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山河新海月1

第288章 畏罪自杀

第288章 畏罪自杀

滑稽的场面出现,舒忠义心情瞬间大好,最佳替罪羊出现了。

倒霉蛋青年,被衍圣公亲点心怀鬼胎。

一旦衍圣公发生意外,他就是最大嫌疑人。

事情变成了孔家內斗,他们这些人身上的责任,一下子就轻了。

带著救回来的眾人,一路急行军,终於赶在敌军围城前夕,返回了济南城。

疼痛难忍的衍圣公,早就在半路上,昏厥了过去。

因为缺乏有效救治,伤口处已经出现明显的化脓跡象。城中的郎中看了,都触目惊心。

以现在的医疗技术,想要救人难度非常大。

对山东一眾官员来说,现在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人总算活著被带到了济南城。

本书首发,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衍圣公病死在床榻上,同落入敌军之手,造成的政治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属於及时补救,算是戴罪立功。

至於没有及时救治的问题,除了孔家人不满外,其余官员都没当成一回事。

北虏追杀的紧,哪有功夫去找郎中啊!

衍圣公只有一个,但圣人后裔却有很多。

只要人不落入北虏之手,死一个衍圣公,朝廷完全可以再册封一个。

面对一眾山东官员的感激,李牧都有些不好意思。他可没有救人的意思,只是机缘巧合带回了半死不活的衍圣公。

如果是普通人的话,下半身伤口发炎感染,还可以进行截肢手术保命。

衍圣公的身份特殊,城中官员都不敢担责,只能採取保守治疗。

李牧諮询过城中名医,儘管大家说的含糊其辞,可最终结论都是:听天命,尽人事。

仅仅只是合情合理的拖延了一下治疗时间,无需自己派人下黑手,就达成了目的。

对这样的结果,李牧是满意的。

衍圣公的伤是北虏导致的,救回来的眾人都是人证。现在这笔帐,自然要记在北虏身上。

不仅无需承担风险,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还成了功臣。

看舞阳侯灿烂的笑容就知道,他对现在的结果,同样非常满意。

快乐时光,总是短暂的。

没有高兴多久,北虏主力就兵临城下。

望著城外的敌军,一眾官员纷纷脸色大变。

“侯爷,有什么需要,您儘管吩咐。

只要是能够做到的,我们一定全力配合!”

閔凯风神色凝重的说道。

前面一万敌军杀到城下,就让他们夜不能寐。

此刻城外足足聚集了十几万大军,光靠济南城的守军,怕是撑不过三天。

现在有能力保住济南的,唯有舞阳侯率领的勤王大军。

涉及到了生死存亡,主导权已经不再重要。

偏偏这种关键时刻,巡抚又臥病在床,他这个布政使只能代表衙门表態。

“嗯!”

“守城之事,本督自有计较。

需要配合的时候,不会和你们客气的。

具体的事务,你们和李提督对接即可。

北虏的探子无孔不入,为了安全起见,具体作战计划就不公开了。”

舞阳侯淡定的回答道。

作战计划是不存在的,作为守城的一方,只需守住城池即可。

在北虏抵达前,他们就拼命搜集各种战略物资。

现在的济南城兵精粮足,固守一两年,都不是问题。

隨著各地的坚壁清野,北虏想要获得粮草,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很多时候,即便是攻克了城池,收穫也非常有限。

守军官兵会在城破之时,抢先烧毁粮仓。

在这种背景下,北虏不具备长期围困济南府的条件。

心中有了盘算,底气也就上来了。

“诸位大人放心,防守济南城,我们已经有了全盘方案。

大家只需要安抚民心,不让城中生乱即可。”

李牧顺势开口补充道。

固守城池,迎战北虏,这是早就计划好的。

前面的济南大捷,贏得太过顺利。

勤王大军获得了名望的同时,也招来了许多嫉妒。

木秀於林风必摧之。

现在到了该卖惨的时候,那就必须表演到位。

……

京师。

收到救回衍圣公的消息,永寧帝略微鬆了一口气。

当代衍圣公,道德底线可是相当灵活。

这货若是落入北虏之手,搞不好立即一封降表送上去,直接宣称北虏单于才是正统。

虽然天下人,不会认可北虏的正统性,却会削弱他这个皇帝的正统性。

没有法子,谁让他这个皇帝,自继位开始天下局势就急转直下呢。

除了剷除阉党,废除厂卫的时候,被天下士绅吹捧了一番外。

剩下的时间里,他都是被骂的角色。

缺乏自信的永寧帝,格外重视自家皇位的合法性。

“辽东镇,开始行动了没有”

永寧帝关心的问道。

北虏重兵围困济南,舞阳侯所部被困城中。

两广的勤王大军,暂时指望不上。

京营不能轻动,九边重镇中宣府镇残了,大同镇和太原镇损失惨重。

延绥、寧夏、固原、甘肃四镇,虽然也是精锐,但朝廷的边防核心在辽东。

加上白莲教叛乱的影响,导致朝廷投入的资源减少,严重影响到了四镇的发展。

无论是日常训练,还是兵力数量,都出现了下滑。

为了稳定四川局势,这四镇均抽调了一部分精锐入蜀,错过了这次勤王。

仅剩的蓟州镇和辽东镇联繫紧密,两边的將门世家,出现了抱团的跡象。

確切的说,是蓟州將门主动向辽东镇靠拢,双方更像是依附关係。

这些都是实力失衡,惹出来的麻烦。

九边之中,辽东镇一家独大。

一家的军事实力,几乎能顶得上另外八镇的总和。

蓟州镇和辽东镇挨著,一起承担著防御北虏的重任。

想要在边境生活下去,只能向辽东镇靠拢。

在这种背景下,大家的视线,自然都在辽东镇身上。

“陛下,昨日辽东镇向北虏发起进攻,同敌人鏖战数个时辰,斩杀敌军数百人。

可惜敌人援军迅速抵达,没有能够抢到首级。”

钟景明忐忑的回答道。

这样的战果,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问题。

辽东镇参与勤王的足有五万大军,对面的草原联军,同样有三万大军。

加上附近的其余虞朝军队,双方一旦开战,参战人数不会低於十万。

一场十万人的混战,打了几个时辰,仅仅只有数百人的战果,还没有抢到一具敌军首级。

在军事史上,都能够算一个奇蹟。

如此明显的漏洞,相当於直接告诉大家,辽东镇和北虏之间达成了默契。

对这种结果,钟景明也非常的无奈。

辽东镇肯出兵,那都是看在他的面子上。

可辽东督师的面子,仅仅只能让人家出来溜一圈,还不足以令他们拼命。

如果不是挨著京师,兵部又对首级核验严格,还可以靠杀良冒功糊弄。

此时在朝中文武的眼皮子底下,以往那些糊弄手段,自然是不能用。

事实上,辽东镇也不是完全不听命令。

导致双方关係闹僵,永寧帝同样负有很大的责任。

北虏入寇的第一时间,皇帝就派出钦差,向辽东镇进行了问责。

一度罢免了多名高层將领,引发了辽东官兵的抗议。后续迫於局势需要,又恢復了他们的职位。

看似事情结束了,但辽东镇高层现在已经不敢相信朝廷。

毕竟,他们干的破事太多,其中很多都是犯忌讳的。

按照大虞律处置,一个个都能拉出去凌迟。

为了避免朝廷秋后算帐,他们选择了趁机向朝廷提出了条件。

最⊥新⊥小⊥说⊥在⊥⊥⊥首⊥发!

总结起来的话,主要有三条。

一、要求朝廷增加辽东镇的军费投入,保证不漂沫、拖欠钱粮。

二、向朝廷爭取更多的人事自主权,即:主要將领世袭罔替,军中职位由他们提名產生。

三、仿照节度使制度,在辽东实施军管制度,府县一级不再任命文官。

相当於明晃晃的说,自己要割据一方,朝廷自然不可能答应。

如此要命的条件,他这个辽东督师,都不敢上报朝廷。

不光他不敢上报给皇帝,朝中一眾文官,都忙著给捂盖子。

扶持辽东镇是他们的决定,现在失去了控制,就成了他们的责任。

在这种背景下,钟景明能够做的就是对上糊弄皇帝,对下忽悠辽东镇一眾將领。

讯息的不对称,直接让永寧帝和辽东镇诸將,一起產生了误判。

永寧帝觉得是对辽东镇太过宽容,以至於这些將领囂张跋扈。

而辽东镇的诸將则认为,朝廷在认真考虑他们提出来的条件,只要再加点儿筹码,朝廷就会派人和他们谈判。

不奢望朝廷能同时答应三个条件,隨便答应其中一条,他们都是血赚。

实在是不行,他们还可以继续让步。

毕竟,辽东镇虽然兵强马壮,可后勤上严重依赖朝廷。

真要是闹翻了,朝廷一断粮,他们马上就要崩溃。

投奔北虏,这个选项是不存在的。

別看北虏威风,实际上还是穷的一批。

抢来的財富,基本上都通过走私贸易,回流到了大虞境內。

光养活他们自己那点儿兵,都要精打细算支出。

根本没有余力,再养活一支辽东镇。

最少投奔过去的僕从军,获得的待遇,就远不及大虞这边。

“厉害!”

“敢问钟大人,辽东镇是如何打出这等传奇战绩的

史官们都打起精神来,这可是开歷史的先河,钟大人的分享必须一字不落的记录下来。”

景国良当即嘲讽道。

辽东將门的吃相太过难看,朝廷派过去的各路大军,不是被他们坑死,就是被他们吞併。

在这一过程中,勛贵集团同样吃了不小的亏。

明知道坏了规矩,怎奈朝廷需要辽东镇卖命,只能暂时把问题搁置下来。

好不容易,等到现在这个机会,景国良自然不会让钟景明轻易糊弄过去。

虽然光这点儿事,弄不倒辽东镇,但能够影响皇帝和百官的看法。

扶持辽东镇的,仅仅只是一眾参与走私贸易的关係。

在朝堂上,这些人虽然身居高位,可总体上依旧是少数。

大部分官员,在北虏入寇之后,就对辽东镇丧失了好感。

在大家朴素的观念中,北虏能够绕路入关,那就是辽东守军失职。

真想要拦截敌军,辽东镇完全可以在敌人刚行动之时,就做出直捣黄龙的姿態,逼迫敌人放弃作战计划。

能够做到的事情,偏偏没有去做。

在很多官员心中,辽东督师钟景明,才是北虏入寇的第一责任人。

有了景国良带头,瞬间朝堂上就掀起了弹劾潮。

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人帮忙的辩护,可很快就淹没在弹劾潮中。

知道局势失控,原本支持钟景明的清流们,果断选择了明哲保身。

一起发財可以,但是一起下地狱不行。

论起扣帽子,还是文官更加专业。

眨眼的功夫,钟景明身上就背负了数十条罪名,甚至说他是北虏的內奸。

“陛下,臣冤枉啊!”

见局面不对,钟景明急忙跪倒在地喊冤。

可惜永寧帝对他的怨念,丝毫不比群臣少,对他的哀求置若罔闻。

如果不是考虑到北虏的威胁,担心此时处置钟景明,可能引发辽东镇的剧变,他早就下旨拿人了。

“陛下,宣大总督李志鸿在狱中畏罪自杀了!”

宦官带来的消息,为钟景明爭取到了喘息之机。

刑不上大夫,这是官场的潜规则。

正常情况下,这种层次的官员,即便是进入詔狱也是好吃好喝的伺候著。

没有皇帝的授意,锦衣卫可不敢对他用刑。

宣大总督李志鸿是作战不利,才被锦衣卫押解回京的。

朝廷没有第一时间给他定罪,那就存在著运作的空间。

毕竟,这次的情况特殊。

宣大的任务是防御鬼方入侵。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鬼方和韃靼都是水火不容的仇敌,双方隔三差五的廝杀。

谁也没有想到,韃靼敢从鬼方那边借道,更想不到双方能够组成联军。

敌人一下子得到了加强,宣大守军顶不住是正常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换任何人担任宣大总督,也阻止不了北虏入寇。

在怎么给李志鸿定罪的问题上,朝中也发生了爭执。

有人主张杀重罚李志鸿,也有人认为李志鸿罪责不大,应当从轻发落。

后者的声音,要远大於前者。

都是在朝堂上混的,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不成为倒霉蛋,给別人留一线生机,也是在给自己留退路。

按照这种局面,即便朝廷要进行重罚,也罪不至死。

偏偏这样一个人,在狱中自杀了。

“畏罪自杀”

“朝廷都没有定罪,哪来的畏罪自杀

该不是有人想屈打成招,李大人不堪受辱,才被迫自杀的吧!”

首辅万俊辉当即发难,矛头直指锦衣卫。

李志鸿可以死,但是不能死的不明不白。

作为文官之首,遇上这种事,他必须出头。

“说吧,李志鸿怎么死的!”

永寧帝冷漠的质问道。

詔狱,这种看守严密的地方,想要自杀都不容易。

尤其是李志鸿这种高官,十二个时辰都有狱卒守著。

除非有人授意,否则他是不可能畏罪自杀成功的。

“陛下,此事奴婢也不清楚。

消息是

锦衣卫指挥使,已经赶过去查看了,想来很快就有消息传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