第二百八十八章:李世民是天策上将,是马上皇帝
李淳风等人全程陪着李承乾视察铁轨,送到太子已经是下午晚些时候了。
他草草吃过晚饭,便一头钻进实验室。
袁天罡也早早到了。
“怎么样了?”
李淳风问道。
“暂时不太理想。”袁天罡难得露出忧愁之色,道:“还是卡在准时的问题上。”
李淳风正色道:“不管问题有多难,必须要想办法把‘时刻’造出来。”
“陛下五十圣辰,也是太子殿下三十岁诞辰。”
“火车是为陛下生辰献礼,‘时刻’就是为殿下献贺。”
李世民与李承乾是同一年满十的。
一个五十,一个三十。
逢十都是大寿。
更别说是圣天子的五十寿诞,天下都要为此庆贺忙碌。
但男不做三,女不办四。
也就是说,男人在三十岁的时候,不会贺寿,女的在四十岁不会操办。
太子三十岁,肯定不会大操大办,也不会惊动天下,还要为圣天子五十大寿让道,不能夺圣天子寿诞的风头。
天工院上下知道今天的来之不易,是离不开太子支持的。
太子曾经说过时间准确,用什么方式来精准计算。
所以,投桃报李,他们就想着将钟表给研究出来,算是一份为太子献上的另类贺礼。
这也算是他们的一份心意。
太子不办,但礼数不能少不是。
袁天罡等人也是揪心,一年的时间看似不少,但如今快到二月份,留给他们时间已经不多了。
一群人冥思苦想,抓头挠腮的,想着有什么办法,解决‘时刻’精准的问题。
李淳风观察着打造出来的‘时刻’,来回踱步,道:“找太史局。”
“太史局的大才不少,他们钻研此道颇深。”
“当年我在太史局为官的时候,就知道不少大才在天文时辰上的造诣。”
要说整个大唐,谁在天文,刻漏等方面具有绝对的权威,那非太史局莫属了。
节气日历,时辰天象都是出自他们之手。
李淳风离开太史局这么多年,虽然自身在天文时辰上,也有不小的本事,但一个人与一群人那完全是两个概念。
他自认不凡,但那群人也绝对不差。
“就怕他们不愿啊。”
袁天罡担心说道:“毕竟,太史局的一切,未经许可都不得对外透露……。”
“要他们来合作研究这‘时刻’……。”
李淳风也露出无奈之色,他何尝是不知道呢?
太史局要是什么都对外透露,那天下还不得乱套,有什么秘密可言啊。
单单是一个天文学说,来个莫名其妙的关于天象的谶言流传,怕是会闹的人心惶惶,更甚之会天翻地覆的。
天工院请太史局帮忙,人家来一句天机不可泄露。
他们还敢强行让人家泄露天机不成?
头上有几个脑袋啊。
“看来,只能是找太子殿下。”
李淳风苦笑道:“本来是想给太子一个意外之喜的。”
“谁知道,还是要麻烦太子……。”
“不过,我们还是先继续试验,完全我们自己就能解决了呢?”
“我也去会会那些朋友,看看能不能找到一点灵感思路。”
袁天罡点头道:“既然如此,我也去见见……。”
“哈哈,你最会相面,这方面的人才,要是发现,可不能错过了,给请到天工院来。”李淳风笑道:“我天工院广纳天下英才,不看出身门第,只看本事能力。”
……
李世民贞观二十三年,才满五十大寿。
但在贞观二十二年初,就开始提前为圣天子贺寿准备。
这将会是这一年来的头等大事,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其他事情都要为此让步。
礼部与内务府专司负责此事。
已经在开始拟定,明年贺寿的章程,要怎么办,如何彰显圣天子的威仪,透露大唐盛世气象的场面等等,都在他们商讨的范围之内。
只有一个中心思想,要将这场大寿,举办成为前所未有的帝王寿诞大礼。
远超前朝帝王,后世帝王不能企及的规格高度。
如此才符合圣天子之名。
“钱的问题不用考虑。”
张阿难底气很足的说道:“能办多大,就办多大。”
他不在意钱的问题,只在意这件事,他办得漂亮不漂亮,是不是符合圣天子的心意。
只有办的越盛大,圣天子自是会满意的。
于志宁深以为然,宫里不差钱,朝廷也不差钱。
这次圣天子贺寿大礼,内库承担大头,国库也要出钱。
“那我们就朝着这个方向去制定章程。”
章程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讨论出来的。
但肯定要尽快拿出来。
交给诸公审阅,再呈递给两个批示。
于志宁回到家中,就在翻找古籍藏书,从周朝开始一直到如今的大唐武德年间。
他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从史书典籍中,找出历代大礼中恢弘的场面以及让人值得称颂的方法集大成。
说通俗点。
于志宁想当缝合怪。
把唐朝之前的大礼章程,找出精妙绝伦的,通通都在这次大礼展现出来。
可以说,于志宁这想法稳如老狗。
又经过前人检验的,不会出错。
又能把场面烘托得很是宏大,符合圣天子,乃至整个大唐的心意。
他对此沾沾自喜,很是自得。
跑去东宫把自己构想出来的章程,与太子一说,希望能得到支持。
虽说大礼是由礼部与内务府负责。
但太子却是表示过,他要严格把关的,内务府与礼部有什么想法与计划,都要先行报他。
做为太子,为天子操办寿辰大礼。
这是天经地义,是为人子的孝道展现。
谁也不能说太子不对,反而要对太子称赞有加,大赞太子孝道。
“没有一点新意吗?”
李承乾眉头微微一皱,问道。
他看于志宁这老头的眼神很是不悦。
你缝合一下,就当是自己的手笔了?
“殿下,这就是新意啊。”于志宁恍然不觉的说道:“我相信,这等大礼一出,旷古烁今,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绝对……。”
李承乾摆手,打断他的侃侃而谈,道:“你了解陛下吗?”
于志宁一愣道:“臣大概是了解陛下的吧?”
陛下不就好名嘛,也好功啊。
这反问,到底是了解还不了解,李承乾从他不确定的语气中,就有大致判断了。
你了解个der啊你。
你一个糟老头子,一辈子学识学到什么地方去了?
“陛下是什么人?”李承乾问道。
“陛下英明神武,仁君贤主,有如天之德……。”
对于志宁来说,夸一个人,是轻而易举的,夸赞称颂帝王,言辞华丽,美溢词汇,说话不打磕绊,还不带重复的。
他以为太子听到后,会倍感认同,却见太子微微摇头。
“肤浅!”
李承乾淡淡的说道。
于志宁脸色顿时涨红,呐呐不知言。
换了是当年,他肯定大声反驳,说太子不是,义正言辞的教训,让太子懂得孝顺之道。
但如今,他哪里还敢啊。
反过来,是太子教训他,屁都不敢放一个。
“于师。”
“你是跟过陛下的老臣,晋阳起兵就跟随陛下,也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说起来,你应该是很了解陛下的。”
李承乾道:“为何如今,你只看到这等表面,却不知道陛下所想呢?”
于志宁羞赧不已,拱手道:“臣惭愧,请殿下教诲!”
狄仁杰在一边低眉顺眼,他其实觉得于志宁说得不差的,但奈何太子对此是不太满意。
这就奇怪了。
“陛下戎马一生,南征北战,为大唐建国立下汗马功劳功劳。”
“高祖皇帝敕封陛下为秦王,更是特制名号,封为天策上将。”
李承乾对李世民不是一般的了解。
他这个人好大喜功是不假,但他绝对是忘不了他当年为天策上将之时,意气风发,驰骋沙场的戎马生涯。
汉有冠军侯,汉武帝专门设立的侯爵名号,以彰显霍去病的军功。
唐有天策上将,也是高祖皇帝专门设立的官爵名号,同样的彰显李世民为大唐立下的赫赫战功。
李世民与老臣们闲谈,或者是对外之时,不是一次两次拿过他作为天策上将的经历,说过事。
我为天策上将之时又怎么这么。
我当年打仗的时候,又如何如何。
越老越是怀旧,李世民也不列外。
皇帝有那么多人当过,但冠军侯的名号第一次出现,那是独属于霍去病的。
天策上将也只有一个,那是独属于李世民的符号。
男人对第一次都是情有独钟。
军功是属于男人的成就,更是情怀。
作为一个马上皇帝的李世民,他如今五十岁了,怎么会不念情怀?
他最是念旧,最是忘不了属于他的情怀。
对功臣们有情怀,对他自己,更有他的专属回忆。
于志宁提出来的想法固然不错,李世民看了满意,会很高兴的。
但在李承乾看来,还是差强人意了。
李世民想要名,他内心更看重的是功。
“所以,这次大礼,要办成大典。”
李承乾道:“你说的大礼砍掉一些浮夸无用的,其他的全部留给大典!”
他掷地有声,不容置疑的说道:
“阅兵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