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菊苗娘又听他说你不懂,干脆起身不理会他,直接去找钱娘子说话。

林春燕把衣裳放到家里晾晒好了之后,就去找了一趟林三叔。

李氏这几天因为四郎的事情,愁的一晚上一晚上的睡不好,眼底下面都是青。

她人本来很爱俏,头上总戴了自己做的宫花,样式别致又好看,这时候头上却光秃秃的,别说话了,连头发也随意的挽在后面。

林三叔和四郎两个也好不到哪里去,一个两个的都不说话,气氛格外压抑。

林凤蝶看到她来,眼泪都差点掉下来,“真是不想在家里呆着,白天有人在家里干活还好,晚上一个比一个能吵。”

“说不得三叔听了我说的事儿,就不再吵架了。”

林凤蝶眼睛亮起来,把她往屋里推,“我的好大姐,你可要说话算话,救救我和五郎。”

五郎什么都不懂,却在一旁点着头,虎头虎脑的样子十分可爱。

林春燕和林三叔说了这事,“我瞧着那菊苗爹倒是真的想学,他们家如今条件也不错,要是收束脩的话也能掏得起。”

林三叔听了很是纠结,他木工手艺不说多好,但日日这样做着,也琢磨出几分意思来,只想着把这一身的本事传给四郎五郎,从来没想着传给别人。

其实也不单林三叔有这样的想法,这时候什么事情都讲究个传承,李氏的绣活、朱娘子的点茶手艺、糖水婆婆的独门饮子,甚至就连炸鹌鹑的也都是一代一代往下传。

最多收几个关门弟子,挑了那秉性和天分不错的人传下去。

像林春燕这样,把什么东西都往外说的可不多见。

林三叔自然也不想教给菊苗爹,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他担心的也是这个。

就算如今抢不了,以后呢?菊苗爹学会了,再传给他儿子孙子,以后万一抢了他儿子孙子的活计呢?

李氏不和林春燕见外,拉着她把林三叔的担忧说了,“不是没人学这手艺,村里年轻后生可不少,想学的自然有,就是以后可怎么办……”

第170章

他们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 林春燕也很是理解,她也不能强压着林三叔把手艺交给别人。

“别的还好说,就是三叔总这样干下去也不是个法子,总要保重身子。”

林三叔知道她是好意, 见林春燕就要走, 还说他会再想想。

王英娘见林春燕回来就问她, “可是说成了?”

“哪里有那样容易。”林春燕苦笑一下,“到底是我太乐观了。”

不过很快, 林春燕也就把这事抛之脑后,三郎的池塘也要趁着今天天气好要起鱼了。

这可是个大事, 林二叔早就把一应的东西都准备好,他也打算学村子里起鱼那样, 找几个年轻的后生下河里去摸鱼。

“还有那些个莲藕都给燕娘你们留着。”

林春燕自然高兴,就连一直郁郁寡欢的林二婶脸上也带了笑。

丰收就是让人喜悦的,村里来帮忙的后生可不少, 下水没多长时间就把一条条鱼捞上岸。

有的鱼个头可不小, 捞上来的时候尾巴还在水面上扑腾着, 甩的哪里都是水。

即便这样,好些个人脸上也都带了笑, 三郎可是说了,不能让他们白过来帮忙,走的时候都要让他们带些鱼的。

“哎哟,瞧瞧这是什么!”

一个后生提着一只王八叫起来, “这嘴的劲儿可真不小, 把我手都给咬到了。”

池子里的王八并不少, 就连村里的那个池塘也有,不过他们这边吃的人很少, 即便知道这王八味道很不错,可都有几分忌惮。

果然,岸上那些人看到王八之后都赶紧让他给放了,“回头把你手给包扎包扎。”

那后生倒是想吃这王八,他们对这些都不怎么忌讳,好歹是肉,总比日日啃高粱窝窝头好。

可这么多人看着,他也没好意思对着干,只能先让这王八松的嘴,继续摸起鱼来。

林春燕看了一会儿就回家了,实在是外面有些冷,左右那莲藕是到最后才能弄好。

王英娘和她一块儿回来的,张大娘和林桃红都不怕冷,两个人又喜欢凑热闹,在那里正看的高兴。

“咱们晚上吃什么?”

烤了一会儿火,两个人身上也没不那么冷了,就开始琢磨起晚上要吃什么。

“想去山上看看,记得去年的时候丁慧娘还给了咱们一个野马蜂窝。”

那个野马蜂窝炸了之后味道的确很好吃,林春燕也就吃过那么一次,导致现在还念念不忘。

“可不一定能找到。”

王英娘虽然这么说着,却开始换起衣裳来,“山上要是有野蘑菇这些的话,也能捡回来。”

“还有柿子,不知道能不能吃了。”

柿饼是每年都要做的,冬天摘上好几筐子的柿子晒好之后,能一直吃到春天。

他们两个穿的厚厚的毛衣,外面还套了一层袄子,走了没多远就碰到了钱娘子。

她也是差不多的打扮,不过她的毛衣是后来织的,已经变换了花样出来,和林春燕他们一开始的那种单调的平针不一样。

“你们两个又要上山去啊?”钱娘子看到就招呼他们,“怎么也不歇歇,活儿哪里能干完。”

村里人都会猫冬,也就这几个月才是他们能休息的时候,偏今年冬天得闲的人家并不多,大家都很忙碌。

钱娘子虽然这么说着,可她脚底却生风,“我们家今天做野菜锅子,要不来我们家吃吧?”

冬天的野菜锅子和春天的时候又不一样,这时候的野菜都是春夏秋三个季节晾晒起来的,别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