佣兵1929山有意

第1929章 改变战局的重炮

 
这里有人纳闷,黄集镇可是距离武进足足有三十几公里,周文他们去的时候,是靠着兄弟们练就的一双飞毛腿奔袭了两个小时才赶到,怎么天还不亮就赶回来了,就是骡子的体力也不会那么快吧?
其实周文他们是开车回来的,而且是每人开一辆,全体变成有车一族,在公路上大摇大摆就飙着夜车回来了。
要知道,鬼子重炮旅团不但重炮多,卡车也多啊。
不仅仅是拉炮需要卡车,拉炮弹和炮兵也需要卡车。
榴弹炮联队那边发生了殉爆,卡车自然也很难幸免,但加农炮联队这边可是兄弟们自己去一门门炸炮,卡车可没炸。
所以周文大手一挥,就让兄弟们一人一辆,将鬼子卡车开了回来,开不走的就地炸了。
要不是周文事先与蒙雨庭取得了联系,一团这边的攻城部队怕不是要被一长串卡车灯光吓了一跳。
周文的车队一到,马上就让蒙雨廷停止攻击武进,全军准备撤退。
周文的考虑是,现在已经拿到了佣兵团急需的部分物资,但还不能让佣兵团满血复活。
你想想,武进这边几乎全部都是鬼子自用的补给,装备跟佣兵团可不一样。
虽然6.5毫米子弹、75毫米山炮和部分****可以跟佣兵团部分武器通用,但可没有佣兵团最急需的12.7毫米和7.9毫米机枪子弹。
打下武进车站解决了吃喝和部分弹药问题,目前日军仓库中的物资,用的上的已经绰绰有余,其它欠缺的弹药打下县城也不会有,再在武进县这个小县城上浪费子弹和人力就不值得了。
而且现在周文缴获了几十辆鬼子卡车,再加上攻占火车站也缴获了几十辆卡车,油料什么的车站仓库都有,佣兵团秒变机械化部队,现在不跑路更待何时?
……
时间拉回两个小时前,江阴县城内,21集团军的司令廖上将,正在跟几个中将军官围着一盏昏暗的小油灯研究地图。
“廖司令,根据之前中央党部教导总队发来的电报看,他们今夜要同时攻击鬼子重炮旅团和武进车站,这是不是有点儿戏了?”
“我承认,这支部队是很厉害,毕竟是现在我们国军中战绩最好的部队,说是国军王牌也不为过。”
“但是他们刚刚突围出来,伤亡必然不小,而且总共也就两个团的兵力,一夜之间要攻打鬼子一个重炮旅团和一个步兵联队,这也太不切实际了,真当小鬼子是摆设啊?”
“而我们要为此耽误一天时间。等到明天天亮,鬼子重炮再来几次覆盖炮击,这县城可就基本成了废墟了,咱们伤亡惨重是必然的,就怕万一鬼子第6师团也上来了,咱们可就更被动了。”一个中将在慷慨陈词。
“是啊!自从鬼子重炮旅团开上来这两天,这江阴县城就不好守了。这重炮根本防不住啊!一颗炮弹下来,再大的建筑也挡不住,弟兄们伤亡太大了。还是按照原来计划撤吧。”另一个将领也符合道。
廖上将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广西人,多年的戎马生涯让他四十几岁年纪,本是中年人的面孔上多了很多风吹日晒的皱褶,显得有些老态。
但他现在的眼睛却是炯炯有神,盯着地图沉思不语。
本来按照原定计划,在得知日军重炮旅团开到江阴前线后,21集团军就考虑要向江阴要塞转移了。
不为别的,实在是鬼子重炮威力太大,县城的外围阵地和城墙根本无法抵御。往往一颗炮弹下来,一个班甚至一个排就没了。你就是挖了防炮洞都无济于事,很多战士遗体都是浑身上下看不出伤势,生生是被震死的。
这两天的伤亡,几乎已经超过了之前两个月防御战的总和。
既然挡不住,就没必要让这些英勇的广西子弟兵白白牺牲。所以在两天前他就向军委会请求撤退,退到地势更高的江阴要塞内继续抵抗。
要知道,江阴要塞早在清朝时期就开始打造,有混泥土和钢筋混泥土打造的多处炮台堡垒群,足以抵御鬼子重炮的攻击。
21集团军在江阴县城已经坚守了近两个月,兵员损失过半,可说是超额完成了军委会下达的任务。
现在撤回要塞,也是不得已的选择。再守下去,难说不要几天时间就要被鬼子重炮轰光了。
但是,江阴县城和要塞虽然相距只有不到3公里,却是在江阴防线形成了两个防御支点,可以互相支援互相配合。
而且江阴要塞之前就囤积了大量战备物资,随时可以为县城提供后勤补给,这才是21集团军能一直坚持下来的一个原因。
但如果放弃江阴县城,这个防线的两条腿就少了一条,江阴要塞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战场孤点。在日军两面夹击之下,被攻克就是迟早的事。
只能说日军把重炮旅团列为战略单位也是有道理的,之前守了两个月都稳如磐石的江阴防线,在鬼子将重炮旅团参战才两天时间,就改变了整个战局,让国军防线显得岌岌可危了。
你想想,几十门150毫米口径重炮的覆盖射击,不要说是一个民国时期的小县城,就是后世的那些全是框架结构的建筑也抗不住几轮的。
什么阵地、战壕、沙袋,什么土木搭建的工事,在大口径火炮面前,都是浮云。
哪怕在武汉的校长不同意放弃县城,作为有着丰富战场经验的白上将也不会容忍自己的家乡子弟这样白白牺牲。
所以在武汉的军委会高层会议上,作为全军副总参谋长的白上将,一改往日儒雅风度,不惜跟校长拍着桌子吵架,更是将其他附和校长的军委会高官们骂了个狗血淋头,这才让校长勉强同意21集团军的撤退请求。
只是,就在廖上将开始进行撤退部署的时候,来自南京战区司令部的一封紧急电报再次打乱了他的计划,让这位抗日名将陷入了两难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