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7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你们,你们这是趁火打劫!”

“明国国师云逍子,用心何其歹毒!他不是要救我们,是要我们亡国灭种啊!”

一名幕府家臣捶胸顿足,悲愤欲绝。

“毋宁死,绝不屈服!”

“对,大不了和建奴鱼死网破!”

几名血气方刚的武士激动地站了起来,大有鱼死网破之势。

也有打悲情牌的。

“�1�8国对大明一直如奴仆侍主,大明怎能这么对待我们?”

“天朝上邦,怎能这么做?”

……

整个大殿,陷入了一片混乱中。

就在群情激奋,眼看就要失控之际。

一直闭目养神的杨陆凯,‘嘿嘿’一声冷笑,然后睁开了眼睛。

他没有起身,甚至没有开口,只是将腰刀放在桌上。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却仿佛带着一股无形的魔力,让整个大殿瞬间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惊恐地聚焦在了他的身上……天朝使臣要发怒了啊!

杨陆凯的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讥诮。

“吵完了吗?”

他淡淡地开口,声音不大,却压过了所有人的声讨。

“看来,你们还是没想明白。”

他用手指了指窗外,那片蔚蓝的大海。

“多尔衮的大军,很快就要到京都了吧?”

“你们猜,他是会先杀了你们,还是会先睡了你们的女人,再杀了你们?”

大殿内,瞬时鸦雀无声。

明国只是割肉喝血,可多尔衮却是要命啊!

殿内的�1�8人,眼神瞬时变得清澈了起来。

他们有的选吗?

不答应,现在就要面对多尔衮的屠刀。

大阪城的惨状,还历历在目。

答应,至少还能活着,享受着权势带来的一切。

至于国家的经济命脉,至于子孙后代的未来,在死亡面前,重要吗?

“唉!”

一声长长的、充满了无尽绝望的叹息,从德川家光的口中发出。

他仿佛在这一瞬间,苍老了二十岁。

确定了两个主要条件之后,接下来的谈判就轻松多了。

明国也不是一味的索取,而是相当的大方。

�1�8国提出的武器援助,全都答应了下来。

当然了,大明的‘支援’,并非是免费的,反倒是有些小贵。

并且都是被淘汰的旧式火器,新式的火炮、火枪以及火药,是绝不会外流的。

另外�1�8国提出,请大明出兵的要求,吴达济、杨陆凯也满口答应了下来。

当然了,出兵是不会真的出兵的。

而是派遣琉球水师,对萨摩藩进行袭扰……战舰溜达一圈也就是了,从后方牵制多尔衮。

并且也不是免费,要加钱的。

最后,德川家光代表�1�8国,用颤抖的手,在那份决定着�1�8国未来百年国运的条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当代表着�1�8国的国玺,重重地盖在条约上的那一刻。

所有在场的�1�8人,都闭上了眼睛,有些人甚至流下了屈辱的泪水。

一份彻底的、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就此诞生。

德川家光:三千越甲可吞吴,百二秦关终属楚。终有一日,�1�8国将迁都明国神京!

杨陆凯:矮冬瓜们,这才是开始呢!

返回御苑的路上。

吴达济手捧着那份薄薄几页纸,却重于泰山的条约,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息。

他回想着此行�1�8国的种种。

从一开始,国师在锦囊里那“吃好、喝好、玩好、睡好”的八字方针。

到杨陆凯极尽张狂的羞辱。

一桩桩,一件件,在当时看来,是何等的荒唐。

可现在,当他手握这份条约时,他总算是整明白了。

原来,这一切,全都在国师的算计之中。

国师早就把�1�8人的性格看得一清二楚。

他没有直接派大军压境,更没有一开始就拿出条约逼迫。

而是用一种近乎“玩弄”的方式,一步步地,将�1�8人的精神和意志彻底瓦解。

让他们在真正上谈判桌之前,就已经输得一败涂地,除了乖乖签字,别无选择。

兵不血刃,却拿下了比千军万马攻城略地还要惊人的利益。

不愧是伟大而又睿智的大明国师啊!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真乃神人也!

---------------江户湾,海风依旧。

三艘巨大的大明福船,在十几艘护卫舰的簇拥下,升起了满帆,缓缓驶离了这座让它们予取予求的城市。

船上,满载着从德川幕府“赔偿”而来的五万两雪花白银,一张足以锁死�1�8国未来百年国运的条约,以及几位被当作“土特产”送上船,此刻正被安置在船舱深处、以泪洗面的�1�8国贵女。

甲板上,大明的士兵们精神抖擞,一个个挺胸抬头,脸上洋溢着胜利者的骄傲。

而在江户港的码头上,德川家光带着所有幕府重臣,依旧保持着鞠躬送行的姿态,直到那支舰队的影子彻底消失在海天尽头。

噗!

德川家光再也支撑不住,猛地直起身,一口鲜血喷了出来,整个人向后便倒。

“将军阁下!”

周围的侍从和大臣们顿时手忙脚乱。

首席老中酒井忠胜没有去扶,他只是死死地盯着舰队消失的方向,那张布满皱纹的老脸上,眼神怨毒得如同九幽深处的厉鬼。

(酒井忠胜此时的表情,参考1924年“南京惨案”谈判后,镜头下‘小诸葛’的表情)

“此仇此恨,我大和一族,永世不忘!”

然而在怒吼过后,剩下的只有无尽的苍白与无力。

他们恨,但他们更怕。

他们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群强盗,带着从他们身上割下的血肉,满载而归。

舰队航行了一天一夜,早已远离了�1�8国的海岸线,进入了茫茫的外海。

吴达济站在船头,吹着海风,心情是前所未有的舒畅。

就在他意气风发之际,瞭望塔上,一名士兵突然高声示警:“正前方,发现大批船队!正向我方靠近!”

只见海面上,一支规模比他们庞大数倍的舰队,正静静地停泊在那里,仿佛已经等候多时。

那些船只样式混杂,既有战船,也有不少商船、渔船。

“是建奴的船!”

吴达济面如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