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3年卓西度

第11章 鹏城新篇

深圳罗湖火车站出口处,陈伟明踮着脚尖在人群中搜寻。当看到卓西度拎着大包小包走出来时,他一个箭步冲上去:"卓哥!你可算回来了!"

卓西度还没反应过来,就被陈伟明一把抱住,差点踉跄跌倒。二十天不见,陈伟明似乎变了个样——头发抹得油亮,穿着崭新的的确良衬衫,腰间别着个BB机,活脱脱一个特区"新潮人"。

"店里怎么样?"卓西度把行李交给陈伟明,活动着酸痛的胳膊。硬座车厢里蜷了十几个小时,全身骨头像散了架。

"好得很!"陈伟明兴奋地挥手拦出租车,"日营业额突破三百了!对了,香江酒家的林经理来找过你三次,说有个大项目..."

坐上出租车,卓西度惊讶地发现,短短二十天,深圳又变了样。主干道上的工地更多了,几栋新楼已经封顶,路边出现了更多服装鲜艳的行人,甚至有几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

"变化大吧?"陈伟明得意地说,好像这一切都是他的功劳,"国贸大厦马上要封顶了,听说要成为全国第一高楼!"

卓西度望着窗外掠过的景象,想起华山农场那所漏雨的学校,一时恍如隔世。出租车拐进人民南路,他立刻注意到自家店铺的变化——原本斑驳的外墙被刷成了醒目的橙红色,新做的"八桂风味"招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门口甚至排起了小队。

"我按你说的装修了。"陈伟明付车费时炫耀道,"还登了报纸广告呢!"

店里,六个员工正在忙碌。看到卓西度回来,他们纷纷打招呼:"卓哥好!卓哥回来啦!"卓西度注意到两个新面孔,穿着统一的白围裙,动作麻利。

后厨扩大了一倍,新添了两个大冰柜和一台和面机。墙上贴着详细的卫生制度和操作流程,都是卓西度走前设计的。最让他惊喜的是,陈伟明真的找人做了《小吃店卫生操作手册》,油印的小册子整齐地码放在柜台旁,供顾客取阅。

"可以啊,伟明。"卓西度拍了拍陈伟明的肩,"这段时间辛苦你了。"

"应该的!"陈伟明咧嘴一笑,露出两颗虎牙,"对了,你朋友母亲病好了吗?"

卓西度点点头,从行李中取出韦母织的毛背心:"她亲手织的,让我带给你。"

陈伟明接过这件粗糙却厚实的毛衣,一时语塞。这个在深圳商海里如鱼得水的潮汕青年,突然想起了自己乡下老母。

下午的营业高峰过后,卓西度和陈伟明开始盘点。账本上的数字让卓西度吃惊——离深前,他们日营业额最高120元;而现在,三个销售点加起来平均每天350元,最高一天突破了500元。

"这么多?"卓西度反复核对数字。

陈伟明神秘地笑了:"你走的第三天,深圳日报报道了我们接待工商局检查的事,标题叫《大学生个体户的卫生标准》,结果顾客翻了一倍!"

卓西度这才注意到墙上贴着那篇报道。前世做学术时,他研究过媒体效应,但亲身经历还是第一次。报道旁边还挂着个镜框,里面是"深圳市先进个体劳动者"奖状,落款是市工商局。

"你不在,我代你去领的奖。"陈伟明挠挠头,"会上王处长还问起你,说有个重要任务..."

正说着,门口传来汽车喇叭声。一辆黑色桑塔纳停在店前,香江酒家的林经理西装笔挺地走下来:"卓老板!终于回来了!"

林经理带来的消息让卓西度心跳加速——香江酒家被选为特区首家外资五星级酒店的餐饮供应商,需要寻找合作伙伴共同承接员工食堂和风味小吃档口。

"董事会看中了你们的卫生标准和管理模式。"林经理递过一份邀请函,"如果合作顺利,每日至少有五千元营业额。"

五千元!相当于现在生意的十倍。卓西度强压兴奋,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前世的经济合约理论告诉他,越是诱人的机会,越要警惕其中的风险。

"我们需要中央厨房和配送体系。"卓西度指出关键点,"现在的产能跟不上。"

"资金不是问题。"林经理笑着说,"酒店可以提供预付款。关键是..."他压低声音,"你们得尽快注册公司,个体户资质不够。"

林经理走后,卓西度和陈伟明立即着手规划。中央厨房需要至少100平米的场地,配送需要两辆三轮车或一辆小货车,还要增加至少八名员工...初步估算,启动资金需要5000元左右。

"我们有这么多吗?"卓西度翻看账本。

陈伟明神秘地眨眨眼:"差不多。你走这段时间,我...做了点小生意。"

他拉开抽屉,取出一个铁盒,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一叠百元大钞。卓西度数了数,足足3200元。

"电子表?"卓西度脸色一沉。

"就小批量的..."陈伟明声音越来越小,"林技术员那批货,转手赚了点..."

卓西度深吸一口气。前世记忆中,1983年底深圳严打走私,不少小商贩因此入狱。他正想开口,陈伟明却抢先道:"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但卓哥,这钱干干净净!林技术员有批文,是正规渠道的残次品处理..."

"残次品也需要完税证明。"卓西度严肃地说,"伟明,我们要做长久生意,不能碰灰色地带。"

陈伟明不服气地嘟囔:"深圳谁不做点副业...光靠卖粉,什么时候能发财..."

两人第一次不欢而散。当晚,卓西度独自在店里核算资金。扣除必要流动资金,他们最多能拿出2800元,还差一半。正发愁时,他想起韦国强那份贫困生名单。

"一定还有其他办法..."卓西度喃喃自语。

第二天一早,卓西度去了刚成立的深圳特区招商银行。凭借工商局的奖状和香江酒家的合作意向书,他竟然成功贷到了2000元,年利率12%。这在1983年堪称"奇迹"——大多数个体户根本不可能从银行贷到款。

回店路上,卓西度拐进邮局,给韦国强汇了300元,附言"贫困生助学金"。这是他前世想做却一直没做的事——资助那些像年轻时的韦国强一样,出身贫寒却渴望读书的孩子。

接下来的两周,卓西度像陀螺一样忙碌:租厂房、买设备、招聘员工...同时还要维持三家店的正常运营。陈伟明负责新员工培训,把卓西度编写的《操作手册》背得滚瓜烂熟。

"卓哥,你朋友来信了。"一天晚上打烊后,陈伟明递过一个信封。

韦国强的字迹依旧工整有力。信中说,伯母已出院,学生们用上了新器材,成绩有明显提高。随信附上二十个学生的感谢信,歪歪扭扭的字迹里满是童真。

卓西度特意注意到,韦国强只字未提钱的事,却在信封里退回了两百元,附言"基金已够用,不必再汇"。这典型的韦国强作风让他既感动又无奈。

"你朋友真怪。"陈伟明瞄了眼信,"给钱还不要?"

"他是老师,有他的原则。"卓西度小心地折好信,"对了,明天我去看厂房,你盯一下店里。"

陈伟明欲言又止,最终点点头走了。卓西度感觉他最近有些奇怪,经常早出晚归,腰间BB机响个不停。有次还看到他跟几个穿喇叭裤的年轻人在门口窃窃私语,见他过来就散开了。

中央厨房选址在罗湖工业区一间旧仓库,月租80元。卓西度签完合同,顺路去香江酒家见林经理,讨论合作细节。

"卓老板,你们的发展速度令人惊讶。"林经理递给他一份英文资料,"这是酒店管理方的要求,你看看。"

资料上全是专业餐饮术语,卓西度却读得毫不费力——前世他在美国访学时,曾研究过国际连锁餐饮的管理模式。这份资料让他意识到,这次合作不仅是赚钱机会,更是学习国际先进经验的窗口。

回店路上,卓西度路过一家新开的书店,橱窗里摆着《现代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原理》。他毫不犹豫地买下这两本定价不菲的书——在前世,它们是中国企业家九十年代才接触到的知识。

店里,陈伟明不在。新来的领班阿秀说,他中午接了个传呼就匆匆出去了,说晚上不回来吃饭。

"谁呼他?"卓西度随口问。

阿秀摇摇头:"好像是姓林的..."

卓西度以为是林经理,没多想。直到晚上十点,陈伟明才满面红光地回来,身上带着酒气和一股陌生的香水味。

"谈成了!"陈伟明兴奋地挥舞着一份合同,"电子表长期供货协议!每月至少一百只!"

卓西度的心沉了下去:"你...又去找林技术员了?"

"不是他!"陈伟明神秘地压低声音,"是香港来的林老板,在罗湖商业城有门面。人家正规报关,有批文的!"

卓西度接过合同,上面全是繁体字,条款模糊不清。前世的法律知识告诉他,这种合同风险极大。

"伟明,我们不能分心。"卓西度尽量平静地说,"餐饮才是我们的主业。"

"主业?"陈伟明突然提高了嗓门,"卓哥,你知道现在深圳什么最赚钱吗?电子表、录音机、牛仔裤!卖一碗粉才赚一毛五,卖一只表能赚十块!"

这是他们第一次正面冲突。卓西度看着陈伟明因激动而涨红的脸,突然意识到,这个曾经跟他挤在铁皮屋里啃冷馒头的伙伴,已经变了。特区的金钱魔力正在改变许多人,而他重生者的先知优势,却无法与人言说。

"伟明,"卓西度最后尝试沟通,"相信我,年底政策会变,电子表生意风险太大..."

"你就是太保守!"陈伟明摔门而去。

夜深了,卓西度独自坐在店里,翻看着韦国强学生的来信。一个小女孩用铅笔写道:"我长大了也要当老师,像韦老师一样..."稚嫩的笔迹让他眼眶发热。

前世的经济学理论能解释市场规律,却算不清人心的变化。卓西度知道,他与陈伟明的分歧,本质上是两种价值观的碰撞——一个是重生者追求的稳健长远,一个是特区青年渴望的快速致富。

窗外,深圳的夜空被工地的探照灯映得通明。吊车的剪影在夜幕中缓缓移动,像一只只钢铁巨兽在重塑这座城市的天际线。卓西度想起华山农场那所简陋的学校,想起韦国强在煤油灯下批改作业的身影,想起韦母织毛衣时颤抖的手指...

他铺开信纸,开始给韦国强写回信。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能穿越千山万水,将两颗赤诚的心重新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