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
林春燕到了家里,才发现王英娘已经给做了饭,连院子里放着的那梨都已经洗好了。
怕林春燕说她,王英娘赶紧解释,“反正我在家也没什么事情,不过是做了碗面条。”
她做的是瓜面,把南瓜切成小块之后,在油锅里放些蒜末炒香,之后再倒入开水煮开,把面条放进去,煮开之后放些青菜叶子。
虽然做起来简单,但这瓜面最是养人,味道也是咸中带着清甜。
林春燕吃着瓜面的时候,还喜欢配着韭菜花吃,能给那瓜面多添一些滋味,口感更加丰富。
张大娘也心疼王英娘,让她下次不要再提前做了,“白天就够你忙的了,别身子才好一些就不当一回事。”
王英娘知道这话里是关心她的,嘴边噙着着一抹笑,“知道了干娘,咱们赶紧趁热吃吧。”
又扭头去往后面看,奇怪的问,“怎么这半天还没看到红娘进来,她这是又跑到哪里去玩了?”
“今天晚上她不回来了,去梅子家住着。”
王英娘倒没想到她今天竟然不回来,神色中还带些不舍,“也不知道晚上能不能盖好被子。”
“她都那么大的人了,不能总让你们两个当姐姐的操心。”
那一碗瓜面下了肚,整个人都舒服起来,除了韭菜花之外,他们还尝了尝昨天刚腌起来的萝卜。
这萝卜脆脆甜甜,当配菜正正好,林春燕打算明天就把它们带到铺子里。
“二婶子他们家今天有没有闹起来?”吃完饭也不着急起身,慢慢的喝着一碗热面汤,就在灶间挨着炉火说话。
王英娘摇摇头,“倒是没有,我晌午的时候过去看了看,二婶子说二郎哥一直在睡觉,让吃饭也不吃。”
吵的次数太多了,也就没了一直吵架的兴致,林二婶也怕别人听到了笑话,白天才一直这样安静。
“就是把二婶子愁的不行,这一时半会儿也扭转不过来二郎哥的想法。”
“大人哪里能别过孩子。”张大娘也不抱什么希望,“尤其二郎还是那样的倔脾气。”
不过今天张大娘倒是问了那李梅娘,试探了试探她的口风。
“我看她原先也没想着二郎会这样,只是瞧着二郎肯为她做到这种地步,心也热乎起来。”
吃完饭之后,张大娘就去隔壁找林二婶说话,抱怨也好宽慰也好,总得让林二婶有个宣泄的地方。
林春燕和王英娘则在家里做起秋梨膏来。
这些梨子已经被王英娘撒了盐洗干净,林春燕直接把他们切成小块,外面的皮是不用削掉的,只把里面的核去掉就行。
切成小块之后,还要拿到外面的小磨上磨出汁水,这些汁水就是用来熬秋梨膏的。
两个人一边干活一边说话,可是家里少了两个人,总觉得要比往日清静许多,让人觉得处处不得劲。
“再想不到红娘不过出去住上一晚上,就开始想她了。”
“谁说不是,平日里她叽叽喳喳的说个没完,只嫌她啰嗦聒噪。”
可真没了她在,光她们两个人说话,安静的还能听到远处不知道谁家的狗叫声,山上偶尔飞过的鸟鸣声,心里就变得更加空荡荡的。
第168章
小磨里剩下的那些梨也不浪费, 林春燕将他们全部扫出来之后用细棉布攥紧,把剩余的汁水都挤出来。
这些梨汁和剪碎的红枣、姜丝一起放到了锅里,大火煮开,等沸腾冒泡了之后就要用小火慢慢熬。
伴随着柴火发出的噼叭声, 两个人才坐下歇起来。
哪怕这些柴火后来又被他们挪到了西屋里, 可下雪之后空气湿润, 点火的时候还是有些费劲。
“还是得再找些引火的高粱杆子来,那个好点着。”
不过高粱杆子都是有用的, 家里用的那些个锅盖、捏饺子的时候用的放饺子的东西都是也是高粱杆子编出来的。
林春燕和王英娘忙了一通,身上也微微出了汗, 两个人也没敢出去吹风,老老实实的呆在灶间。
秋梨膏要想熬好的话, 收汁是关键,时间短的话成不了膏的状态,太长又容易发苦影响口感。
林春燕一直不停的搅动着秋梨汁水, 熬了一会儿之后, 秋梨里面就开始出水。等这样熬了有小半个时辰之后, 汁水的颜色也变得越来越深,出现了许多密密麻麻的小泡泡。
这时候就是关键, 林春燕打起来十二分的精神,把柴火又抽出来几根,只用里面的一点余温继续熬着。
“差不多快好了。”林春燕拿勺子试了试,瞧着秋梨汁水已经开始挂壁, 颜色也成了褐色的, 林春燕就把柴火全都抽走。
王英娘凑过来看, 就见刚才还是褐色的汁水样子的秋梨,如今表面已经多了一层浮沫似的东西。
“这个是梨绒, 不用撇去,一会儿就都变成膏样儿了。”
熬秋梨膏倒是不难,就是略微有些费功夫。不过对林春燕和王英娘来说,什么东西都是要经过这么许多过程才能变成可口的吃食。
就连家里用的那些个筐子,也都是他们拿了荆条柳条编出来的,哪怕手再快,编一个筐子出来也需要小半天的功夫。
更别说编之前还得上山砍荆条,回来之后处理倒刺泡软,再开始编制。
日子悠长,这样慢工出细活的生活过久了反而没了那样的浮躁。
张大娘这时候推门进来,林春燕见她回来就故意说:“怕不是掐着点回来,知道我们把秋梨给熬好了吧。”
张大娘理亏,想尝尝那秋梨膏也没好意思,只赶紧转移话题:“我要不过去,你二婶子的委屈都不知道往哪里说!今天你们三婶子也过来了,说四郎也不听话,两个人在那里说了半天生儿子的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