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放飞理想
“计划中的汽油发动机、摩托车、拖拉机底盘、轴承生产进度因人手缺乏而远远落后。”
“马鞍山第一期投产已经完成,但部分加工厂进度也落后于计划,目前产量达标的只有轧钢厂、拖拉机工厂。”
“摩托车制造厂因为发动机产能不足,工人们制造了大量零件,却只能堆在仓库中。”
“淞沪机车制造厂计划下半年开始扩充产能,应对两年后的铁路通车潮,请求增添人手。”
“帝国工业大学、帝国工业技术学院、闵都高等技术学院、永春技工学校等十七所学校计划大规模扩招”
“其他的都好解决,吃喝拉撒的多花点钱就能解决,百姓们也愿意为此付出一些学费。”
“但老师的缺口很大,有能力教学的人,基本都在一线奋战。”
“总不能一些基础知识也让那些外国人来教吧?那些可是阿美利卡人。”
安排好计划后,刘一鸣开始敲边鼓。
主要目的就一个——要人!
战争没结束还有说法,但现在都打完了,他盯着那些个工程师、技术员、高级工可是流口水。
随着几个核心工业区的一期建设接近尾声,华夏帝国的工业化进程正在快速展开。
几十年洋务运动和汤潇逸数年积累的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基本就消耗完了。
工业发展是需要人的,没有人,谁去开动机器设备?
现在的华夏帝国采用学校教育+传帮带的方式培养人才,这样做的成材率是很高的,效率也不低。
但再有效率,一年半载的也培养不出多高级的人才。
而且因为工厂一线缺人,学校老师的数量也不多,工科和文科不同,不懂的人那些教材也不会教学生。
那些旧文人自己都不明白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原理,你还指望他们教明白什么东西?
普通工人更是离不开专业的师父带领,不然学一辈子都学不会东西。
那么问题来了,自己培养,要两三年才能初见成果,而两三年后还有两三年后的事要做。
虽然这样也可以,刘一鸣原本就计划这样做,但现在有大量现成的工程师、技术员摆在那里。
就算不用于教学,这些人填充好一个工业区的骨架都已经足够了,也就是说能剩下不少时间。
而且工程师和中高级技工的培养不是两三年能搞定的,这里面却有不少。
你说刘一鸣会不会打他们的主意?
事实上,在政务院的文件上,已经大概分配了一下这些“战利品”。
国防部、工业部、交通部、通信部,已经达成了一致,只等接收人力了。
“适当吸纳一些中高级工程师到学校授课是没问题的,其他的我们没那么多翻译。”
汤潇逸并不反感刘一鸣敲边鼓的行为,同时也想到了这批人的安置问题,
“这些人基本都不会中文,口音也是美式英语,工程师还好,书面交流没问题。”
“但一些工人就不一定了,翻译一定要解决好。”
“另外,一定要做好监督工作,必须保证我们的人安全上不受影响。”
“对于那些拒不配合的,交给铁路上,他们会搞定的。”
“对于配合,甚至愿意融入我们的,我们也要做好准备,人家为帝国效力,就不要歧视人家。”
“还要做好准备,把他们的家人接来团聚,特别是进入学院授课的工程师。”
“先别管他们愿不愿意融入,把他家三代亲属都接过来了,想不融入也难。”
“这件事如何操作,你派人和唐少川研究一下。”
这些人是阿美利卡送到岛上的,送来的时候没有阻碍,但汤潇逸还想把他们的家人接来,阿美利卡肯定不会坐视不管。
不是他们重不重视这些技术员、工程师的问题,而是国家面子的问题。
不过,现在也好解决,毕竟现在华夏帝国是胜利者。
他们不同意的话,就让致远号去西海岸转悠一圈。
“是……”
刘一鸣有些发愁,他还停留在这些人很珍贵,很重要的概念上。
这个概念没错,不过他以己度人了,觉得自己这样认为,阿美利卡也会这样认为。
换成他自己,面对这样的情况,他肯定是不会松口的。
把住他们的家人,还可以动一动舆论,过些年总能回来一些,甚至大部分。
但刘一鸣没考虑到,阿美利卡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工人队伍很大,这些人并不引人注意。
同时,阿美利卡的连续失败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造成了大规模失业。
这都还没算这次失败呢!
向太平洋开拓的尝试再次失败,丢进去海军全部主力,影响该有多大?
不说这些人回去也全是失业的下场。
阿美利卡现在的麻烦可多着呢,来不及关心这事儿。
…………
世界纷纷乱乱的逐步前进。
华夏帝国的操作需要非常隐秘,自然也就快不起来,英德关系持续恶化,大英帝国的阴影笼罩着德意志帝国。
各国都开始猜测英吉利会在什么时候动手,基本不怀疑英吉利有其他想法了。
威廉二世不得不派出自己的儿子去见见曾外祖母,希望能通过皇室关系缓和一下矛盾。
1900年12月末,皇储高调出访英吉利。
大英帝国民间舆论虽然剧烈,但考虑到皇室体面,索尔兹伯里还是派了外交次长、财政大臣约瑟夫前去迎接。
最新一轮内阁改组中,约瑟夫成功担任财政大臣,成为内阁妥妥的二把手。
并且,大英帝国首相一般从财政大臣和外交大臣中选出来,加上之前作为内阁代表发言的履历。
约瑟夫基本上被认为是索尔兹伯里准备的继承者。
本来嘛,曾外孙来见见曾外祖母,是一件非常值得称赞的事情,一般来说曾外祖母也不会冷着脸拒绝曾外孙小小的要求。
大英帝国既然大张旗鼓的接待了德意志皇储,业界普遍认为双方关系会有所缓和。
直到……
“女王陛下生病,医生的表情十分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