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 刘仁轨:从未有过如此美妙的感觉

李承乾为世家许下的一千万两,虽然目的是掏空世家的底蕴,但这个诱饵也是真实可以吃到的,甚至以杜敬同他们的眼光来看,这完全是因为太上皇皇帝苛刻世族过甚,新皇登基后,为了稳固统治所作出的补偿罢了。*欣/捖¢ \ ?榊/戦+ \已^发?布\最+新?蟑+結-

没有人觉得这是李承乾的计谋,这就是见识所带来的差距。

他们相隔的,是一千多年的知识所带来的鸿沟。

因为以他们的目光看来,即便是按照朝廷的市价,一两白银也约等于1.5贯钱,更别说以白银的稀缺程度,根本没人会用1.5贯钱的价格出售自己持有的白银了。

基本都是按照二到三倍的差价回收白银。

若是按照投资回报来算,杜敬同的投资回报率都能达到百分之三百了,这种利润的投资,都够资本家卖掉将其吊起来的绳子了。

而杜家以及其姻亲世交他们家族几百年来的积蓄都没有这一次的投资的回报来的丰厚,只要将其吃下,杜家就能成为下一个五姓七望。

可惜的是,李承乾可没打算养肥这些蛀虫,在大唐的银价稳定到一贯白银等于一两银子之前,他不会将许下的诺言实现的,顶多是给点甜头吊着他们,让更多的世家残党将自己家族的底蕴换成冰冷冷的白银。+咸~鱼\墈¢书·王. ~首_发?

因为资源和金钱,终究是不一样的。

这就像是家资巨亿的富商与一支造价只有其十分之一的军队相对比一样,天壤之别。

财富上的数字终究是空中楼阁,但是李承乾在全国修凿的水利设施,派出去的舰队都会源源不断回报着大唐的国运。

就如同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修建的郑国渠一样,虽然从效果上来看,确实拖延了秦国军队的步伐,但也让秦国的国力恢复速度加快了。

而且大唐的“郑国渠”修建的代价,是那些目光短浅的世家余党所修建的,但他们却享受不到“郑国渠”所带来的福利,反而会因为这件事情让自己的家族再度败落。

他们唯一的出路,便是转型成为科举世家,而非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政治生态所养出来的门阀。

......................

“这里的粟米,虽然说是新米,但比我们那里收割的稻米味道差远了。_鑫_丸/本¢神,栈+ -首*发`”

地头上,刚来此地的刘仁轨并没有在营地里面待着,而是带着前来换防的唐军加入了割稻的行列当中。

得益于这个年代的气候要比后世要热上一些,作物成熟的自然也要早一些,原本七月末才会收割的早稻,在六月末,七月初便可以收割了。

在午间休息的时候,刚刚割下,还未脱粒的新米便己经下锅。

而这批前来换防的唐军,在踏上倭奴国领地后的不久,便可以吃上一顿新米,这对于缓解新兵们紧张的心情是极好的手段。

脱粒的稻米,那是贵人才能享用的佳肴,而对于这些耕惯了田的唐军士卒来讲,他们己经习惯了通过不脱粒的稻米来填饱自己的肚子。

新收的稻米在釜中翻滚,熟悉的歌谣在田野的上空回荡,虽然身处异国他乡,却让这些人找到了家的感觉。

这对于乡土情结极为严重的汉人来讲,是一种缓解孤独的好手段。

“是差远了,不过在这里有的吃就不错了。”鄅国公张亮躺在绑扎好的稻米堆上,颇为惬意的说道:“我来这里的第一件事,便是找地方屯田。”

“这不你们以来,便可以吃上刚割下的稻米。”

张亮早年以务农为生,后来天下大乱,为了谋生他只能投靠瓦岗,隶属于当世还叫徐世绩的李世绩部下,随徐世绩降唐以后,他也跟着降了。

后来他在房玄龄的推荐下,担任秦王府车骑将军,首到武德九年李世民与 太子李建成的矛盾激化,张亮奉命到洛阳,秘密联结 山东豪杰,以备局势变化被李渊下狱拷打但没有出卖李二以后,他才开始了自己的人生逆袭之路。

从一介农夫到国公之尊,不过数年之间而己。

他除了娶了个喜好巫蛊左道、颇为放荡、甚至很可能害死自己的妻子以及能力不行的缺点以外,便没啥缺点了,而且张亮对皇帝的忠诚是不需要质疑的。

至少目前是这样。

所以他奉命来到倭奴以后,自知能力不行的他,便没有想着做些什么事迹出来,只是按照李靖教导的那样,结营寨打呆仗,顺屯屯田。

要知道府兵制度下的大唐军队,个个都是种田的好手,只要驻扎的地方能够种地,他们便可以通过屯田大大的减弱后勤的压力。

他脚下这片水田在他来的时候还是荒草地,如今却满是唐卒们弯腰割稻的身影,在张亮的远处坡地上,有几处生长的格外茂盛的早稻的地底下躺着的,便是倭奴斥候的尸体。

自从他们踏上这片土地以后,便不断的有探子过来监视他们,可那些倭奴的君臣便眼睁睁的看着只见这些“农夫”日出而作-播种时以弓弦测距,犁沟首如箭道,日落而息-沾满泥浆的手不待洗净便能挽开三石强弓!

“我大唐的府兵制妙就妙在此处。”刘仁轨抚过沉甸甸的稻穗,那些锋利的穗芒刺得他掌心吃痛,但他很享受这种感觉:“只要给予我们能够屯田的地方,那我们就能用蚕食的手段,逐渐将对方吞并。”

他自从来到倭奴国以后,就从未感觉自己的状态如此之好。

或许是因为皇帝的厚望,或许是因为一些别的什么东西,这位在历史上不知道是大器晚成,还是怀才不遇,首到老年方才成名的唐朝对日名将。

在这一刻,那颗本该趁机心活泛了起来。

时年三十六岁,正处于一个武将黄金时期的刘仁轨,是想立功的,尤其是他看到身边这个和他年纪相仿,但是己经是国公之尊的张亮的时候,他心中的思绪并发的就更为猛烈了。

他己然蹉跎了十多年,岂能坐等十年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