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倭奴留学生?行走的金银矿啊!

“这么大的皇宫!?”

苏我入鹿的嘴都变成o状了。?齐~盛+暁′税?惘· ¢罪~辛′彰′节*庚?欣\哙?

要知道他们倭奴的君主从着火的寝宫搬到新寝宫的距离换算到大唐的皇宫来讲,都没有出得了西苑。

这种差距...

就好像是稚童拿着自己引以为傲的宝物去找成年人炫耀,却发现自己的宝物在成年人眼中,只不过是路边的乐色一样。

“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能够见到陛下。”

苏我入鹿可太想变成唐朝人了,若是皇帝允许,苏我入鹿都想跪在李承乾面前,舔他的靴子。

“我要先将你们送到鸿胪寺,至于你们什么时候能够见到陛下,我也不知道。”长孙冲说道:“这要看鸿胪寺要怎么安排了。”

“大唐的天下不是你们倭奴能够想象的,大唐官员的数量,更是你们倭奴官吏的数十乃至数百倍。”

“而这些人中,九成九的都没有见过陛下。”

“所以你想要见到陛下,或许就只能在国子监刻苦读书,只要你能够得到国子监祭酒的认可,便有可能在明年见到陛下。”

从李承乾登基以后,国子监一年一度的太子问政活动,便升级为了天子问政活动。

在传统士大夫的朴素价值观当中,最为重要的两条,便是尊师重道,忠君爱国。·0!0·小`税/惘* +醉~薪+彰^結?哽*辛*哙-

皇帝如果亲自到国子监,会被主流的士大夫阶级视为重视教育,尊重士人。

如今太子变成了天子,其心性却仍未改变,仍然愿意去国子监听从他们这些读书人的意见和对国家新政的看法。

这非常符合儒家提倡的明君形象,甚至都会被史书所记载。

如《汉书??儒林传》详述汉宣帝幸太学策问的场景,以彰显“中兴”气象。

只是这种好事,便是作秀,也鲜有皇帝愿意去做。

“原来如此。”

苏我入鹿的心情稍微平复了一下。

他在心中暗道:“便是他们倭奴的君王,都不是那么容易见到的,更别说统御四海的真皇帝了。”

同时,苏我入鹿在心中暗暗发誓,他终有一日,会让自己的名字闻于帝前。

“不知道长孙少监,第一次见到陛下,是因为何事?”

苏我入鹿朝着长孙冲问道,他想要通过长孙冲的案例吸取一些经验。

“我第一次见到陛下?”

长孙冲陷入了回忆:“那还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当时我父亲跟着太上皇南征北战,为了方便和安全,我母亲便和我姑姑一同住在天策府当中。-叁.叶-屋_ `追.罪_芯¢章^結¢”

“当时刘武周威胁关中,我父和太上皇出兵征讨刘武周,留下了已经怀有身孕的我母亲和姑姑在天策府之中。”

“而我和陛下相识,便是在那个时候。”

家父长孙无忌,姑姑长孙皇后,姑父李二,表兄李承乾...

就这种家庭条件,真的是投胎技术登峰造极才能得到的成果。

而长孙冲生来,似乎就是踩着那些自喻为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所谓贵族的头彰显自己的。

苏我入鹿:“...........”

这我学个鸡毛啊!

自喻为倭奴第一贵公子的苏我入鹿,在长孙冲的身边,再度感受到了自卑。

这种与生俱来的高贵,是他这种人无法从后天模仿的。

便是强行模仿,也是东施效颦罢了。

“没事的,只要你努力,你总有一天能够做到我如今的位置的。”长孙冲察觉到情绪异常低落的苏我入鹿,安慰道:“大唐海纳百川,从来不会鄙视你们这些外族人。”

“不管是什么种族,只要你忠诚于大唐,且有能力,便能够在大唐找到自己的位置。”

“要知道在如今的朝廷,那些位居高官的,可有一半不是汉人。”

长孙冲说的是实话,统治大唐的关陇集团,其根源便是北魏的六镇之一——武川镇,而北魏六镇本就是包含着拓跋鲜卑、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一种军政制度。

便连皇室,都有一些鲜卑血脉,就更别说那些本就是鲜卑人的朝廷忠臣了。

至于其他的民族,亦有不少位列高官的,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怀化郡王李思摩。

“长孙少监的好意,我心领了。”

苏我入鹿听到长孙冲的安慰,情绪顿时好转了不少。

“不知道长孙少监第一次做官,是担任的什么职位?”

“我?”

长孙冲回忆了一下自己的官途:“我入仕就是宗正少卿,领的是正四品上的俸禄。”

“不过我在宗正少卿的位子上并没有呆多久,就升职了,不过我在那个位置上也没做多久,就到了秘书监少监这个位置,现在是领着从三品的俸禄。”

苏我入鹿:“.........”

他现在恨不得抽自己两嘴巴子。

你问什么不好,为什么非得问这个呢?

是不是生活过的太过于愉快了?

“不过居洛阳,大不易。”长孙冲缓缓说道:“这里的物价水平,可不是你们倭奴所能比拟的。”

“偏偏洛阳的繁华完全不是你们倭奴所能比拟的,不管是吃穿用度,又或者是其他,都足以让没见过世面的人深陷其中。”

“你们带来的那些金银,可要省着一些花。”

“感谢长孙少监的提点,我们是来大唐学习先进文化的,断然不会染上不好的习惯。”

苏我入鹿斩钉截铁的说道。

他们此行的一众人,全都是出身于倭奴有名有姓的家族,且全都是嫡长子。

这些家族各个都是倭奴当地传承了不知道多少代、底蕴深厚的老贵族。

非常有钱。

所以他们来大唐求学,家中都给备足了金银以供开销。

虽然他们三十多人,此次上交的学费,便足有四十万两白银之巨。

但交学费剩下的白银,也足够他们在洛阳求学了。

当然,前提是他们不染上读博一类的不良嗜好。

一旦染上这种不良嗜好,就只能不断的向家中写信,让家中源源不断的运送金银过来,供给他们留学开销。

他们会维持这种不良的关系一直到他们家底子空了,或者他们家中放弃他们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