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大局观
最终,一切的一切都化作了一声悠长的叹息。
“姐夫毋要心忧了。”
“新野县的白莲乱党,对当地的百姓而言,不亚于一场人祸,可在整个时局看来,也不过是变革中的沧海一粟罢了。”
“这就是变革的代价。”
“我们永远无法照顾到所有人,只能尽力的保障支持变革,拥护变革的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受损。”
“加之咱们不是早就有过心理准备,需要一场流血,促成摊丁入亩的落地么。”
朱标摇了摇头,将另几本奏折从御书房的桌案上抽出,递给了常升。
“孤不是软弱之人。”
“这是近些时以来接连发生的些许近况,让孤嗅到了一丝不对劲,若是处理不好,不单单只是新野县,东南,沿海,西南,都会发生流血牺牲的人祸。”
“所以孤才想着,能不能设法控制一二。”
常升接过了奏书。
翻阅一瞧,简单概括就是三件事。
其一,东南沿海张士诚旧部及倭寇骚扰频繁。
其二,西南吐司境内动荡频频,有随时生乱之象。
其三,北境边境发现小股残元斥候部队。
看着这与历史进程并不相吻的一幕,常升眼中古井无波,而是走到了御书房一面墙壁旁,将奏书中的一项项动乱苗头在舆图上标注出来。
朱标亦步亦趋地,站在常升的身旁。
虽然他并不善军事,但是老朱塞给他的开国班子里,牛逼的战将可是一抓一大把。
在他们的耳濡目染之下,朱标虽不敢说能轻声指挥一场战役。
但是,看懂舆图这种基本的军事素养还是具备的。
“姐夫觉着,是什么驱动了这几方,加之新野县白莲乱党在此时一同生事。”
朱标眉头轻蹙。
“孤亦是察觉到了有些不对。”
“可就算是翻遍了锦衣卫的暗册,也找不到半点实质的证据证明其中的关联。”
常升轻声一笑。
“姐夫,这不是在判案,你又不是刑部官员,讲什么证据。”
“只需透过现象看本质,找一找共通点,进而分析谁会在这场事件中受益最大便是了。”
“如今大明兵锋正盛,人心所向。”
“周遭滋扰乃顽藓之疾,虽然烦人,但绝对无法让大明伤筋动骨。”
“那么他们如此凑巧的在此时遥相呼应,声势浩大,意欲何为?”
“能够配得上他们如此大手笔的,无非就是朝廷现下正推行的国策,田亩清障罢了。”
“只要朝廷分兵,前去收拾这些西南土司或是海上倭寇,势必就会影响正在高压监管下的北境土改和清丈进程。”
“届时再爆发几场不受朝廷控制的恶性事件,这田亩清丈还能不能清丈的下去就是个大问题了。”
“所以与其坐以待乱,不如主动引爆其一,将一干不稳定因素全部拖下水。”
“免得之后再找麻烦。”
“这的确是叔伯能够做干出来的事儿。”
“那么,对手是谁也便基本确定了。”
“南方的大商人和士绅。”
“也只有他们的商队和海上的船队,能够同时联系上北境的残元军队和西南土司,动员的了张士诚的旧部。”
“叔伯这步棋下的真是……。”
“彩。”
“彩?!!”
朱标的眼珠子都瞪大了。
自唐以后,天下氏族门阀的势力最终因为连年的战乱而崩解,散乱成了大大小小不知多少宗族,如今的他们虽然在没有能力,如同隋唐之时五姓期望一般,直接掌握了天底下最多的生产资料的流通,却也死死的攥住了王朝兴衰的立根之本——土地。
而今的这些南方大商人,士绅,虽然已经在无法重写当年的影响力,但彼此血脉追根溯源,渗透力之广也算遍布大江南北。
而今田亩清障这一出方才进行两轮试点,士绅一体纳粮的税制改革还未推动,就已经让这些大商人和士绅们炸了毛一样的四处“煽风点火”。
这要是真让他们把火点着了,大明朝还想安稳?
他是怎么厚着脸皮说他爹这一手棋玩的精彩的。
常升笑着安抚道:“姐夫莫慌,当今天下能与叔伯,姐夫及我这般,洞彻天下走向的人有几许?”
“不说没有。”
“即便真有,他们有如此快捷而周密的情报来源么?”
“所以,这般四面楚歌的危局,不过就是兵法中的佯攻用以牵制注意的举措罢了。”
“真要撺掇成了,首先得头疼的就是这些士绅本身。”
“此话怎讲?”
朱标不懂就问。
“天下安稳了,他们才有土地可以兼并,可以攥取佃农的产出。”
“所以,只要不危及他们的根本,他们不敢掀桌子。”
“同理,叔伯也不会在如此局面下,强行推动南方的田亩清丈。”
“毕竟就算要掀桌子,首先也得保证,残元诸部在叔伯“掀桌子”的时候没法来趁火打劫吧。”
“其次,这些秋闱官员有近七成都是南方出身。”
“让他们清障南方田亩,那不是逼着他们剜自已的肉,且不说他们下不下得去手,北境清丈完之后,如今的这些秋闱官员不说能全部留任,就算能留任顶替七成,大半也是要留在北境,梳理吏治,安抚民心的。”
“哪里还有人手去推动此事呢?”
“就算清丈的时间能一直拖到春闱,新榜考生未历经朝廷集训,也无前辈带领,直接上手处理地方繁复庶务,能应付得来吗?”
“所以,叔伯那应该是早早就准备好了什么后手。”
“就等北境的事情处理的差不多了,抛出来,吸引天下人的注意。”
“同时合情合理的给朝廷,及南方的这些乡绅豪门一个台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