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八零极品小姑子(41)
徐大嫂的裁缝铺开张后生意着实不错。
一来衣服款式时髦新颖进来看的人很多总会有几个相中款式下单定做的。
二来徐大嫂的手艺如今是越来越好了。同样的衣服她做出来的针脚细腻、线头少穿着比商场买的舒服多了。
有个年轻女老师原本只是路过进来看看结果一看就挪不开眼了当场买走了那条红色柔姿纱连衣裙和褶皱收腰短袖衬衫。
那也是因为钱包里钱不够了不然还想再买两件。
徐大嫂欢喜得天天笑容满面。
心情好了人又有了动力家里的伙食蹭蹭上升晚上和男人恩爱时也多了几分兴致不像以前忙碌一天到晚上疲倦得不行应付居多。
徐志年颇有点受宠若惊而后一脸餍足。
结婚到现在才真正体会到个中乐趣。
夫妻感情因此有了大幅度升华。
徐茵对此乐见其成。
哥嫂感情好意味着她反炮灰战役的成功。
她陪着嫂子做稳裁缝铺的生意期间还陪她去了几趟城北批发市场。
等嫂子一个人跑城北不再那么怂了自己也出了一大批系统囤货换成桐城本地物美价廉的土特产。
有大湖里产的银鱼、白虾、六月黄湖蟹湖畔养的羊、鸭、鹅及各种蛋还有羊毛毡子、羊绒线、各色布料都囤了一些。
眼下农忙在即她该回家了。
徐大嫂连同俩孩子再依依不舍也没办法。
“好了小妹只是回家等以后放假了还可以再来你们这搞得生离死别似的。”徐志年忍不住吐槽。
“呸呸呸会不会说话?”徐大嫂瞪了他一眼。
徐志年自知理亏摸了摸鼻子媳妇儿越来越凶了。
话说回来他都记不清以前媳妇和小妹是怎么相处的但绝对没有现在这么黏糊。
领导和战友羡慕他家庭和睦小姑子来了以后不仅没跟嫂子闹矛盾还帮着嫂子开起裁缝铺得闲帮忙进货、做衣服亲妹子都没她这么好。
“唉你妹妹要是留在这边就好了。”他们都想保媒了谁家还没个适婚的亲戚。
“去我妹妹还要念大学呢。”徐志年啐了他们一口要点脸
不管怎么说媳妇儿和小妹感情好他是受益最多的一方做人要知足。
徐志年把媳妇儿打包好的行李扛上肩送小妹去了火车站。
“行李太重我给你办托运。路上注意安全管好自己的背包到家了回个电报别让我跟你嫂子担心。”
“知道了。”
……
徐家村这几天可热闹了。
口耳相传之下附近村落的人基本都知道徐家村今年有人家在稻田里养鱼。
起初只当是个噱头觉得这些人真是有钱没处花、买了鱼苗养在稻田里能养多大?
起初只当是个噱头觉得这些人真是有钱没处花、买了鱼苗养在稻田里能养多大?
没想到还真被他们养成了。
“国邦这鱼得快一斤了吧?”
徐国邦家的稻田离村道比较近看到他家的鱼养了三个月就有这么大村民们不禁露出羡慕的神色。
“一斤三两。”徐国邦捞起一条大鲤鱼给围观的人看“还不是最大的有一条草鱼比这还要大。”
“发了发了”有人道出了众人的心声“国邦你家今年要发了养了多少条来着?”
“六百条。”徐大脚笑得见眉不见眼。
她家今天泄水收鱼一家老小都来了田里裤腿卷得高高的齐齐往泄水口撵鱼。
“不过放下去六百条鱼苗我估摸着能收九成就不错了。刚养下去时估计不适应死了一批。”
“九成那也不少了平均每条有一斤的话有五百多斤了现在鱼价多少?”
“前几天湖塘村的六月黄卖到六毛五分一斤鱼也差不多这个价吧兴许还能贵个八分一毛。”
有村民起哄:“哎呀大脚你家光这些鱼就能挣个三四百啊。”
徐大脚脸上带着笑:“瞎说什么鱼苗不要本钱啊?再说也不是条条都有一斤重小的也有你们没看见啊?”
“小的不多总体还是有不少赚头的。”
“可不是当初我们要是跟着一块儿养就好了”
“现在才说这些晚了我那时就说茵丫头脑瓜子灵活听她的准没错不然能保送大学?你们都不听我的……”
“嘿呀那你当初怎么不坚持?我们说不养你怎么也跟着打起了退堂鼓?”
村民们七嘴八舌议论着心里无不后悔当初没跟着徐国顺家一块儿养稻花鱼。
“说到国顺家他家好像养的不多才你家的一半吧。”
徐建军淌着水走过来:“一半不止我听茵茵提过她家三种鱼苗共放了两百六十八尾但她家的鱼养的比我家好最大的我看得有两斤多。”
“哇——”大伙儿齐齐惊呼“三个月养到两斤多?这咋养的?湖塘村一年下来也养不出这么大的鱼。”
“鱼饲料有讲究。”见有人给他递烟徐建军擦了擦手接过烟道“茵茵从书上看来的回头你们要养我再告诉你们。要是没有她给的配方三个月顶多养到四五两。茵茵还说鱼的活动空间大代表着生存环境好容易养大。回头晚稻插秧的时候我打算分开每亩田放个三四百条就是换水麻烦些但也值得。”
“嚯建军你家下季稻还要养鱼?”大伙儿闻言瞪大了眼看情形不仅还要养貌似还要养不少。
徐国邦膝下三个儿子、四个孙子人丁兴旺光水田就有八九亩这要是全部用来养稻花鱼……
嘶这收益不好说啊
徐建军坦然地笑笑:“那当然这才哪到哪我打算以后年年种水稻、养稻花鱼一年养它个上下两季。我就不信了到过年挣不到工厂上班的钱。”
他是真有这个想法。
当然这个想法也是徐茵灌输给他的。
以前之所以觉得农民没出息纷纷涌去城里的厂子上班不就是因为穷、吃不饱嘛。
可如果既种水稻又养鱼大米管饱、养鱼赚钱谁还稀罕去工厂上班?
当然这话他现在只敢在心里说否则还不被爹妈揍一顿。花了钱供他上夜校到头来还是回到村里种田这不瞎霍霍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