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章

真正见到周楚的时候,俞大猷还是被周大人的风采折服了,这位周大人要比俞大猷料想的要年轻,虽然年轻,但言行举止之间,透露着威严。

这种威严是俞大猷未曾见过的,和俞大猷曾经见过的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的装腔拿调不同,眼前的周大人的威严,似乎是无意之间散发出来的,似乎是多年身居高位养成的。

对于周楚的选拔方式,俞大猷十分赞同,军事学院选拔学员,和选兵其实差不多,当然,也有些差距,选兵只要看个人素质就行了,但军事学院看的更多,还要看对兵法的认知和这方面的天赋。

这些都不是一天两天能看清楚的。

一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也足够了解一个人了。

对于那两个质疑周楚的学子,俞大猷冷笑不已,心想周大人没有杀了他们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俞大猷很清楚,领兵打仗,最忌讳的便是妇人之仁,正所谓军令如山,令行禁止,军队的执行力很重要。

周楚听着那两个被打板子的学子凄惨的叫声,看向了一旁的管事太监。

太监顿时会意,急忙将手中的册子递给了周楚。

“周大人,这是这些学子的名单。”

周楚接过册子,打开看了看,很快就盯着其中一个名字挪不开眼睛了。

俞大猷。

作为和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俞大猷和戚继光各有千秋。

戚继光强在练兵和特种作战,以极其夸张的战损比闻名于世,俞大猷则是另一个极端,俞大猷对于兵法军阵的领悟,到达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特别是对常山蛇阵的领悟和运用,简直能用出花来。

俞大猷最强的地方在于他的大兵团作战能力,如果给戚继光和俞大猷各数千兵马,俞大猷绝不是戚继光的对手。

倘若给两人各自五万兵马,或许两人能打的有来有回,戚继光会从五万人之中选择最优秀的几千人,来打俞大猷的五万兵马。

如果各自给两人十万,甚至二十万以上的兵马,戚继光绝不是俞大猷的对手。

据周楚所知,俞大猷领兵的数量似乎没有上限,或者说原本历史上的明朝,没有那么多兵马,来达到俞大猷的上限。

这是一个和兵仙韩信有些相似的将领,不同的是,韩信真的有五六十万大军指挥,俞大猷却没有这个机会。

一般的将领看下限,像俞大猷和韩信这样的将领则是看上限,或者说很难看到上限。

一直以来,周楚行军打仗,走的都是戚继光的路子,毕竟周楚学的是戚继光的练兵之法和用兵之法。

所以周楚一直都很清楚自己的短板,那就是大兵团作战,这么多年,无论是周楚自己,亦或是林鹿和云瑾,基本都是走的特种作战路线,除了在西藏的两年之外,几乎打的都是闪电战,以快打慢,攻敌所未料。

这一点和唐朝的军神李靖的用兵之法不谋而合,这种打仗方法,没有惊心动魄,也没有一波三折,甚至很无聊,讲究的就是一个快,在敌人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就打到了他们面前。

俞大猷的出现,刚好能弥补周楚的这个短板,军事学院的学生那么多,不能都学闪电战和特种作战吧,大明的大部分军队是远远达不到玄武军和虎贲军的素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