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没儿子要钱有啥用
第14章没儿子要钱有啥用
李小婵今年44岁,正是半老不嫩的年龄,这个年纪作为女人来讲本身就有些尴尬,作为一个丧偶带娃的44岁女人,更是有着常人难以体及的酸楚。
小婵是穆晓歌同村的一个远房亲戚。她丈夫是晓歌的本家,辈份比晓歌低,见面称呼晓歌一声“小姑”。
小婵丈夫原本在郑州跟着别人做水暖工,收入还不错。两年前,孩子要念初中,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小婵去市里租房陪孩子念书。
她儿子穆光从小就是个聪明孩子,有些害羞内向,可学习成绩一直拔尖,是大家眼里公认的有出息的孩子。
刚开始去市里,她还舍不了家里的几亩地,遇农忙,她就市里村里两头跑,来回有六十公里路,累够呛。
后来,丈夫做主把地租给别人种,她才算轻松了一些。她勤快,闲不住,又在学校附近找了个活,帮人加工鞋垫,每个月能挣一千多块钱,日子虽忙碌但也有盼头。
虽然和丈夫长期两地分居,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煎熬,可能每日陪伴着孩子,看着孩子一天天进步,李小婵的心却是欢喜的。
丈夫每隔几个月就会转钱给她,儿子每个月都会拿回各类奖状,这让她感觉很幸福,觉得未来可期。
虽然她知道穆光这样的孩子,大概率会飞出县城、飞出省会,飞到更大的城市去。她还是和丈夫商量,再过几年攒够了钱也在县城里买套房,孩子长大了好找对象。
正当李小婵憧憬未来时却天降噩耗,因为连天的大风雨刮断了电线,她丈夫在施工时触电,当场死亡。
晴天霹雳一般,李小婵几乎吓傻了。懵懵懂懂的,她和几个亲戚去了省城料理丈夫后事,工地管事的也不耍赖,按照法律赔偿,最后加起来杂七杂八的赔了他们120万。
丈夫在世时,她和公婆小姑子的关系还不错。不曾想,这笔巨额的赔偿款却闹得一家人几乎分崩离析。
李小婵明着跟公婆说:“我不会改嫁,以后就专心陪着穆光,这些钱留着给孩子上学、结婚、买房用,我一分也不乱花。”
公婆当时答应了,可过了几天就反悔了,非要把款存在他们的名下。
婆婆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守不住的女人多的是,谁知道你啥时候找下家,我们没了儿子养老,再没了钱,活着还有啥指望?”
李小婵又痛又气,担心公婆拿了钱被小姑子一家骗了去,以后穆光上学没钱供就麻烦了。
双方僵持不下,谁也动不了那份钱。后来,经过村里书记和门里长辈的协商,干脆拿出一半的钱在市里买了一套房子,写的是李小婵和孩子的名字。
剩余的60万,公婆拿走30万养老,剩下不到30万李小婵存着作为孩子的教育基金。
李小婵经历了丧夫之痛后,又面临着亲情的分崩离析,一时间万念俱灰。可看着日渐消瘦、沉默的儿子,她又鼓起了劲,把房子装修好,决定顶起一片天,要跟孩子好好过日子。
母子俩相依为命,日子还算平静。搬进新房没多久,学校就出了新规定,也是为了便于管理,要求全体学生必须住宿。
穆光半个月只休息两天,小婵一个人独守一个大三房,每天形影相吊的,甚是孤凄。期间,也有人给她介绍对象,让她往前走一步,都被她拒绝了。
她觉得,儿子本就心重,刚没了爸爸,妈妈再改嫁,那家真就破了。所以,她说什么也不答应。
可一个人的日子实在是难熬。
白天还好,晚上她就想儿子,想丈夫,想着想着就不知不觉地掉眼泪,有时候就这么哭着哭着睡着了,醒来枕头湿了一大片。
她最盼望的就是孩子放假,数着指头日子过。每到孩子要放假的时候,她总是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孩子爱吃的东西,想尽一切办法做到最好。孩子也很懂事,每次都使劲吃,让她高兴。
孩子越是这样,她心里越是悲伤,家庭的剧变,让孩子过早的懂事了,缺少了少年郎的任性和轻狂。
她也同儿子谈过梦想,问儿子以后想考哪里的大学。
儿子说:“我想考北京的。”
这六个字让李小婵想了好久。她看着儿子稚气的脸庞,坚定的眼神,突然觉得感动和欣慰。
这孩子终究不是草窝里的土鸡,他是凤凰,凤凰就是要飞上梧桐树的。
而北京城就是那棵根深枝繁的梧桐树。
可一想到北京的高房价、高消费,她又开始担心,怕孩子因为家里穷受委屈,被人看不起。
李小婵思考了半个月,决定不能再这么颓废了。
她回到村里找到公婆,央求他们去城里住,每个月孩子放假照顾孩子两天。她又买了礼品跑到晓歌母亲家,奶奶长奶奶短地叫着,请晓歌母亲帮忙找晓歌问问门路,看她能去北京做点啥。
她要来北京帮儿子打打前战。
穆晓歌是穆母的骄傲,她母亲在村里人前人后的夸赞晓歌有能耐,赚钱多,在单位管不少事。见小婵带着礼品求到门上,又念及小婵的不容易,就给晓歌打了几个电话让她替小婵找工作。
穆晓歌很烦母亲替她揽事,可耐不住母亲的缠磨,只好答应下来。刚好,赵爽家里的保姆有事辞工了,跟晓歌抱怨可心的保姆不好找。
晓歌就动了心思,把李小婵的情况给赵爽说了一遍,当听到李小婵的儿子中学联考是市里的第一名时,赵爽的眼睛都亮了。
“晓歌,有这好资源咱们得自己留着,找学霸的妈妈来我家当住家保姆,比上培训班划算多了,有你做担保,我放心!”
穆晓歌乐得成全他们,这是两全其美的事。
李小婵也对晓歌很感激,做事很尽心,很卖力。她在赵爽家做了两年多了,一向深得赵爽两口子的信任。小婵没有女儿,对高一媛是真心的喜爱,赵爽也都看在眼里。
可高老太太一来就摆出一家之主的架势,让李小婵很为难,有点左右不是。
高老太太嘴碎得很,每天盯着她干活,还指指点点的。刚开始小婵都尽量依着她,可她发现老太太越来越过份,小婵也就有点不高兴了,脸色也就没有当初那么好了。
这让高老太太觉得,自己作为主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她在心里给李小婵记上了一笔。
又经过几天的观察后,老太太发现李小婵并没有按照她说的话来执行。顶多说,比她不说的时候好了那么一点点。事情并没有达到她的预期,她心里很不满,就把她发现的问题跟高祖安说了。
她把高祖安拉到她房间里,很郑重地说:“儿子,你们每个月请保姆花的五千块钱实在太冤枉了。那个小李根本就没有过日子的样子,简直是铺张浪费。我在边上她都这样子,家里没有人时,她不定是什么样子呢?
我看,我来了,就让她走吧。她能干的活我也能干,去媛媛学校的路我也摸熟了,以后咱们家用不着她了。”
高祖安笑了。心想,老母亲都66岁高龄了,还替自己操这个心。证明老太太依然精明如初。知道替儿子把着家里的钱,管着家里的事情,省得自己吃亏。
高母看儿子笑了,有点不理解地问:“我说这些,你到底听明白了没有?你还笑,我看呀,再不看紧点,这个小李不定做出什么样的事呢?”
高祖安把母亲按坐在床边上,笑着说:“妈,你就别操这个心了。我让你来是为了享福的。那些事李姐也做习惯了,她来咱家都好几年了,人还是不错的。你跟她可能是生活习惯不太一样。
你别管她。她每天做好饭,你就吃。吃完饭呢,你就下到楼下去遛弯。下午媛媛放学,你可以跟李姐一起去接她回来,多好呀!”
“我可没有看出来她那个人有什么好。你跟媛媛妈现在是挣了钱,可人这一辈子,三穷三富才能过到老呢。谁也不知道以后会有啥样的事儿。该省还是要省的,不然,以后急用钱的时候该作难了。”
母亲的话让高祖安有点心酸。他想到小村子里的那个破落的家,不是靠着母亲省吃俭用、精打细算,也不会有那个余钱供他念高中、读大学,更别提改变命运了。
他抓起母亲粗糙的手握着,老太太有点不好意思地扭捏着。
“妈,你放心。只要我跟媛媛妈不乱投资,不瞎闹。按照我们现在的资产,就目前生活的标准,够咱们花两辈子的。你就别担心了。”
高祖安是个低调的人,他想让母亲安心,不要再为生活担忧,故意说出这样的话。
“你这孩子,啥时候说话这么张狂了?”
高母抽出被儿子握住的手,轻拍了一下他的胳膊。她脸上的皱纹笑得挤到一处,感觉确实安心不少。
她以前只知道儿子挣得不少。一年挣的钱赶上农村人半辈子挣的多。没想到,儿子才三十几岁就挣了这么大家业,竟然两辈子都花不完了。
可是欣喜之余,高母眼睛里的光就暗了下去。挣下这万贯家财有啥用呢?
还不是连个儿子也没有吗?
高母觉得,说得难听一点,高祖安没有儿子,老高家这门人到高祖安这辈就算绝后了。
人总有要老、要死的时候。她自己百年之后,还有高祖安逢年节给她烧点纸钱。
那高祖安百年之后呢?
膝下无子啊!后继无人呀!
这一辈子有再多钱,过得再好也就一辈子而已,要那些财产有什么用?
最后,还不是都落在外姓人手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