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四章朝廷之事

辽河城就不说了,帖木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赵家义军没有准备好,也能理解他们是没有准备好。

可是黑城还能被帖木儿的人给拿下,那就是赵家义军自身的问题了。

赵龄毫无实干不假,但是黑城附近还有赵家义军的城池,离的并不远,就算在攻城之时,前去救援,那也是完全来得及。

若是赵家义军出城抵抗,帖木儿的人是否能拿下黑城,还未可知。”朱祁玉分析道。

“确实如陛下所说,只是不知这赵铎听了何人的建议,一直不肯改变作战计划。如果照这样的形势下去,赵家义军坚持不了多久,帖木儿的大军会像蚕食树叶一样,一点点地把他们给蚕食掉。”沈睿回道。

“赵铎不会让形势这么走下去,反抗是早晚的事,只是最终的结局也不过是负隅顽抗罢了。”

朱祁玉很了解赵铎那厮的个性,吃亏的事那他那里最是行不通的。

一封来自京城的密信让朱祁玉和沈睿议政良久,沈睿回去的时候,都已经过了子时。

更深露重,夜色微凉,踩着月光回去的沈睿,内心还不住的祈祷,希望他的那些老友们能坚持到朱祁玉回京。

丹城的关隘在穆封手下日夜赶工的前提下,提前几日竣工。新进士兵也已经训练完毕。

穆封便披星戴月的赶回来了,毕竟有些事,还是要和穆帅好好汇报一番的。

穆英听闻穆封回营,心情大好,连带着众将士的午膳都比平日多了两道大菜。

当然穆英也没有对穆封吝啬,满满当当地准备一大桌子好酒好菜来招待。

坐在主桌上的穆英朝着坐在一旁的穆封举杯,说道:

“穆封此次去丹城,成功解决了丹城存在数年的水源问题,乃是大功一件,来大家共同举杯,敬这小子一杯。”

“来来,副将,喝起来。”

“就是穆副将把酒杯斟满,我们都看着呢!”“就是,就是,一口干了啊!”

随从宴请的将士们,你一句,我一句,说得穆封这酒不喝都不行,开开心心地起哄道。

“诸位的心意,穆封收到了,这就喝就是。”穆封站起身,将酒一饮而尽,表达着自己满满的诚意。

其他人看着穆封狂饮满杯的烈酒,眼睛都不带眨一下的,心里满是敬佩,心想穆封这小子,已然成长为男子汉啦!

一群人兴致上来,互相聊着最近军中的事宜,直到酒后微酣,被各自的侍卫给搀扶着回营。

穆封看着几位军中好友,一副幼童行为,好笑不已。好在自己酒量还行,没有在穆帅面前失态。

直到营中仅剩穆封和王成李铁三人,真正的汇报才刚刚开始。

“穆封,丹城那边的情况如何”穆英问道。

“回穆帅,丹城关隘已经修建的固若金汤,黑城再想打什么鬼主意,万万不可能了。只是还有其他的事宜,需要穆帅请示陛下。”穆封回道

“哦,何事你说来听听。”穆英疑惑道。

“穆帅,这次丹城能够解决水源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属下和帖木儿的人联手。

属下见过帖木儿派过去的先头部队,当时他们急着攻城,所以才没有计较丹城水源所在地,放弃关隘一处的争抢。”穆封解释道。

“你说的这个,我知道,你在信中有详细地说明事情的经过,我相信你的决定。

不过这和你说的要请示陛下的事有关吗”穆英问道。

“回穆帅,就是因为黑城被帖木儿的大军攻下,所以才有了这后续的问题,因为时间紧迫,所以属下昼夜不停地赶路回来。

黑城被铁木儿的大军攻下之后,才发现赵龄那厮不是个好的。黑城库房,不管是粮食还是银钱,都已经被赵龄那厮给挥霍一空了束。

所以黑城的守将与属下商量,想要重开丹城与黑城之间的商埠,以维护黑城的存亡。”穆封解释道。

“原来是这么回事,丹城商埠重开,确实

利大于弊。届时我大明的丝绸瓷器,盐巴等物都可通过黑城运往北蒙草原。其他处的毛皮马匹又可运往大明。”

穆英提到丹城商埠重开,倒是侃侃而谈。可见她对这件事的认同并不是简单地说说而已。

“属下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只是口头答应可以商量,具体最后的决定还是要看陛下。”穆封急忙回道。

“这个你放心,这件事我一定会早日禀报陛下的。毕竟商埠重开是好事一桩。”穆英回道。

“高句丽王都那边的情况又如何呢”穆英转头问向王成二人。

“禀穆帅,崔健确实有问题,国丈府中还有一直跟随的东瀛人,人数还不少,只是看样子多是保护崔健的安全,比不得东瀛使者暗营的实力。”王成急忙回道。

穆英听了穆封的汇报之后,心中依然有了主意。“陛下那可有什么消息传来”穆封有些忐忑地询问道。

这段时间,不时有一些不好的消息,从大明传来,说是随着陛下亲征这些时日的亲征,国家已有些不宁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陛下的文武也开始心神不宁起来。。

可是如今,正值征讨高句丽的关键时期,陛下那里绝对不能先打退堂鼓啊。

这不但是穆封所担心的,也是穆英所忧心的。

可据她的了解,大明京城那里确实出现了一些令人忧心的大事。

皇帝若不抓紧返京,也许真的会引起动乱也说不定。

“穆封,相信陛下会有决断的。这些时日,咱们还是把征讨之事做好,早日结束,也好早日的回大明。”

穆英也只能如此告诉穆封了。

别的她也不能说的太多,防止他传扬出去后,引起不必要的骚乱。

穆封点了点头:“好,那我就不多问了。希望陛下能处理好才行。”

与此同时,朱祁玉针对京城的情况,先一步的做出了决断。

他先是令人传旨,令在西北边疆的英国公,信陵候等忠于自己的公侯,带领将士,返回京城,接管城防。

同时,又给国舅一道密旨,联络朝内信的过的文武,维持京城的局势。

如今,看似他回去之后,就会稳定局势。其实,根本不是如此。

若他此刻回去之后,有一些人反而会狗急跳墙,指不定做出什么危害太后,以及内阁之类的事呢

本以为自己继承皇位以来,肃清内外,帝位已经足够的稳固了。

谁曾想,竟还有人敢在自己北征之机,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

看来,曾经的自己还是太过仁慈了。

这次若是回到京城,怎么也要学太祖皇帝,在京城来个大屠杀。

非要把那些意图谋反之人,全部抄家问斩不可。朱祁玉心中愤怒异常。

不过,当他平复心情之后,便又开始反思起来。如今他北征在外这些时日,似乎杀伐之心越来越重了。

脾气也是越来越大了,这对于一个百战将军来说,也许不是一件坏事。

可他不是征战的百胜将军,他是大明的皇帝。

他的一举一动,都能对整个大明产生巨大的影响。

所以,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是慎之又慎,绝对不能冲动,易怒。

否则,也许正中了一些有心人的下怀。

比如这次太后来密信,也只是她的一家之言而已。

她虽是自己亲生母亲,毫无私心,但这并不代表,她就不会被人蒙蔽,被人所欺骗。

若自己在冲动之下,对之全部都信,可能才会真的出现灾难。

好在自己从西北调遣忠于自己的勋臣武将回京,掌控京城形势就行。

在自己回京之前,一切都要稳住局势为重。绝对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只相信一方。

在朱祁玉思虑好之后,他的心情逐渐好转了不少。

思路也更加清晰明了,无论是高句丽的战事,还是朝廷之事。

“陛下,有捷报传来,有捷报传来。”

这时,一个兵部的官员,喜色匆匆而来。正思虑国事的朱祁玉,一下子坐了起来。

要知道寻常一般的小打小闹胜利,他可不会过目。

像那样的,传到兵部进行汇总即可。

只有斩首三千以上的捷报,或者攻下城池的消息,才会无论在何时都要第一时间传到御前来。

“哦李卿,是哪路军的捷报”

朱祁玉认识这个兵部员外郎,名为李泰,此人年纪轻轻,虽是二甲进士,却是对儒学不是太感兴趣。

用他的话,他学习儒学,只是为了能成天子门生,为朝廷效力。

功名成就之后,他就转向了学习治军,管理,以及兵法来了。

当然,他的这番行为,也遭到了士林中一些人的诟病。

好在于谦却是十分欣赏他,把他调到了兵部。

同时,这次皇帝御驾亲征,又推荐他到御前听候差遣。

“回陛下,是东路军的捷报。”

那李泰欢喜异常,而后恭敬的把这封密函,呈到了御前。

朱祁玉手持那份捷报,仔细看了之后,才知道原来梁老帅,又攻下了高句丽的两座城池。

而且,几乎没有折损兵将。这可是一场不小的功勋啊。

“好,好。”朱祁玉大喜过望:“梁老帅不愧是朕的肱骨之臣,肱骨之臣啊。”

也难怪他会如此夸赞。

如今在地形复杂,且陌生的高句丽,每一次征战,都十分艰难。

随着三大女真,击溃了几次赵家义军之后,他们的士气很是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