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婆婆是个过日子能手
高祖安很幸福、很开心。他已经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开心得走路都想要跳起来,幸福得脑子都有些晕晕乎乎的。
自从年初父亲去世后,他就有了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痛楚。不能把母亲接到身边来赡养,让他觉得自己很不孝,进而替母亲心酸,养了自己这样没用的儿子。
他时不时的就陷入自我否定的迷茫中。半年来,他不时地闹情绪,特别是跟妻子相处时,他就多了很多的不耐烦。
他以为他是暂时沉浸在失去父亲的悲伤中无法自拔。直到母亲被赵爽接到北京,那份一直萦绕他的忧伤,如被冷风吹跑的雾霾一样消散了。
他心里面晴空万里,好久没有这么敞亮了。
赵爽骄横、跋扈惯了。她是家里的独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头肉,从小在家里就是说一不二的存在。
以前岳父母跟他们一起住的时候,高祖安就感觉自己很弱势,很没有地位。特别是随着赵爽收入的提高和北京房价上涨后,岳父母不经意地提起自家老宅子值多少钱时,他还是有点心虚的。
他从内心里感觉,自己娶了赵爽好像有点贪图她们家资产似的。
有时候朋友开玩笑说,高祖安娶个老婆少奋斗十年,他都会很反感。
他不方便跟别人解释,他跟赵爽结婚时,并没有觉得她家那定福庄的破民房有什么好的,也没觉得北京的房子有多难买。
他是觉得赵爽纯真、率直,和她在一起轻松、愉悦才跟她结婚的。
他知道说了也不会有人相信。所以,每次有人又是羡慕又是调侃的跟他说时,他都是笑笑不说话。
可是,说的人多了,他就真的感觉自己是有那个企图的。进而在赵爽和岳父母面前更是底气不足,有点上门女婿的感觉。
他跟赵爽目前住的房子,是领证后他们俩人按揭买的。为了避免有上门女婿的感觉,他结婚时坚决不同意住在岳父家。
高祖安很庆幸母亲的身体很好,他还有大把的时光可以孝顺她。他要让母亲知道,他这个儿子不光是她口头的骄傲,也是她余生的依靠。
高祖安带着姐姐和母亲游了故宫、爬了长城,又看了天安门。姐姐就说家里养的那些鸡鸭、猪羊太多,托付给邻居太久也不好,急急忙忙地坐车回老家了。
高母来到儿子家后,就感觉这才是她的家。儿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她的家。
高母的适应能力非常强。
仅仅三天,她就把家里的情况摸得很清楚了。除了微波炉、烤箱和洗衣机她总是弄不明白该先按哪个钮,家里的其他电器她都会用了。
她虽然已经66岁,农忙时她仍然会下地。就算是高祖安不让她种地了,她仍旧会下地溜溜人家地里收剩下的玉米、土豆之类的东西,一个秋季下来,不比人家种地的收的少。
在女儿家住的这半年,她心里确实很憋屈。
她知道儿子、媳妇给女儿拿了钱让她养活自己。可是,在老家没有女儿养老的风俗,她始终感觉寄人篱下,没有一点家的感觉。
当然不是女儿、女婿对她不好,她知道那是她自己心里的感觉。
村里的老人们聚在一起总是聊天。很多人表示羡慕她养那么好的儿子。不但考上了大学,还住在北京的楼房里,真是有本事。总要问高母啥时候去北京。
刚开始,高母总是开心地接受别人的恭维。时间长了,她感觉那恭维就变了味。合着这些个没有见过世面的老太太是在说她白养个儿子。
那些话里面的意思,让她很生气。他们说她苦熬苦作的把儿子培养成人,儿子在城里吃香喝辣的享福,把自己这个没用的老婆子扔给乡下住的女儿。
别人说她可以,说高祖安就不行。
儿子是她的天,儿子是她的命!
她相信儿子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照顾她,才不接她去北京的。但是,她却不愿意再出门了。她不想再跟那些个老太太们嚼舌头。她躲在女儿家的院子里,连大门口都不愿意再出,她的精神头越来越差。
突然就天降喜讯了。
接到赵爽的电话后,她穿上女儿给她新买的一套衣裳。跟张家大婶、李家二姨等老伙计都一一作了告别。
她高着嗓门说:“我们家祖安跟他媳妇在北京开了公司,自己当了老板,终于不那么忙了。非要接我去北京,我一点也不想去。
我都在老家住了一辈子了,到北京两眼一抹黑的,干什么去啊?可不去孩子不干啊,好说歹说的让我明天就走,他们一天都不想再等了。”
那些老太太又都满眼的羡慕和敬佩,都夸她有福气,养了那么个有出息的儿子。
她又哈哈笑着说:“没办法,儿子、媳妇都吵吵着让我去,我也不能寒了孩子的心,是不是?以后你们谁要是去北京旅游,一定要给我打电话。我让我儿子开车带着你们转转。”
于是,高母就在那些艳羡和嫉妒的目光里,拎着她的行李去了车站,她感觉无比的舒心和无上的荣光。
在儿子家住着让她感觉真的踏实。
几天后,高母偷偷地问了高祖安,才知道现在家里用的保姆李小婵每个月工资要5000元,都赶上老家地里一年到头的收入了。她心疼的不得了,感觉年轻人真是太不会过日子了。
亲家母老两口子也真是心大,他们要是帮帮忙,没事接接孩子上下学,收拾下家务、再做做饭,能给这小两口一年省下6万多元。
就这还没算上保姆在家里吃的、喝的、用的呢,这些折合成钱也不是个小数目。
老太太会算账,她把这些算明白后,就有点吃不下饭了。
儿子、媳妇太年轻,没有吃过没钱的苦,才会这么大手大脚的花钱,就算是家里有个金山也不够糟蹋的呀!
她再看保姆李姐时,就感觉不是那么顺眼了。
她发现保姆的众多问题,诸如:
摘芹菜把鲜嫩的芹菜叶子直接扔进垃圾桶;
削土豆和茄子用那个削皮机,把皮削的很厚浪费太多;
洗碗时水龙头的水一直开着,哗哗的流出来的水都是钱;
还有,那个保姆明明也是农村人,却每天洗澡,每次都哗啦啦的洗上将近半小时,这得费多少热水,花多少电费?
另外,这个保姆还能吃,无论是水果还是海鲜,只要摆在桌子上的,没有她不吃的,完全不像个帮工的。
高母还感觉保姆每次去超市买菜,回来报的账有猫腻。因为时间短,她暂时还没有发现把柄。
她决定先从比较严重的浪费水的问题谈起。她很客气、很隐晦地说:“小婵啊,阿姨有点事跟你说。你别多想啊,阿姨给你的工作提点建议。”
李小婵说:“阿姨,您太客气了。有什么事您尽管说,是不是我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啊?您说了我改。”
高母慈爱地笑笑说:“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就是阿姨觉得,以后你洗菜的水可以留着擦地板、浇花,直接倒掉太可惜了;洗碗的时候,最好也要在水池里放个盆,最后一遍投递的水也可以冲厕所。”
小婵听完愣了一下笑着说:“阿姨,您真会过日子。没问题,以后我按你说的这么做。”
原本李姐以为老太太节省惯了,提出的那几条也不是什么难办的事,就依着她得了。
谁知道过了两天,老太太又趁家里没人,装着不经意地跟她说:“我们家祖安和媛媛妈,每天早出晚归的真是太辛苦了,每天是得吃点好的。咱们俩这样在家待着没啥事的,在吃饭上就不要那么讲究了。
咱们就别没鼻子没脸的那么吃,多寒碜呀!还有啊,屋里见天的开着空调,哪有那么多汗?哪用着每天都洗澡。也不是说下地干活了,讲究那么多干嘛?你说是不是?”
高母的一番话听得李小婵目瞪口呆的。不过,鉴于老太太的身份,也不好意思说什么,只是脸色僵硬地“嗯嗯”的应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