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8章 笑傲江湖(绿竹巷中觅知音 上)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穿透云层,易华伟便已起身,背上凝碧剑,朝东城的方向走去。

一路上,洛阳城渐渐从沉睡中苏醒。

街边的店铺陆续打开门板,伙计们开始忙碌地整理货物,准备迎接新一天的生意。卖早点的摊贩吆喝着,热气腾腾的包子、油条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穿过几条狭窄的巷子,巷子里弥漫着淡淡的烟火气息。墙壁上爬满了青苔,石板路因岁月的磨砺而显得有些凹凸不平,偶尔有几户人家的门半掩着,能听到里面传出的轻声细语。随着他的深入,喧嚣声渐渐远去,一种别样的宁静悄然笼罩。

终于,在一处巷子尽头,易华伟眼前豁然开朗,好大一片绿竹丛映入眼帘。

修长的翠竹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竹子疏密有致,枝叶相互交织,形成一片天然的绿色屏障,将外界的纷扰隔绝在外。

易华伟心中暗道,应该就是这里了。

一阵悠扬的琴韵丁冬传来,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这宁静的小巷之中。

易华伟放缓了脚步,静静地聆听了一会,不禁感叹:“这位绿竹翁倒是好会享清福啊!”

就在他感叹之际,铮的一声,一根琴弦忽尔断绝,琴声也便戛然而止。随后,一个苍老的声音从竹丛深处传来:“贵客枉顾蜗居,不知有何见教。”

声音虽然苍老,却中气十足,带着几分洒脱与随性。

易华伟听了,不慌不忙地朝着声音的来源走去。走至门口,整理了一下衣衫,朗声道:“竹翁,有一本琴谱箫谱,要请你老人家鉴定鉴定。”

绿竹翁的声音再次传出来:“有琴谱箫谱要我鉴定?嘿嘿,可太瞧得起老篾匠啦。”

声音里带着一丝调侃,却也隐隐有几分好奇。

易华伟笑了笑,直接推门走了进去。

只见一名身形佝偻,头发稀松的老人正坐在一把古朴的竹椅上,身前摆放着一张同样古旧的七弦琴,琴弦断了一根,正松散地垂落在一旁。老人身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粗布麻衣,衣角处还沾着些许竹屑。头发如雪般洁白,随意地束在脑后,几缕发丝垂落在脸颊两侧。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皱纹,眼睛却炯炯有神,透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豁达与睿智。

绿竹翁见易华伟进来,并未起身,只是微微抬了抬头,上下打量了他一番,嘴角挂着一抹淡淡的笑意,说道:“年轻人,你这琴谱箫谱,从何而来啊?”

“晚辈易华伟,拜见竹翁前辈!”

易华伟走上前,从怀中取出那本《笑傲江湖》的琴谱箫谱,双手捧着递向老人,说道:“竹翁,这是我偶然所得,只是我对音律一知半解,听闻竹翁在这方面造诣颇深,便冒昧前来,还望竹翁不吝赐教。”

绿竹翁接过琴谱箫谱,放在膝盖上,缓缓翻开,手指轻轻抚过泛黄的书页,突然轻咦一声,眉头微微皱起,又轻轻舒展,似乎在琴谱中发现了一些令他感兴趣的东西。

易华伟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绿竹翁,目光落在老人的手上,那双手布满了老茧,指甲缝里还残留着一些竹丝,一看便是常年与竹子打交道的手。但此刻,这双手在翻动琴谱时,却显得格外轻柔、细腻,仿佛对待的是世间最珍贵的宝物。

“嗯,这琴谱有些意思。”

绿竹翁突然开口说道:“从这指法的编排和曲调的走向来看,倒像是出自一位高手之手。不过,这其中有些地方,却又有些古怪,似乎与传统的琴理不太相符。”

说着,他抬起头,看向易华伟,眼中闪过一丝询问的神色。

易华伟听了,心中一动:“竹翁,我也曾有此疑惑。我在翻阅这本琴谱时,总觉得有些地方难以理解,还望竹翁能为我解惑。”

绿竹翁笑了笑,指了指旁边的另一把竹椅,说道:“年轻人,坐下说。”

易华伟谢过,在竹椅上坐下,身体微微前倾,看着绿竹翁抚弄琴弦,一阵悠扬的琴声袅袅飘出,音符在这清幽的绿竹巷中缓缓散开。

易华伟静静地站在一旁,听了片刻,听着这熟悉的曲调,神色间渐渐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这正是当日刘正风所奏的曲子。回想起刘正风与曲洋自断心脉,微微低头,嘴唇也不自觉地抿了起来。

绿竹翁沉浸在这琴声之中,坐在竹椅上,身体随着琴音轻轻晃动,然而,弹不多久,情况陡然生变。突然间琴音毫无征兆地拔高,越响越高,那声音尖锐得好似要划破这宁静的空气。紧接着,铮的一声脆响,一根琴弦不堪重负,骤然断裂。

绿竹翁的眉头也微微皱了起来。却没有停手,手速反而加快了几分,琴音又继续攀升,再高了几个音后,铮的一声,又一根琴弦断裂。

绿竹翁“咦”的一声,眼中满是疑惑,说道:“这琴谱好生古怪,令人难以明白。”

轻轻抚摸着手中断弦的古琴,手指在断弦处轻轻摩挲。稍作停顿后,绿竹翁看向易华伟又道:“我试试这箫谱。”

说着,从桌上拿起一根玉箫,轻轻吹奏起来。

初时,箫声悠扬动听,如潺潺流水,情致缠绵,渐渐地,箫声开始发生变化,愈转愈低,声音越来越微弱,几不可闻。

绿竹翁的眉头皱得更紧了,腮帮子微微鼓起,额头上也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可再吹得几个音,箫声却突然变得沙哑难听,发出波波波的怪异声响。

绿竹翁无奈地叹了口气,放下手中的玉箫,看着易华伟道:“年轻人,这样的低音如何能吹奏出来?这琴谱、箫谱未必是假,但撰曲之人却在故弄玄虚,跟人开玩笑。你且回去,让我仔细推敲推敲。”

易华伟微微点头,正欲开口回应,突然,一阵轻柔的脚步声从屋内传来,下意识地转头望去,只见一名穿着青色长裙的女子从房间缓缓走了出来。青色长裙随着她的步伐轻轻摆动,像是一片流动的湖水。裙子质地轻柔,上面绣着精致的竹纹图案,每一针每一线都细腻无比,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淡淡的光泽。

女子头上戴着一顶淡青色的斗笠,斗笠下是一层轻薄的面纱,将她的面容遮得严严实实。只能隐约看到她的眉眼轮廓,弯弯的眉毛如同月牙一般,眼眸深邃而明亮,身姿婀娜,步伐轻盈,双手交叠在身前,手指纤细修长,指甲修剪得整整齐齐,泛着淡淡的粉色。

绿竹翁抬头看去,急忙起身,脸上带着几分恭敬的神色说道:

“姑姑,您怎么出来了?”

女子并未立刻回答,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到易华伟面前,好奇地打量了一会,才扭头看绿竹翁,声音轻柔道:“方才在屋内听到这琴箫之声,实在好奇,便忍不住出来看看。”

声音如同山间清泉,清脆悦耳,又带着一丝淡淡的空灵之感。

说着,边从绿竹翁手中接过琴谱看了起来。

呵呵~,果然在这里,倒是省得自己再去找了。

易华伟看着任盈盈,拱了拱手:

“在下易华伟,今日冒昧前来,还望姑娘莫怪。这琴谱箫谱实在怪异,还望姑娘能指点一二。”

视线从琴谱上移开,任盈盈轻轻摇了摇头,说道:“我也只是略通音律,未必能帮得上忙。不过这琴谱箫谱如此奇特,倒也勾起了我的兴趣。”

说着,缓缓走到古琴前,伸出右手,轻轻抚摸着那断弦的古琴,手指在琴弦上轻轻划过,转头看向绿竹翁:“把我的琴取来。”

“是!”

绿竹翁应了一声,匆匆朝屋内走去,没过一会,便抱着一台古琴出来,放在木几上后,看着女人,眼中满是关切:“姑姑,这琴谱古怪得很,您还是小心些。”

任盈盈轻轻一笑,面纱下的眼睛弯成了牙,语气却老气横秋:“竹贤侄放心,我自有分寸。”

说着,轻移莲步,走到琴案前,手指轻轻搭在琴弦之上,玉指轻拨琴弦,弦音响起。

起初,她弹奏的曲调与绿竹翁先前的演奏如出一辙,琴音在空气中悠悠飘荡,引得周围的翠竹似乎也在微微颤动,应和着这美妙的旋律。

易华伟静静地坐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看着盈盈。与曲洋的的弹奏相比,任盈盈的演奏却别有一番风味。

琴音逐渐升高,越转越高,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在攀登一座高峰,却又履险如夷,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便扶摇直上。易华伟心中一动,他依稀记得,这便是那天晚上所听到曲洋所奏的琴韵,但又有着微妙的不同。

这一曲时而节奏加快,好似千军万马奔腾而来,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时而又缓缓放慢,如同春日里的微风,温柔雅致,轻抚着人心。

易华伟虽对乐理一知半解,可他却能真切地感受到,盈盈所奏与曲洋所奏,曲调虽同,意趣却有着天壤之别。盈盈所奏的曲调平和中正,让人听着只沉醉于音乐本身的美妙,感受那纯粹的旋律之美,却没有曲洋所奏时那种让人热血如沸的激奋之感。

演奏持续了许久,琴韵渐渐缓慢下来琴音也越来越细微,几不可再闻。

就在琴音似止未止之际,盈盈轻轻放下古琴,玉手抬起,取下腰间那支修长的玉箫。轻轻吹奏起来。

箫声响起,先是回旋婉转,声音逐渐由弱变强。

箫声清脆悦耳,忽高忽低,忽轻忽响。当低到极处之际,箫声在几个盘旋之后,又再次低沉下去,虽极低极细,可每个音节却依旧清晰可闻。

随着箫声的延续,低音中偶尔跳跃出几个清脆短促的音符,如同清晨荷叶上滚动的露珠,又似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此伏彼起。繁音逐渐增多,一开始宛如山间的鸣泉飞溅,水珠迸溅,清脆灵动;继而又像春日里百花盛开,群卉争艳,花团锦簇,热闹非凡。更奇妙的是,箫声中还夹杂着间关鸟语,鸟儿们似乎也被这美妙的音乐所吸引,彼此和鸣,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

然而,时光流转,箫声渐渐发生了变化。百鸟逐渐离去,春日的繁华渐渐褪去,春残花落,只留下一片寂静。紧接着,仿佛能听到萧萧的雨声,带着一丝凄凉肃杀的气息扑面而来。那细雨绵绵,若有若无,轻轻敲打在人们的心头。最终,一切归于平静,万籁俱寂,整个世界都沉浸在这余音绕梁的美妙之中。

易华伟缓缓站起身来,拱手道:“姑娘,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你的琴艺和箫艺,实在是让我大开眼界。”

任盈盈轻轻放下手,抬起头来,面纱下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开口道:“这琴谱虽然古怪,但并非毫无规律可循。只是其中有些地方,需要用特殊的指法和技巧才能弹奏出来。”

绿竹翁惊讶地说道:“姑姑,您竟能将这古怪的琴谱弹奏出来,实在是利害。”

任盈盈微微摇头,说道:

“我也只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碰巧找到了其中的一点窍门而已。”

说着,看向易华伟,说道:“这位公子,这琴谱箫谱既然是你带来的,想必你也与此有缘。不如你在此多留些时日,我们一同研究研究?”

易华伟自然是求之不得。连忙拱手说道:“如此甚好,那就打扰姑娘和竹翁了。”

女子微微欠身还礼,说道:“公子客气了。既然如此,公子便随我来,我让人给你安排住处。”

说完便转身朝着屋内走去。易华伟和绿竹翁对视一眼,然后跟在女子身后走进了屋内。

屋内布置得简洁而雅致,一张古朴的木桌摆在屋子中央,桌上摆放着笔墨纸砚。四周的墙壁上挂着几幅字画,画的都是翠竹,笔法细腻,栩栩如生。女子走到桌前,轻轻坐下,然后说道:“竹贤侄,麻烦你去准备些茶水。”

绿竹翁应了一声,转身走了出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