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你这分明就是抢!

“我还为你们准备了一样好东西,让你们带到泉州去。\s.h′u?q·u?n′d_n¢s..^c,o·m-”

李承乾可惜道:“可惜我身上没有样品,不然可以让你们看看工部的印刷工坊现在的技术有多么先进。”

“印刷?”

郑和心中一动:“陛下是在印宝钞吗?”

“对对对,就是宝钞,以后你们的舰队在外边买东西,就用宝钞结账。”李承乾看着惯用此道的郑和,知道也不用多说什么了。

在推行一条鞭法的时候,李承乾因为大唐本土缺银的问题,不是没有想过通过发行纸币解决这个问题。

只不过后来因为种种顾虑没有选择发行纸币,而是通过从倭奴掠夺白银来缓解这个问题。

至少白银还是贵金属,就算是泛滥了,也不会一文不值,而且以如今的开采量和大唐的市场来看,想要短时间内泛滥,根本不可能。

但是宝钞就不一样了,那玩意泛滥起来,可太快了,而且推行宝钞需要用朝廷的信誉来背书,李承乾又不愿意因为这种问题消耗朝廷的信誉。

他也不确定,宝钞这玩意开放以后造成的后果,自己能不能弥补的了,因为他始终觉得,就现如今的技术和检测手段在封建社会时期,在本土发宝钞不过是另一种掠夺百姓财富的手段罢了。·优,品,小`说?徃· +哽·新_醉/全¨

将原本没价值的东西通过手段让其变成有价值的东西,其起源都能追溯到汉武帝的白鹿币时期,那擦屁股都粗糙的东西,在汉武帝的政令下,就变成了价值千金的好东西。

其间的道理,古今何异?

而李承乾,显然道德水准还没有汉武帝那么低,但也没有多么高尚。

虽然宝钞不能发行在国内,但是可以发行在国外啊!

反正只要不承认宝钞在国内的有效性,就能杜绝宝钞流入大唐国内的风险。

至于宝钞在外边会引发什么样的灾难...李承乾表示他又看不到,跟他有啥关系。

“那我们售卖的货物,也用宝钞结账吗?”

“当然,但是临走前,一定要将宝钞花完。”李承乾颔首:“这玩意我不打算让他在大唐境内盛行,所以他的购买力只体现在国外。”

“一旦进入大唐,就是一张张废纸。”

郑和:“........"

短短的接触之下,郑和发现,自己效忠的这位君王的道德底线,似乎并不高。

这种纸,一个宝钞提举司(300工匠)年印钞量约1,400万张。.q!i`s`h′e\n/x·s..!c,o_m·

“陛下所印的面额...最小是多大的?”

“一贯。”

李承乾斩钉截铁的说道:“其购买了,就按照大唐的一贯来算。”

郑和:“........"

他发现,自己刚才似乎又高估了自己效忠的这位君王的道德底线。

一个宝钞提举司(300工匠)一年的工作产出,居然价值1400万贯铜钱,而且还是按照最小面额来算的。

大唐一年的税收是多少,郑和尚且不清楚,但大明一年的税收是多少,郑和还是有所了解的。

就这么几个宝钞提举司工作一年,就能抵得上大明数以万计的百姓以及官员一整年的劳作。

这...这跟抢劫有什么区别?

“这跟抢劫当然有区别。”李承乾看着郑和的眼神有些迷茫,知道这位道德水平还没有适应自己的节奏,顿时安慰道:“我们又不是不给他们东西,他们也可以用宝钞买我们的东西啊。”

“要知道我让他们准备的货物,都是一些价值连城的琉璃和夜明珠,一颗拳头大小的夜明珠,卖他们一百贯,不过分吧?”

他觉得自己实在是太良心了,一颗拳头大小的夜明珠,才卖他们一百贯,这样一艘船的货物,也就只相当于几千万贯而已。

相当便宜。

“那...那陛下要多派给我们一些士卒了,我怕当地的土著见到我们有那么多价值连城的宝物,会上来哄抢。”

郑和脸憋的涨红,也只憋出来,请求皇帝给他多一些士卒。

同时他也在想,若是大明那两位皇帝,能有当今陛下这么....这么....

嗯...郑和有些说不出口。

即便是在心中,郑和也有些说不出口,因为那样的言辞,太过冒犯了。

但郑和说句实在话,若是他效忠的明太宗、明仁宗若是像当今陛下几分,便能够将当初的海运利润扩大到不知几何的地步。

到时候有着海运利润充盈的国库,别说五次北伐了,便是五十次北伐,又如何?

郑和都不敢想,就这样皇帝治理的国家国库,哪的赋予到什么程度?

就一次北伐所消耗的那点粮饷簿子,拿出来给当今陛下看,当今陛下都以为是要饭的呢。 海运利润随便掉点毛皮到大明,大明皇帝都得以为是天宫的财神扔金山玩呢。

论富裕这一块。

“这个简单,我御批在泉州新建五十府海军的额度,你到时候在泉州那边随意扩军便可以了。”李承乾大手一挥,便是五十府的建制:“大唐东南多山,地不多,但是人多,为了争夺资源,一个个都是好狠斗勇的苗子。”

“你在那里征兵,也不怕他们怕死。”

“毕竟,死哪里有穷恐怖呢?”

穷过的人都知道,穷人的生活,那真的是生不如死。

而成为府兵,虽然因为是海军的原因,不能分田地,但是每次回航以后,航运的利润随便分润他们一点,就足以让他们一家一辈子衣食无忧了。

在这种动力的调动下,其战斗力岂是‘悍不畏死’四字足以尽述?

那将是倾泻于汪洋之上的焚海怒焰!

“你预计第一次航行能走多远?”

李承乾对这个不懂,但他懂得询问专业人士。

郑和在心中估算了一下,沉默了:“我估计...走不了太远。”

“那走到非洲沿岸,需要多久?”

“我...感觉这辈子都难。”

就以这种抢劫...不是,贸易方式,船队走不了多远,就因为自由贸易的东西太多,不得而不回航卸货。

如此往返,真不知道几年才能达到他们第一次下西洋到达的最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