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里正气的胡子都吹起来了,“人家是员外,咱们家又不是!”
张小娘子一直觉得自己比村里人都要高贵上几分,他们家是村里条件最好的,她吃穿也都比他们都要好,她娘还舍得花钱让她学手艺。
她哪里做过工!
里正娘子就劝:“不愿意去就不去,咱们家也少不了她一口吃的。”
里正摇摇头,“不是你们想的那样简单,这以后谁要来提亲了,知道咱们还上着工挣着钱,肯定更好找好亲事。”
里正也是今个才反应过来的,这些个女娘要是以后找人家的时候,一提在这里上工,可不就成了香饽饽。
里正娘子撇撇嘴:“我当是什么,咱们家可是有秀才,有员外亲家,又不是普通人家,哪里需要做工才能找个好亲事。”
里正劝不动他们,干脆不理他们,自己生闷气去了。
张小娘子也是这样想的,她娘让她学的女工绣过,都是为了让她以后找个好人家,再不济也得是个秀才。
她还偷听过,里正娘子让张天河留意一下他的那些个同窗,看看有没有合适的。
而像林桃红那个样子的,就是干一辈子工也找不到她能找到的这样条件好的。
林春燕在晚上的时候就开始盘账,这一下子多招了这么些个人,每天的开销也都大了不少,怎么也要多卖出去些东西才行。
“好在咱们如今手头的买卖不少,给朱掌柜那边送的点心,咱们自己做的月饼,三婶那边卖出去毛衣毛线,还有猪胰子、火腿、豆皮豆干、咸菜。”
林春燕盘算了一下,“但只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得让更多的人知道咱们的东西,就看小舅这次能不能把毛线火腿多卖出去一些。”
一开始的时候,李氏只将刚做好的毛衣毛裤卖给成衣铺子里,这毛线做出来的衣服的确很暖和,只是样式奇怪,卖出去的不太多。
后来还是被一绣楼看到,深知这种东西要真是做的人多了,怕是就都能知道这东西都好处,不比棉花做出来的冬衣差什么。
她就收了不少的成衣,连毛线也要了不少。
张小舅这次出去,也带了不少的毛衣和毛线,这东西最占地方,好在他们经常往回带羊毛,已经和于船夫说好,回回都是他送过去。
除了张小舅在前面打头阵之外,林春燕还盼着赵官人的那书赶紧多印出来,到时候哪怕只在葫芦镇栖霞镇传播,也能多些来他们这里吃东西的人。
张大娘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的,一回来就倒头睡了,好似有多累,林春燕过去看了看她,给她盖上了一层被子。
“不知道的,还以为娘是去收高粱了,这么晚才到家。”
高粱也成熟了,地里随处可见收高粱的人们,收回去之后经过晾晒脱离,第一顿都是做了高粱窝窝头出来。
林春燕就朝赵娘子要了些高粱秸秆回来,打算串成锅盖。
编成的锅盖用来放饺子馒头最好,上面的高粱苗也可以做成刷碗用的。
林春燕决定在村里收一些高粱,就像小麦一样,直接放到她屋子下面的地下室。
天亮的已经没有之前那么早,林春燕也就多睡了一会儿,等起来的时候就看到兰姐儿他们已经过来了。
“你们这是什么时候来的?”林春燕打了个哈欠,看了看初升的太阳。
张大舅他们家睡在房顶上,看到他们来的这么早也不赞同,“总得睡够了才行。”
后面董桃玉他们也是早早过来,笑着说,“我干娘出去倒夜香,就发现他们两个已经在门口等着我们,干脆就早早来了。”
兰姐儿和慧姐儿头一天来,睡的很不踏实,宋大娘他们本来就起的早,两个人根本不敢睡下去,直接就起来帮着干活,早早出去等董桃玉他们。
“来了就吃饭吧。”
林春燕进了灶间,煮了咸鸡蛋出来,配上几个小菜,一人再吃上一个馒头,喝上一碗粥。
兰姐儿他们今个就要正式上岗了,心里多少有几分忐忑,吃的时候也不敢夹菜,连咸鸡蛋也不吃。
张大娘耷拉下来脸,佯装生气,姐妹两个这才敢吃。
林二婶家之前还种着些高粱,收上来之后给林春燕他们家里送了一半,这些个高粱林春燕直接拿去磨成了粉,拿了一小些出来掺合糯米粉,做了糍粑出来。
里面的馅儿直接用的做五仁月饼的馅儿,做出来的糍粑糯叽叽,又带着些高粱特有的味道。
这些都留着王英娘他们晌午的时候吃,林春燕还让他们到时候再用高粱面下锅熬了糊糊喝。
这高粱面糊糊和玉米糊糊味道差不多,可惜她在这里再也不会有机会吃到玉米。
想到这里,林春燕叹了一口气。
“那你们忙,有什么事情就找你们的组长,我们要去铺子里了。”
张大娘最近去铺子里很是积极,收拾完就跟着他们一块去。
林春燕没多想,到了铺子门前的时候,见已经有人在排队,段夫子拿着手里的铜板说:“是提前买月饼的,怕和肉粽子一样,还没买到就没了。”
船夫一大早也过来,“给我多拿上一些,昨个去葫芦镇的时候说漏了嘴,当时就人要买你这里的月饼,我还不知小娘子能卖多少,就没敢都答应下来。”
王英娘昨儿个在家里做了不少,除了五仁馅儿的之外,花生、枣泥、果酱馅儿的也多了起来。
白天,林春燕就打算在铺子里做咸蛋黄和火腿馅儿的月饼。
这些人大老远过来,就是饥饿营销起了作用,但是也不能一直进行饥饿营销,林春燕手上的流动资金还要更多些,加上人手多了,林春燕这次打算大干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