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儿子卓然:94年11月11日
1994年11月11日,上海浦东卓氏医疗中心。
手术室的灯光刺眼而冰冷,卓西度站在走廊上,双手紧握成拳。他向来冷静自持,此刻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焦虑。墙上的时钟指针缓慢移动,每一秒都被无限拉长。当婴儿的啼哭声终于穿透手术室的门,他的心脏几乎停跳了一瞬。
"恭喜卓先生,是个健康的男孩。"护士抱着襁褓中的婴儿走出来,脸上带着职业性的微笑。
卓西度小心翼翼地接过那个小小的生命,孩子皱巴巴的脸上还带着产道的痕迹,眼睛紧闭,却紧紧攥着小拳头,仿佛在向这个世界宣告他的到来。一种奇异的感觉涌上心头——这是他的血脉延续,是他和苏晚晴共同创造的生命。
"晚晴怎么样?"卓西度抬头问道,声音比平时低沉了几分。
"产妇状况良好,正在恢复中。"护士回答。
卓西度点点头,目光重新落回儿子脸上。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三十二岁了,而这个小生命才刚刚开始他的旅程。一个从未有过的念头在他脑海中闪现:他能否亲眼看到这个孩子长大成人?能否陪伴他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重要阶段?
"卓然。"他轻声念出早已想好的名字,"卓尔不群,然诺必行。"
三天后,当苏晚晴和新生儿被接回他们在浦东的别墅时,卓西度已经连续48小时没有合眼。书房的地板上散落着几十本从世界各地紧急空运来的医学期刊和生物科技研究报告,墙上贴满了手写的笔记和图表。
"西度,你该休息了。"苏晚晴坐在轮椅上被佣人推进书房,她脸色仍有些苍白,但眼中的关切清晰可见。
卓西度从一堆文件中抬起头,眼镜后的双眼布满血丝。"我在看一些资料。"他摘下眼镜揉了揉鼻梁,"关于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
苏晚晴示意佣人离开,自己推动轮椅靠近丈夫。"因为卓然?"
卓西度沉默片刻,然后点了点头。"我计算过了,按照现在的平均寿命,我可能只能陪伴他四十到五十年。"他的声音罕见地流露出一丝脆弱,"这太短了。"
"所以你打算..."
"投资生命科学研究。"卓西度站起身,走到窗前,浦东的天际线在晨光中熠熠生辉,"不仅仅是商业版图的扩展,而是真正改变人类生命长度和质量的研究。"
苏晚晴了解自己的丈夫,当他用这种语气说话时,意味着一个重大决定已经做出。"需要我做什么?"她简单地问。
"光刻机公司已经步入正轨,你可以分出一些精力。"卓西度转身面对妻子,"我想成立卓氏生命科学研究院,由你担任董事长,我来做院长。我们需要最顶尖的人才和最前沿的技术。"
一个月后,上海浦东卓氏集团总部。
卓西度站在会议室的落地窗前,俯瞰着黄浦江的滔滔江水。身后,十四位核心高管正传阅着一份题为《卓氏生命科学研究院筹建方案》的文件。
"各位已经看到了初步规划。"卓西度转过身,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张面孔,"这不仅仅是又一个子公司,而是卓氏集团未来的战略核心。"
老同学韦国强总是支持卓西度的,他翻到预算页,笑道:"西度,第一年投入两亿美元,这没什么难度,我赞成!"
"而且生命科学研究回报周期长,风险极高。"财务总监林小芸却疑惑道。
卓西度微微一笑,"正是因为回报周期长,所以必须现在就开始布局。十年后,二十年后,当卓然长大成人时,我希望他能继承的不仅是一个商业帝国,更是一套能够改变人类命运的技术体系。"
会议室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老板话语中的决心。
"我已经物色了几位关键人物。"卓西度按下遥控器,投影仪显示出三张照片,"哈佛医学院的李维宁教授,诺华制药的玛蒂娜·施密特博士,以及东京大学的干细胞专家田中健一。我将亲自去邀请他们加入。"
林子豪举手问道:"老板,这个生命科学研究院具体研究哪些方向?"
"四个核心领域。"卓西度切换幻灯片,"基因工程、神经科学、抗衰老研究和生物制药。初期重点放在基因治疗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上。"
会议结束后,卓西度立即启程前往美国波士顿。十二月的哈佛校园银装素裹,医学院的实验室却依然灯火通明。在一间堆满论文和实验器材的办公室里,他见到了李维宁——一位四十出头的华裔神经科学家,因其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方面的突破性研究而闻名学界。
"卓先生,久仰大名。"李维宁推了推眼镜,语气中带着学者的谨慎,"但我不明白,一个科技巨头为何会对基础医学研究感兴趣?"
卓西度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从公文包中取出一张照片——那是刚满月的卓然在苏晚晴怀中的合影。
"这是我的儿子,李教授。"他的声音异常柔和,"我希望他能拥有一个父亲陪伴的更长久、更健康的童年,也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如此。"
李维宁愣住了,他没想到会听到这样的回答。
"我知道您的研究。"卓西度继续道,"您发现了tau蛋白异常聚集与认知衰退的关联性。我的提案是:由卓氏全额资助您建立一个世界级神经科学实验室,配备最先进的设备,招募全球顶尖团队。您将拥有完全的学术自由,我们只要求优先转化权。"
"为什么是我?"李维宁问道。
"因为您不仅是个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个敢于挑战常规的思想家。"卓西度直视对方的眼睛,"三年前您那篇被《自然医学》拒绝的论文,关于使用基因编辑技术清除异常蛋白的设想,我认为那才是真正的突破方向。"
李维宁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钦佩。那篇被主流期刊认为"过于激进"的论文,竟然被这位中国企业家仔细研读过。
两周后,卓西度飞往瑞士巴塞尔。在诺华制药总部附近的一家咖啡馆里,基因治疗专家玛蒂娜·施密特听完他的提案后,直截了当地问:"卓先生,您是否在追求永生?"
卓西度啜饮了一口黑咖啡,缓缓摇头:"施密特博士,我不追求永生,那违背自然规律。但我相信人类寿命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健康、有质量的生命延长,这才是科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他拿出一份文件推给玛蒂娜,"卓氏刚刚收购了瑞士Biogene公司,获得了他们的腺相关病毒载体技术平台。我想请您来领导我们的基因治疗部门,年薪是诺华的三倍,外加研究成果商业化后的分成。"
玛蒂娜翻开文件,眉毛微微挑起,"您连Biogene都拿下了?那家公司虽然资金困难,但技术确实是行业领先的。"
"所以我们需要您这样的专家来发挥它的最大价值。"卓西度微笑道。
1995年3月,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
一座崭新的六层建筑拔地而起,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烁着科技感的蓝光。正门上方,"卓氏生命科学研究院"几个大字庄重而醒目。来自十五个国家的两百多名研究人员已经入驻,实验室设备全部为国际最先进型号。
在这个盛大的开业典礼上,卓西度怀抱着他那尚不满半岁的可爱宝宝卓然,稳稳地站在高高的舞台之上。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的笑容,仿佛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这一刻更让他感到满足的了。
站在卓西度身旁的,是他美丽动人的妻子苏晚晴。她身着一袭优雅的长裙,身姿绰约,气质非凡。她的笑容温柔而亲切,与卓西度的幸福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温馨而美满的画面。。
"今天不仅是一个研究院的成立,"卓西度对着台下的科学家和高管们说道,"更是人类向自身局限发起挑战的开始。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在未来二十年内,将健康寿命延长至少二十年。"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李维宁、玛蒂娜·施密特和田中健一等顶尖科学家站在第一排,脸上都带着期待的神情。
典礼结束后,在研究院顶楼的会议室里,核心团队召开了第一次战略会议。
"我们的研究将分为四个部门。"卓西度指着墙上的组织结构图,"基因工程部由施密特博士负责,重点开发针对遗传疾病的基因疗法;神经科学部由李教授领导,主攻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治疗;抗衰老研究部由田中博士带队,探索端粒延长和细胞再生技术;生物制药部暂时由我直接管理,负责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
苏晚晴补充道:"我们还设立了独立的伦理审查委员会,由牛津大学生物伦理学教授詹姆斯·威尔逊担任主席,确保所有研究符合国际伦理标准。"
马明远举手提问:"老板,这些研究与我们现有的芯片、光刻机业务有什么协同效应吗?"
"很好的问题。"卓西度点点头,"计算能力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我们已经开始研发专门用于基因测序和蛋白质折叠计算的Ai芯片,未来还可能开发医疗用途的微型传感器和植入设备。"
会议持续到深夜。当其他人陆续离开后,卓西度独自站在研究院的天台上,望着远处浦东璀璨的灯火。苏晚晴推着轮椅来到他身边。
"想什么呢?"她轻声问。
卓西度低头看着妻子,又看了看婴儿车里熟睡的卓然,"我在想,二十年后,当卓然像我现在这个年纪时,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我们今天的投入,能给他和所有同龄人带来怎样的未来。"
苏晚晴握住丈夫的手,"无论结果如何,至少我们开始了这场远征。"
夜空中,一颗流星划过。在那一刻,卓西度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他不仅要打造一个商业帝国,更要为人类的生命质量带来真正的变革。而这一切,都始于一个父亲对儿子最朴素的爱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