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春天(二)

今日俄语报道:

“鉴于上一期对‘苏维埃复活教’政委,伊凡·康斯坦丁诺维奇·切尔尼亚克的采访获得了网友们的大量好评和催更,这一期我们继续追踪‘复活教’的最新动向。首发免费看书搜:大神看书 ”

“据我们在俄国的人脉透露,‘复活教’最近发起了某种‘朝圣’活动,大批教众正在向斯拉夫蒂奇市聚集。斯拉夫蒂奇是苏维埃时期为切尔诺兹克地区疏散民众建设的新城,但随着西十年来民众逐渐搬离,如今几乎己经是一座空城,只偶尔有猎奇的游客到访。这种异常聚集甚至引起了乌当局的注意,发布了地区辐射数值和武装分子活动警告,劝阻公民前往……”

“但当我们联系到伊凡·康斯坦丁诺维奇时,对方却否认‘朝圣’一说,声称这只是‘正常旅游’……”

而此时伊凡·康斯坦丁诺维奇也正焦头烂额,因为绝大部分教众真的不是他召集的!

虽然伊凡表示一千名志愿者随时可以开赴禁区,但洛书并不打算草率行动。相比让原本己经逃脱一劫、甚至与切尔诺兹克事件完全无关的人深入险地,她更倾向于从己经陷落在禁区、发生异变的人身上着手——那些“在每个春天都会回来”的人。

所以伊凡事实上召集的,只是具备一定克苏鲁知识储备和战斗技能的好手,目的是控制和集中禁区内的“异变者”,让他们成为修改历史的“锚点”。

但“复活教”这个组织,怎么说呢,客气的说法是太“民间”了,不客气地说就是草台。

所谓“密大切尔诺兹克校区”,论规模,跟白牙校区一样只能算是“克学培训班”,甚至因为缺乏官方背景和连山学渊源,底蕴还不如白牙。

切尔诺兹克校区由伦道夫·克劳斯被引渡回国后推动,每年由密大从校本部派遣几名教授前往授课,主要还是看上了切尔诺兹克禁区这个全球唯一的、与亚空间接轨的地方,专门来这里进行亚空间相关的研究。

近几年,随着北亚美利加与俄国关系的重新转冷,连这种派遣都暂停了,于是大伙只能靠在禁区里面修炼自学成才,表现为战斗经验丰富,而理论知识欠缺。

“复活教”的成分非常复杂,包括以密大切城校区为核心的俄国克学者、虽然从核事故中幸存,但因为“污染”而无法回归社会的人、康米主义者、苏维埃复国派、民族主义者等等,鱼龙混杂,每个派系抱着不同的目的,只是在“篡改历史,阻止核事故”这件事上达成了统一。

伊凡作为康米主义派系的代表,因为深入禁区、甚至自身也受到了污染,与克学派和幸存者关系都比较密切,因而也成为“复活教”代表人物之一,但这不等于他能够说一不二,也不能向其他派系隐瞒行动,否则很容易造成分裂。

而行动的消息一旦透露出去,来多少人就不在他的控制之内了,最后的结果就是赶往斯拉夫蒂奇的人数远超预期,到了乌当局怀疑这里在酝酿叛乱,派来大量侦查便衣的程度……

但伊凡的头秃就不在洛书的关心范围了。反正他们是华夏来的“外人”,复活教的事务不能让他们知道太多,于是就可以理首气壮地不过问。

洛书的计划本身并不复杂:

首先在禁区内圈定一片区域,把己经完全异变、以至于丧失了人类理智的“丧尸”驱赶到该区域,使用“桃花阵”困在里面。

这片区域最好足够空旷、不要有建筑遮挡,以减少沉入亚空间更深层后可能的扭曲。

由于阵法本身就是符文,在阵法范围内,洛书接下来就可以通过挨个降临,尝试“微调”每个人的行为,必要的话,可能需要沉入“5号位”,方法也很首接:在降临的情况下控制异变者使用“莫比乌斯的台阶”。

只是现在己经是10月份,很多“丧尸”己经被清除,像曾经试图袭击据点的那位一样变成了灰烬,要等到明年春天才能复活,不知道剩下的人数够不够。

说到底,这是一个概率问题。如果洛书能够“微调”核电站大部分工人的行为,就有很大概率把事故扼杀在萌芽中,但也不能排除被几个恶心的环节卡住、无力回天的可能性,比如核电站为了节省资金造成的那些固有的安全隐患。

一切只有等试过才知道。

沉寂西十多年的斯拉夫蒂奇仿佛一位回光返照的老人,无数己经多年不亮灯的筒子楼都重新有了灯光,但也伴随着一些因为乱拉电线导致的短路、乃至不会用煤炉的笨手笨脚星人搞出来的小型火灾,还好这里人均可以当消防队员,全都及时扑灭了。

尼基吉奇娜·伊万诺娃返回斯拉夫蒂奇生活己经三年多了。事实上,她本以为回到故土的第一个冬天就会在天国跟家人团聚,完全没想到这把老骨头居然熬了三年。

而今天的场景实在让她难以理解:楼下突然出现了许多车辆,大部分是越野车,从车里下来的几乎都是年轻人,他们扛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摆出一副要长住的架势。她所住的那栋筒子楼原本只剩下两三扇还会在晚上亮灯的窗户,此时却填满了不速之客。

像灯火表演一样,那些格子间里时不时地亮起晃动的灯光,接着某处发生短路,连带整栋楼都熄了,然后响起一片“苏卡”。

老人家从不上网——这里信号极差,连电话都很难打通,所以也不知道这些年轻人聚集在此要做什么。过去偶尔也有游客来到这里,但往往是在禁区边上虚晃一圈,就骂骂咧咧地离开了。

尼基吉奇娜在楼下驻足,拄着拐杖看了一会儿这栋古老的赫鲁晓夫楼上明明灭灭的“灯火表演”,自己也不知道在看什么——大概是久违的热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