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对比让幸福坍塌

第1章 对比让幸福坍塌

自从儿子林意鸣升到小学六年级,一直就有个问题压在穆晓歌的心头,让她吃不香睡不宁。她也跟丈夫就此问题讨论过很多次,丈夫林振樾倒是比较乐观。

他说:“我就不信,我这个为首都做了十几年贡献、年年纳税、遵纪守法、有房有车有工作的合法公民,我的孩子还就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了?”

每次林振樾说这个话的时候,声音都变得很大,情绪也比较激动。这一番话似在安慰她,也是在给他自己鼓气。

十几年的夫妻了,穆晓歌太了解林振樾了。每次他只要睁大眼睛盯着自己大声说话,就是心里没底,急需要她认同并附和他的观点。

穆晓歌每次都会说:“嗯,以后或许会有转机。网上不是在传北京也要像天津那样施行积分落户了吗?我们运气好的话,没准能赶上呢。”

当然,穆晓歌每次说这话的时候,也是没有什么底气的。连她都怀疑自己是在自我安慰。

听穆晓歌这么安慰他,林振樾意识到自己的语气有些焦虑了,反过来劝解晓歌。

“媳妇,别担心。咱们不是还有兜底的吗?我们的燕郊房子不是白买的。就算到时候儿子在北京没办法高考,咱们也不用陪孩子回老家念高中。不能像高哥那样搞得两地分居。”

穆晓歌知道高哥的事。

高哥是林振樾的同事,两口子都忙事业没顾上孩子,加上对中考改革抱有幻想,所以没有提前做规划,导致孩子中考后急匆匆从北京转到老家的县城里念书。

孩子从出生就一直在北京,回老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回到老家后,很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再加上老家高中条件差,那孩子突然就抑郁了,闹着要退学。

后来诊出患了抑郁症,到现在都还在治疗。高哥两口子几乎愁白了头,连工作都辞了。

血淋淋的教训摆在面前,让人不得不重视。

这些话这两年两夫妻说过无数遍,穆晓歌的脑子里也每天反复思量。可当再次听丈夫谈起,虽然仍会惶惑,她仍旧会心里一暖。

穆晓歌庆幸自己嫁了个有责任、有担当、又有长远眼光的男人。他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尽心安排、规划着家里的未来。

穆晓歌一直对生活、对工作、对丈夫和儿子都挺满意的,感觉自己还是挺幸福,她也挺知足的。

可有时候,幸福和满足其实就是一种感觉。

这种感觉在和身边的朋友、亲戚、同事做了对比之后,往往就会瞬间坍塌,进而让人产生自我怀疑。会质疑自己是否太容易满足了?再而心里会产生对自己混吃等死、不求上进、过于自我麻痹的愧疚感。

穆晓歌就是参加完在京同学会之后才幡然醒悟的。

在一年一度的同学会上,那个嫁到北京顺义农村的女同学,胖胖的脸上带着微微的自得,还有对穆晓歌的一丝同情。

她的话还颇有些苦口婆心的味道。

“晓歌,你可长点心吧。真得替孩子多考虑一步。我当初就是看我家老王是北京人,就是考虑孩子的未来才选择他的。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你没有看到吗?

两个孩子同一年高考,考了500多分的落榜了,在工地搬砖。另一个考了400多分的却上了大学,在同一个工地上做设计师。原因是啥?还不就是因为一个户口在河南,一个户口在北京吗?

你们家那个燕郊户口能顶啥用?跟咱们河南户口也差不多。还费劲巴拉的办个河北户口,你们两口子心可真够大的。”

同学一副怒其不争的样子,胖脸上的肌肉因为嘴里发出“啧啧”的感叹声而抖动着。

穆晓歌被同学身上浓烈的六神花露水味熏得难受。她不着痕迹的往边上闪了闪,再看着同学侃侃而谈带着三分傲气的脸,对她的反感也淡了几分。

同学确实有傲气的资本,她在择偶时就考虑到了未来孩子的高考问题,确实有前瞻性。她的女儿将因为她当初的英明抉择而比自己的儿子起点就高了一大块。

十几年以后,很有可能她的女儿和林意鸣就是网上段子里的那两个孩子,一个搬砖,一个做设计师。

人们常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样一对比,穆晓歌就感觉在同学面前矮上了半截,整个人都有些不好了。

她还隐隐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孩子。假如当初学习再努力一些,考上更好的大学,也能进个好单位拿到落户指标。

哪怕像同学那样嫁个本地人,也不会有今天这个难题了。

可她哪里舍得林振樾哟!

整个聚会的话题也无外乎车子、房子、孩子和票子。穆晓歌自我感觉在孩子这个话题上,她几乎没什么发言权。林意鸣不是北京市三好学生,连朝阳区三好也不是。航模、建模就别提了,连管弦乐器也不会。

穆晓歌突然就有点自惭形秽了,她感觉在同学中间简直擡不起头来,有点后悔来参加这个同学会。

期间,赵爽说:“我有个朋友去年在天津买了房子,也不贵,说是今年差不多天津户口就下来了。你们不如去天津买房落。你可以考虑一下让孩子在天津高考。孩子的教育可跟别的不一样,没有回头路呀。”

穆晓歌确实考虑了赵爽的话。从同学会结束到今天已经一周了。她整整考虑了七天。

这七天里,穆晓歌把去天津买房落户的利弊,一条一条全都列出来分析。她发现列出的十条弊端里,没有哪一条比‘孩子在天津高考,普通本科的成绩有可能考上985、211院校’的分量重。

北京的九月本该是秋高气爽的天气,可漂浮在空气中的雾霾颗粒却像一张灰败的网,让人有一种喘不上气的感觉。

穆晓歌讨厌雾霾,可今天的雾霾的味道仿佛也好闻了许多,带着一股子让人亲切的花香味。

她决定今天和林振樾正式谈一谈孩子念书的事。她还有个好消息想告诉振樾,她觉得,她有信心说服丈夫。

毕竟,这个消息能为她要谈的的事增加很重的砝码。

穆晓歌在小区转了两圈才把车停好。

因为当初为了占到区重点小学的入学名额,他们掏光了存款,又贷款一百多万才买了这套老旧的公房,房子是位于顶层的88平米的小三居。

在北京漂了这么多年,总算是有了属于自己的家了。

可当搬新家的兴奋劲过了之后,穆晓歌就有点后悔买这套将近20年房龄的老房子了。顶层房子冬天冷、夏天热还能忍受,毕竟还有空调嘛,不至于把人热着或者冻着。

可房子没电梯,每天六层楼上上下下的来回爬,对人的体力确实是个莫大的考验。

再就是小区里车位非常紧张。因为没有地下车库,地面上的车位又很有限,随着小区里私家车越来越多,大家停车基本靠抢。每天回来晚了,就只能停到小区外面的马路边上。

停马路边上属于违法停车,经常被贴条罚款。每停一次都让人提心吊胆的像做贼,大周末的也要早点爬起来挪车,怕交警太敬业会提前上班。

只要林振樾在家,穆晓歌都会提前把林振樾叫下来,让他盯着找车位。她倒车的技术不好,有时候就算是抢到车位,她也不见得能停进去。

有好几次,她等到的车位被别人麻溜地占了,害得她跟别人大吵一架。

穆晓歌心里暗自庆幸今天运气超好,这么容易就找到一个好停的车位。看样子今晚的事情应该会进展的很顺利了。

停好车,她就步行去了小区附近的菜市场。她今天穿了一套奶白色的职业套裙,半高跟的皮鞋,精致的短发烫了点纹理,整个人看起来利索、清爽。

化了淡妆的一张鹅蛋脸上,岁月似乎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仍旧是那么白皙光滑。只有穆晓歌自己知道,在遮瑕粉掩饰的面颊上已经悄然出现了几个褐色斑点。

她先去卖肉的摊铺买了二斤精排,准备做丈夫喜欢的糖醋排骨。又挑了一条活蹦乱跳的草鱼让店家给收拾干净了,买了半个酱猪肘,顺手又买了点青菜。

一家人从早上起床后就各自忙活着。早饭也是简单的牛奶、鸡蛋、面包片。

中午儿子的学校有营养配餐,她和丈夫就在单位各自解决了。

明知道晚饭不益吃得太丰盛,可一家子只有晚上才能有时间坐在一起好好地吃顿饭,也就不讲究那么多了。

当然,以前穆晓歌每天不会做这么多菜。今天毕竟是个特殊情况,她必须要把林振樾哄开心了。

让他吃好、喝好,必要的话晚上主动热情去迎合他,那样才能开口跟他去谈纠结了几天的事情。

穆晓歌拎着大兜小兜爬到楼上,气喘吁吁地打开防盗门,见丈夫和儿子在看电视,她心里就升起一股小火苗。

当父亲的没个父亲的样子,整天跟孩子瞎玩瞎闹。儿子马上小升初了,也完全没有学习的自觉性。做母亲的为了他的前途简直殚精竭虑,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不输在起跑线上,而他似乎完全不领情。

每天不但上学磨磨蹭蹭的,放学回到家不是看电视就是看漫画,写个作业都要磨叽到最后一刻,简直是得过且过、不求上进,完全不理解当母亲的焦急心情。

林意鸣倒还是有眼色,看到母亲两只手拿满了东西,赶紧接过她手里的菜往厨房拿,嘴里解释说:“老妈,我写完作业了,陪我爸看球呢。”

看着儿子圆乎乎的脸上全是讨好的表情,穆晓歌的心一下子就软了,刚要开口的斥责被她生生地咽了回去。

她心里埋怨,也不知道学校减什么负?不知道马上要念中学了吗?布置的课外作业少得可怜,怎么跟河北那些每天玩命学习的孩子去竞争?

这么想着,就更加坚定了穆晓歌的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事提上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