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老张5592
第301章 老朱难得说句公道话
小
大
清冷的月辉无声流淌,将南京城连绵的殿宇勾勒成一片沉寂的剪影。
洪武十三年的中秋夜早已远去,但悬浮于奉天殿广场上空的巨大天幕,依旧如同上苍睁开的一只巨眼,冷漠地俯视着人间,将二百多年后那个名为“万历”朝代的未来碎片,强行塞入洪武君臣的眼底。
夜风穿过广场,带来深秋的寒意,卷动着无数官袍的下摆,却吹不散那弥漫在空气中的、因窥见未来而产生的沉重凝滞感。
光幕如水波荡漾,新的景象铺展开来。不再是朝堂倾轧,也非抬棺死谏的悲壮,而是广袤的南国大地——福建。
画面快速切换:
烈日当空,田垄间尘土飞扬。身着粗布短打的官吏,手持长长的丈杆和简陋的算盘,在乡绅、里长或惶恐、或阴沉、或强作镇定的目光注视下,仔细丈量着一块块田地。汗水顺着他们黝黑的脸颊滑落,滴在龟裂的土块上。
县衙公堂上,堆积如山的鱼鳞图册旧册被搬开,崭新的册页摊开。
小吏们伏案疾书,将丈量所得的新数据一笔一划仔细录入。主官神色严肃,不时翻阅着户部新颁的《清丈条例》。
乡间茶寮,几个头戴方巾、穿着体面的乡绅聚在一起,脸色都不太好看。一人低声抱怨:“这张阁老的手,也伸得太长了!连咱们祖上传下来那点荫田、隐田都要翻个底朝天!这还有王法吗?”
画面一转,却是田间地头。
几个衣衫褴褛、面有菜色的老农,扶着锄头,望着远处丈量土地的官吏,浑浊的眼中第一次流露出些许复杂难明的光芒。
有人低声嘟囔:“量吧,量吧……量清楚了,总好过那些老爷们把田都藏起来,让咱们这些没田的替他们交皇粮……”
旁边有人沉默地点点头,又摇摇头,长叹一声,满是风霜的脸上刻满了对官府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却也藏着一丝连自己都不敢深想的微弱期盼。
一行清晰的大字在画面底部浮现:
【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以福建为试点,清丈田地,结果“闽人以为便”。】
“闽人以为便?”奉天殿前,不知哪位官员低低地念了出来,语气里充满了浓浓的质疑。
文官队列中响起一阵压抑的骚动。不少官员眉头紧锁,下意识地摇头。
在他们看来,这所谓“便”,恐怕只是朝廷粉饰太平的官样文章,底下不知有多少小民被酷吏逼迫得家破人亡!
光幕并未理会洪武朝的质疑,画面再次流转。
这一次,视角骤然拔高、开阔。不再是某一府一县,而是整个大明疆域的抽象呈现。
无数道代表着清丈指令的光束,如同利剑般从北京射出,刺向帝国版图的各个角落——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山东、河南……
光束所到之处,旧的、模糊的田亩边界被强行擦除,新的、清晰的线条被重新勾勒描绘。无数新的、更详尽的鱼鳞图册在各地衙门中被绘制出来,堆叠如山。
紧接着,两组巨大的、闪烁着刺眼金光的数字,如同两座沉重的山峰,轰然砸在光幕中央:
【隆庆五年(1571年),全国田亩数额:4,677,950顷。】
【万历八年(1580年),清丈后全国田亩数额:7,013,976顷!】
【新增田亩:2,336,026顷!】
“嘶——”
“我的老天爷!”
“两……两百三十多万顷?!”
死寂被瞬间打破,奉天殿广场如同炸开了锅!倒吸冷气声、难以置信的惊呼声、脱口而出的粗话,汇聚成一片巨大的声浪,几乎要将夜空撕裂!
户部尚书脸色煞白,手指哆嗦着指向那串天文数字,嘴唇翕动,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他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两百多万顷!这是何等泼天的财富!意味着多少过去隐匿不报的赋税!整个洪武朝的官员都清楚,田亩就是帝国的命脉,是钱粮的根本!这两百多万顷的增量,足以让任何一个王朝喘过气来!
武将勋贵们则简单直接得多。
永昌侯蓝玉猛地一拍大腿,震得旁边同僚一个趔趄,他咧开大嘴,眼睛瞪得溜圆,声音洪亮如雷:
“好家伙!这张居正!真他娘的是个聚宝盆啊!两百多万顷!这得收上来多少粮食,多少银子?够咱大军横扫漠北几个来回了!痛快!真痛快!”
他身边一群武将也兴奋得摩拳擦掌,仿佛已经看到堆积如山的粮秣军饷。
然而,文官队列的反应却截然不同。短暂的震惊过后,一股强烈的、带着愤怒和恐惧的浪潮汹涌而起。
“荒谬!简直是荒谬绝伦!”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御史颤巍巍地出列,指着光幕,声音因激动而尖锐,
“此乃酷吏行径!杀鸡取卵!为了区区税赋,如此逼迫地方,丈量天下田亩,岂是仁政?必然民怨沸腾!此等苛政,与暴秦何异?!”
他气得浑身发抖,仿佛看到了无数百姓在严苛丈量下流离失所的惨状。
“不错!”另一位侍郎立刻附和,脸色铁青,“清丈?说得冠冕堂皇!实则是纵容胥吏下乡,敲骨吸髓!那些新增的田亩,有多少是强行摊派到小民头上的?又有多少是豪强被迫吐出来的?如此得罪天下士绅,动摇国本,其心可诛!”
他刻意强调了“士绅”二字,目光扫过同僚,引起一片心有戚戚焉的点头和低声议论。
“海刚峰(海瑞)何在?”有人突然想起那个抬棺死谏的身影,
“他若在,定会痛斥张居正此乃下策!根本未能解决赋税不均之根本!不过是剜肉补疮,徒增朝廷与地方的仇怨罢了!”
这声音带着几分幸灾乐祸,仿佛找到了攻击新政的有力武器。
一时间,奉天殿前泾渭分明。武将们为骤然增加的财富和国力前景而兴奋难抑;文官们则群情激愤,痛斥清丈扰民害民,是动摇国本的酷政。争吵声、辩驳声、怒斥声此起彼伏,整个广场如同沸腾的油锅。
就在这喧嚣鼎沸的当口,龙椅之上,一直沉默观看着光幕的朱元璋,缓缓抬起了手。
没有怒斥,没有拍案,只是一个简单的手势。
但那股开国帝王无形中散发出的威压,如同冰水浇头,瞬间让奉天殿前沸反盈天的争吵声浪戛然而止。所有人的目光,都带着敬畏和疑惑,聚焦到那位身着明黄龙袍的身影上。
朱元璋的目光依旧停留在光幕上那两串刺眼的数字上,脸上没有武将们的兴奋,也没有文官们的愤怒,只有一种洞悉世事的冷静,甚至……带着一丝极其罕见的、近乎赞许的玩味。
他缓缓捻动着自己并不算长的胡须,嘴角勾起一个极其细微、却意味深长的弧度。他微微侧过头,看向侍立在御阶下同样被文官言论惊得有些愕然的长子朱标,以及眉头紧锁、似乎在权衡利弊的燕王朱棣。
“老大,老四,”朱元璋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寂静的广场,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你们看这张居正……像是个要篡位的主儿吗?”
朱标和朱棣都是一愣,完全没料到父皇会突然问出这个问题。
篡位?这与眼前清丈田亩、增加赋税有何关系?兄弟俩下意识地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茫然。
朱元璋似乎也不需要他们立刻回答。他自顾自地说了下去,语气平淡,却如同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
“不像。一点都不像。”他微微摇头,目光锐利如鹰,仿佛穿透了光幕,看到了那个远在万历朝、埋首案牍的首辅身影。
“你们想想,他要真有那份篡位的心思,”
朱元璋的语调带着一丝冷峭的嘲讽,
“他该干什么?他该学那曹丕!曹丕篡汉之前干了啥?颁布九品中正制!把那些世家大族,河北的、颍川的豪门,一个个都捧得高高的,许官许爵,收买人心!为啥?因为篡位,靠的是这些掌握着土地、人口、话语权的‘体面人’点头!”
他的手指,遥遥指向光幕下那些还在愤愤不平的文官们,又仿佛指向了整个天下那些隐匿田亩、把持地方、盘根错节的缙绅富户。
“可你们看看这张居正,他干的这叫什么事儿?”
朱元璋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近乎刻薄的尖锐,
“清丈田亩!清查隐田漏税!他这是拿着刀子,往谁的心窝子上捅?是往那些穿绸缎、戴方巾、读圣贤书的‘体面人’身上捅!往咱大明朝这些大大小小、盘根错节的富户、缙绅、读书人、地方官吏的心窝子上捅!”
“他得罪的,是这些人!”
朱元璋斩钉截铁,每一个字都如同冰雹砸落,
“是这些能把黑的说成白的,能把忠良骂成奸佞,能把史书都给你改头换面的人!他干的这事,注定是滚钉板,下油锅,死了都得被戳脊梁骨!留下千古骂名都算轻的!你们说,”
他环视全场,目光扫过那些脸色变幻不定的文官,“这样的人,他还有心思,还有那个闲工夫,去琢磨怎么篡位吗?他还有那个余力,去收买人心吗?”
一番话,石破天惊!奉天殿前死寂一片。刚才还义愤填膺痛斥清丈害民的文官们,此刻脸色如同开了染坊,青一阵、白一阵、红一阵。
朱元璋的话,像一把锋利无比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清丈田亩”这看似“扰民酷政”的外衣,露出了里面血淋淋的权力博弈本质——这是在与整个帝国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集团为敌!是在挖那些真正掌握着地方命脉的“体面人”的命根子!
朱标恍然大悟,眼中惊疑不定。
朱棣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看着光幕上那串惊人的数字,再回想父皇的话,眼神变得深邃复杂。
武将们则听得一愣一愣,虽然未必全懂,但皇帝陛下说张居正不是篡位的料,还把他得罪的人说得那么可怕,好像……挺有道理?
洪武十三年的中秋夜早已远去,但悬浮于奉天殿广场上空的巨大天幕,依旧如同上苍睁开的一只巨眼,冷漠地俯视着人间,将二百多年后那个名为“万历”朝代的未来碎片,强行塞入洪武君臣的眼底。
夜风穿过广场,带来深秋的寒意,卷动着无数官袍的下摆,却吹不散那弥漫在空气中的、因窥见未来而产生的沉重凝滞感。
光幕如水波荡漾,新的景象铺展开来。不再是朝堂倾轧,也非抬棺死谏的悲壮,而是广袤的南国大地——福建。
画面快速切换:
烈日当空,田垄间尘土飞扬。身着粗布短打的官吏,手持长长的丈杆和简陋的算盘,在乡绅、里长或惶恐、或阴沉、或强作镇定的目光注视下,仔细丈量着一块块田地。汗水顺着他们黝黑的脸颊滑落,滴在龟裂的土块上。
县衙公堂上,堆积如山的鱼鳞图册旧册被搬开,崭新的册页摊开。
小吏们伏案疾书,将丈量所得的新数据一笔一划仔细录入。主官神色严肃,不时翻阅着户部新颁的《清丈条例》。
乡间茶寮,几个头戴方巾、穿着体面的乡绅聚在一起,脸色都不太好看。一人低声抱怨:“这张阁老的手,也伸得太长了!连咱们祖上传下来那点荫田、隐田都要翻个底朝天!这还有王法吗?”
画面一转,却是田间地头。
几个衣衫褴褛、面有菜色的老农,扶着锄头,望着远处丈量土地的官吏,浑浊的眼中第一次流露出些许复杂难明的光芒。
有人低声嘟囔:“量吧,量吧……量清楚了,总好过那些老爷们把田都藏起来,让咱们这些没田的替他们交皇粮……”
旁边有人沉默地点点头,又摇摇头,长叹一声,满是风霜的脸上刻满了对官府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却也藏着一丝连自己都不敢深想的微弱期盼。
一行清晰的大字在画面底部浮现:
【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以福建为试点,清丈田地,结果“闽人以为便”。】
“闽人以为便?”奉天殿前,不知哪位官员低低地念了出来,语气里充满了浓浓的质疑。
文官队列中响起一阵压抑的骚动。不少官员眉头紧锁,下意识地摇头。
在他们看来,这所谓“便”,恐怕只是朝廷粉饰太平的官样文章,底下不知有多少小民被酷吏逼迫得家破人亡!
光幕并未理会洪武朝的质疑,画面再次流转。
这一次,视角骤然拔高、开阔。不再是某一府一县,而是整个大明疆域的抽象呈现。
无数道代表着清丈指令的光束,如同利剑般从北京射出,刺向帝国版图的各个角落——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山东、河南……
光束所到之处,旧的、模糊的田亩边界被强行擦除,新的、清晰的线条被重新勾勒描绘。无数新的、更详尽的鱼鳞图册在各地衙门中被绘制出来,堆叠如山。
紧接着,两组巨大的、闪烁着刺眼金光的数字,如同两座沉重的山峰,轰然砸在光幕中央:
【隆庆五年(1571年),全国田亩数额:4,677,950顷。】
【万历八年(1580年),清丈后全国田亩数额:7,013,976顷!】
【新增田亩:2,336,026顷!】
“嘶——”
“我的老天爷!”
“两……两百三十多万顷?!”
死寂被瞬间打破,奉天殿广场如同炸开了锅!倒吸冷气声、难以置信的惊呼声、脱口而出的粗话,汇聚成一片巨大的声浪,几乎要将夜空撕裂!
户部尚书脸色煞白,手指哆嗦着指向那串天文数字,嘴唇翕动,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他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两百多万顷!这是何等泼天的财富!意味着多少过去隐匿不报的赋税!整个洪武朝的官员都清楚,田亩就是帝国的命脉,是钱粮的根本!这两百多万顷的增量,足以让任何一个王朝喘过气来!
武将勋贵们则简单直接得多。
永昌侯蓝玉猛地一拍大腿,震得旁边同僚一个趔趄,他咧开大嘴,眼睛瞪得溜圆,声音洪亮如雷:
“好家伙!这张居正!真他娘的是个聚宝盆啊!两百多万顷!这得收上来多少粮食,多少银子?够咱大军横扫漠北几个来回了!痛快!真痛快!”
他身边一群武将也兴奋得摩拳擦掌,仿佛已经看到堆积如山的粮秣军饷。
然而,文官队列的反应却截然不同。短暂的震惊过后,一股强烈的、带着愤怒和恐惧的浪潮汹涌而起。
“荒谬!简直是荒谬绝伦!”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御史颤巍巍地出列,指着光幕,声音因激动而尖锐,
“此乃酷吏行径!杀鸡取卵!为了区区税赋,如此逼迫地方,丈量天下田亩,岂是仁政?必然民怨沸腾!此等苛政,与暴秦何异?!”
他气得浑身发抖,仿佛看到了无数百姓在严苛丈量下流离失所的惨状。
“不错!”另一位侍郎立刻附和,脸色铁青,“清丈?说得冠冕堂皇!实则是纵容胥吏下乡,敲骨吸髓!那些新增的田亩,有多少是强行摊派到小民头上的?又有多少是豪强被迫吐出来的?如此得罪天下士绅,动摇国本,其心可诛!”
他刻意强调了“士绅”二字,目光扫过同僚,引起一片心有戚戚焉的点头和低声议论。
“海刚峰(海瑞)何在?”有人突然想起那个抬棺死谏的身影,
“他若在,定会痛斥张居正此乃下策!根本未能解决赋税不均之根本!不过是剜肉补疮,徒增朝廷与地方的仇怨罢了!”
这声音带着几分幸灾乐祸,仿佛找到了攻击新政的有力武器。
一时间,奉天殿前泾渭分明。武将们为骤然增加的财富和国力前景而兴奋难抑;文官们则群情激愤,痛斥清丈扰民害民,是动摇国本的酷政。争吵声、辩驳声、怒斥声此起彼伏,整个广场如同沸腾的油锅。
就在这喧嚣鼎沸的当口,龙椅之上,一直沉默观看着光幕的朱元璋,缓缓抬起了手。
没有怒斥,没有拍案,只是一个简单的手势。
但那股开国帝王无形中散发出的威压,如同冰水浇头,瞬间让奉天殿前沸反盈天的争吵声浪戛然而止。所有人的目光,都带着敬畏和疑惑,聚焦到那位身着明黄龙袍的身影上。
朱元璋的目光依旧停留在光幕上那两串刺眼的数字上,脸上没有武将们的兴奋,也没有文官们的愤怒,只有一种洞悉世事的冷静,甚至……带着一丝极其罕见的、近乎赞许的玩味。
他缓缓捻动着自己并不算长的胡须,嘴角勾起一个极其细微、却意味深长的弧度。他微微侧过头,看向侍立在御阶下同样被文官言论惊得有些愕然的长子朱标,以及眉头紧锁、似乎在权衡利弊的燕王朱棣。
“老大,老四,”朱元璋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寂静的广场,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你们看这张居正……像是个要篡位的主儿吗?”
朱标和朱棣都是一愣,完全没料到父皇会突然问出这个问题。
篡位?这与眼前清丈田亩、增加赋税有何关系?兄弟俩下意识地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茫然。
朱元璋似乎也不需要他们立刻回答。他自顾自地说了下去,语气平淡,却如同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
“不像。一点都不像。”他微微摇头,目光锐利如鹰,仿佛穿透了光幕,看到了那个远在万历朝、埋首案牍的首辅身影。
“你们想想,他要真有那份篡位的心思,”
朱元璋的语调带着一丝冷峭的嘲讽,
“他该干什么?他该学那曹丕!曹丕篡汉之前干了啥?颁布九品中正制!把那些世家大族,河北的、颍川的豪门,一个个都捧得高高的,许官许爵,收买人心!为啥?因为篡位,靠的是这些掌握着土地、人口、话语权的‘体面人’点头!”
他的手指,遥遥指向光幕下那些还在愤愤不平的文官们,又仿佛指向了整个天下那些隐匿田亩、把持地方、盘根错节的缙绅富户。
“可你们看看这张居正,他干的这叫什么事儿?”
朱元璋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近乎刻薄的尖锐,
“清丈田亩!清查隐田漏税!他这是拿着刀子,往谁的心窝子上捅?是往那些穿绸缎、戴方巾、读圣贤书的‘体面人’身上捅!往咱大明朝这些大大小小、盘根错节的富户、缙绅、读书人、地方官吏的心窝子上捅!”
“他得罪的,是这些人!”
朱元璋斩钉截铁,每一个字都如同冰雹砸落,
“是这些能把黑的说成白的,能把忠良骂成奸佞,能把史书都给你改头换面的人!他干的这事,注定是滚钉板,下油锅,死了都得被戳脊梁骨!留下千古骂名都算轻的!你们说,”
他环视全场,目光扫过那些脸色变幻不定的文官,“这样的人,他还有心思,还有那个闲工夫,去琢磨怎么篡位吗?他还有那个余力,去收买人心吗?”
一番话,石破天惊!奉天殿前死寂一片。刚才还义愤填膺痛斥清丈害民的文官们,此刻脸色如同开了染坊,青一阵、白一阵、红一阵。
朱元璋的话,像一把锋利无比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清丈田亩”这看似“扰民酷政”的外衣,露出了里面血淋淋的权力博弈本质——这是在与整个帝国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集团为敌!是在挖那些真正掌握着地方命脉的“体面人”的命根子!
朱标恍然大悟,眼中惊疑不定。
朱棣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看着光幕上那串惊人的数字,再回想父皇的话,眼神变得深邃复杂。
武将们则听得一愣一愣,虽然未必全懂,但皇帝陛下说张居正不是篡位的料,还把他得罪的人说得那么可怕,好像……挺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