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多丽人废柴煮酒

第312章 四个疑点

西市开市的铜锣声响彻云霄,涌动的人潮看向一群容貌妍丽的女子。

平康坊的十二位花魁素衣抬着覆白布的尸架款款而来。最前方的如烟如柳高举朱漆牌匾,金字在日光中灼眼:"为枉死姊妹请命"。

一个时辰后,刘绰正在大明宫紫宸殿外跪候。

“宣嗣道王觐见!”

李实得意地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刘绰,理了理衣冠,快步走进紫宸殿,对着皇帝行礼道:“陛下,臣有要事禀告。”

皇帝看着李实,微微皱眉:“何事?”

李实以头抢地,官帽歪斜着露出斑白鬓角,活脱脱一副忠臣蒙冤的悲愤模样,痛心疾首道:“陛下,刘绰身为县主竟派府兵保护一个乐伎的尸体!县主为我大唐立下汗马功劳,如今又是和谈副使,臣实在是不知该如何处置,这才····”

皇帝面露怒色,手上的字却没停:“真有此事?”

李实心中暗笑,脸上一本正经:“陛下,那乐伎秋月蓄养猫鬼咒杀朝廷命官,如今城中猫鬼案频发,人人自危,臣将她的尸首弃于西市,为的就是安定民心。可县主此举着实乱了朝廷法度。听闻,明慧县主与平康坊的那些女子关系甚密。她虽冰雪聪明,毕竟涉世未深,想来也是受了那些贱籍女子的蒙骗。”

皇帝搁下手中笔,眼神冰冷:“传刘绰。”

刘绰刚踏入殿内,尚未行礼便听皇帝怒道:“明慧,你做的好事,弄得一个两个的都来参你!人家缇萦上书是为了救父,你图什么?身为县主便该自重身份,为何要派府兵保护一个乐伎的尸体?”

嗓音虽大,语气里却带着一股祖辈责怪孙辈的亲昵之感。

这事他早就知道了,刚才罚刘绰跪在殿外,就是想杀杀她的蠢气。

平日里看着那么精明的小娘子,为何偏偏要往这么一件微不足道的案子里卷。

"陛下明鉴。"刘绰裣衽行礼,不慌不忙道:“陛下,秋月一案疑点重重,所谓猫鬼咒杀实是栽赃陷害。臣派府兵保护其尸首,是为了能彻查真相,还死者一个公道。况且,此女虽为贱籍,却也是我大唐子民,若任由她们含冤而死,他日真相大白,民心恐更难安。”

李实急道:“陛下,她这是强词夺理,分明是扰乱朝廷法度。陛下有所不知,如今不止县主府的府兵,平康坊十二乐坊的花魁齐聚于西市妖言惑众,引得百姓议论纷纷。若不是有人背后谋划,蓄意煽动,几个乐坊女子如何敢公然与官府相抗?”

“嗣道王的意思是怀疑刘某是那幕后之人?”刘绰冷哼一声,“公道自在人心!焉知不是秋月冤屈过重,才引得这些教坊女子无法坐视?据我所知,这位秋月娘子乃是醉月楼的头牌,善弹琵琶,出事前常出入于嗣道王府,长安城中人人皆知,说是您的红颜知己也不为过。若说真有幕后之人,嗣道王怕是比我嫌疑更大吧?”

“巫蛊案凡于嫌犯处搜得厌胜之物即可定罪!秋月房中的猫尸、血符皆是铁证!本王身居京兆尹之职,自当按律办事,绝不会徇私偏袒。”李实对着皇帝深深一礼,“陛下明鉴,从前常召此犯入府献乐,不过是因为臣家中女眷喜欢听她的琵琶曲。此犯不过小小乐伎,哪里就成了臣的红颜知己?愚民无知,陛下切莫信了这些坊间谣言啊!”

“壁虎尚知断尾求生,何况人乎?秋月娘子不过小小乐伎,于嗣道王而言自然算不得弃车保帅。可她若因时长出入嗣道王府,一不小心知道了什么不该知道的,被杀人灭口,栽赃成替罪羔羊,也不是不可能,您说对吧?”刘绰火药味十足地回呛。

马球场上那一幕她可还没忘记呢。

舒王忙着对付东宫,没道理在关键时刻多此一举收拾她。那剩下能指挥得动守捉郎,又与她有仇的大人物,可不就是李实?

“你···你···血口喷人!”李实脸色一变,正要反驳,皇帝抬手制止:“都别吵了。”

他看着刘绰,“你既说此案有疑点,可有证据?”

刘绰胸有成竹道:“陛下,臣已派人暗中调查,如今确已有了些眉目。此案疑点有四。”

皇帝来了兴致:“哦?说来听听。”

刘绰不疾不徐从袖袋里取出一卷泛黄典籍:“这是臣从太医署咒禁博士那寻来的一本《阴阳术》。上面说,巫蛊若要应验,需取被咒者生辰八字、贴身毛发。且不说毛发,敢问韦元珪的八字,秋月一介小小乐伎,从未在韦府留宿过,又从何得知?此其一。”

“许是那幕后之人给她的也说不定。”李实道。

刘绰向着皇帝行了一礼才道:“臣今日在宫门处,瞧见有太学学子抬棺请愿,才知是族中接连发了两起凶案的韦氏子弟。嗣道王不妨去问问跪在宫门外的韦郎中之子,可曾知道他阿耶的生辰八字?”

“有理!”皇帝只觉得胸中一口浊气消散,这两日他被这些太学生搞得十分头疼。他微微点头,示意继续。

刘绰接着道:“其二,所谓猫鬼咒杀,需在特定的日子、特定的时辰做法。韦元珪身亡那日,许府宾客众多,都记得是戌时初刻。那时,秋月正在醉月楼为客人弹奏琵琶,有众多人证。如此看来,她根本没有作案时间。可见咒杀韦郎中的另有其人!”

李实脸色铁青,急忙辩解:“这些不过是你一面之词,那从她房中搜出的厌胜之物又作何解释?”

刘绰冷笑一声:“嗣道王别急,刘某正要说呢。秋月姑娘虽是醉月楼花魁却不善诗文,识不得几个字。可我大唐子民皆爱诗文,若是被人知晓,难免损了她花魁的名号。故此,这事知道的人并不多。行巫蛊诅咒之事,也不可能跑出去求别人帮着写符咒。只要将她房中搜出的诅咒字签与她所写字迹进行比对,便可知道是否出自一人之手。此其三。”

李实早已惊出一身冷汗,强撑道:“如此隐秘之事,县主又如何得知?她既识不得几个字,又从哪里去寻她的字迹?”

“陛下明鉴,这正是此案的第四条疑点。”刘绰将一本手札交到当值内官手中,“臣这女学除了教诗文、算学、医术外,还教些吹拉弹唱的艺科。秋月姑娘在教坊司学艺时有一好友,乃是绮梦阁的头牌如烟。因臣曾在绮梦阁写过一首词。数日前,她曾将自己手抄的一本《女论语》交于如烟姑娘,想借入女学教授琵琶的机会学些诗文,以此掩人耳目。试问这样一个人又怎会突然畏罪自杀?”

皇帝接过手札细细查看,脸上露出思索之色。

李实见势不妙,额头冷汗直下,心中又喜又怕。

喜的是,为了避嫌,这案子不是由京兆府查的。真要追究失察之过,也是刑部和大理寺的过失。

怕的是,如果没了秋月顶罪,那他就成了咒杀韦元珪的最大凶嫌。相比于秋月的弱小,刘绰所提疑点,嗣道王府倒是都能设法做到。

“朕知道了。但即便你所言有理,私自派府兵去围了法场,也是不该。大唐自有法度,为了一贱籍女子,置朝廷颜面于不顾。你何时办事如此糊涂了?”

“臣知罪!只因这幕后之人曾想借此案构陷我刘氏一族,还害得臣的四叔母丢了性命。臣这才冲动了。”刘绰委屈巴巴道。

皇帝这才想起,韦元珪正是死在了许家喜宴上,那嫁去许家的两个新妇都是刘家女儿。刘家还死了一个妇人。

“好了,你先回去,此案朕自会找办案官员查问。”

········

紫宸殿案几上摊开的是一份太医署的药案。

皇帝焦灼踱步,看着跪在面前的三司官员,厉声斥问:“东宫膳毒一案查得如何了?”

大理寺卿道:“臣等无能!崇文馆膳房烧得干净,没寻到什么可用的线索。这牵机药乃西域传入,余司膳昨夜暴毙,也是中了此毒。如今只能先从毒药来源着手···”

刑部尚书则道:“臣等无能,城中猫鬼案频发,人手不足,膳毒案这才进展缓慢了些!”

“那猫鬼一案呢?你们又查了些什么?”皇帝将内官所记刘绰指出的四条疑点甩到地上。“一介女子都能想到的事,你们想不到?她未见过尸体,也没见过物证,仅凭推断就能知道案子不对,你们看不出?你们当朕老糊涂了,才如此敷衍了事?”

“臣等无能!”

崔元礼和许孟景挨了训斥,面如死灰地从大明宫退出时,正撞见贾耽的六轮牛车辚辚驶来。

他们心中也有委屈,他们又怎会看不出疑点重重?

可李实向来极受皇帝宠信。若无确凿证据,谁敢做那个出头鸟?一不小心就会被李实反咬一口,贬出长安。

不是谁都有明慧县主那样的底气,敢跟嗣道王撕破脸皮的。

二人忙上前行礼。

贾耽掀开车帘,目光深邃地看了他们一眼,“此案棘手,切不可懈怠。如今各方盯着,稍有差池便是大错。”

二人忙称是。

贾耽又道:“御史台这几日会上书弹劾嗣道王,你们大理寺和刑部也出点力。这样才能腾出手来好好查案。”

说罢,便放下车帘,牛车缓缓离去。

崔元礼和许孟景对视一眼,只觉心中豁然开朗。

莫非明慧县主这一闹,是为了告诉所有小心翼翼持观望态度的人,圣人对嗣道王已是极为不满?

贾相这话的意思正坐实了他们的猜测。

腾出手来好好查案?查什么案?

猫鬼案和膳毒案怕本就是一个案子啊!

贾耽不可能无缘无故跟他们说这些话。

陛下不是待舒王殿下比亲子还要好的么?

那符牌上明晃晃写着李唐皇室负了贵妃和昭靖太子,舒王压根就没打算遮掩。他剑指东宫之位的野心是摆在明面上的。

现在难的是,人家事情做得干净,你抓不到实证就不好定罪。

舒王身强体健,文韬武略,仪表堂堂,太子殿下的身体却真的是不堪大用。

朝中支持他的大臣越来越多。

他是昭靖太子的亲子,如今又出了那样的谶言,如果没有谋反实证,皇帝也不好动手收拾他。否则就真做实了,苛待昭靖太子和他后人的传言。

老相国怀中紧抱着鎏金匣,里头装着足以让李实万劫不复的铁证:泾阳县令的血书,永丰仓鼠雀耗账簿,更有一叠按着鲜红手印的供词,来自李实府中连夜出逃的账房先生。

他虽不喜王叔文那厮激进的做派,却绝不能坐视东宫一味受制。把李实搬倒,便是断了舒王一条臂膀,总能让东宫缓一口气。

"陛下,这是老臣查实的十宗罪。"贾耽躬身启奏,"强占民田、私改税籍、倒卖义仓之粮...桩桩件件皆可验查!"

暮色中,秋月的素棺被百姓接力抬出城。每经过一处里坊,就有女子将白山茶抛入棺中,待到义庄时,茶花已堆成雪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