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3年卓西度

第68章 生命科学的商业帝国

1996年3月,上海卓氏生命科学研究院。

实验室里弥漫着一种紧绷的期待感。李维宁站在观察窗前,目不转睛地盯着隔壁房间里的实验猴"阿尔法"。这只12岁的恒河猴相当于人类60岁高龄,三个月前还表现出明显的认知障碍——无法完成简单的记忆测试,甚至认不出饲养员。

"最后一次验证测试,开始。"李维宁对着麦克风说道。

技术员按下按钮,实验装置发出轻微的嗡鸣声。阿尔法面前出现了三个颜色不同的按钮,它毫不犹豫地按下了中间的绿色按钮。紧接着,装置释放出一粒葡萄干作为奖励。

"正确率98%,几乎与健康年轻猴子无异。"玛蒂娜·施密特看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李,我们真的成功了。"

李维宁深吸一口气,转向站在一旁的卓西度,"卓先生,这是人类首次在灵长类动物身上逆转阿尔茨海默症症状。我们设计的AAv载体成功将治疗基因递送到猴脑内,清除了β-淀粉样蛋白斑块并修复了神经元损伤。"

卓西度双手插在白大褂口袋里,表情平静,但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人体试验需要多久准备?"

"至少两年。"李维宁推了推眼镜,"需要完成毒理测试、剂量优化和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符合gmp标准的生产设施来制造临床级基因治疗制剂。"

"太慢了。"卓西度摇头,"我有个提议——收购一家现成的制药公司。"

一周后,德国法兰克福。

heinrich pharma总部大楼前停满了媒体车辆。这家有百年历史的德国制药公司因经营不善濒临破产,却拥有欧盟认证的生物制剂生产设施和覆盖全欧的销售网络。

"十亿美元,包括所有专利、设备和员工。"卓西度在谈判桌前放下报价文件,"条件是保留全部研发团队和生产基地。"

heinrich家族代表面面相觑。这个价格远高于其他竞购者,但附加条件也最为苛刻——卓氏要求完全控制公司战略方向。

"卓先生,您确定要保留所有员工?"老heinrich皱眉道,"我们的研发效率一直备受诟病。"

"效率问题源于管理,而非人才。"卓西度直视对方,"德国工程师的严谨正是基因药物生产最需要的品质。"

当签字笔落在合同上的那一刻,欧洲医药行业尚未意识到,一场变革已经悄然开始。

1996年6月,上海卓氏集团季度战略会议。

会议室大屏幕上显示着最新的组织架构图:卓氏集团旗下已经拥有十二家主要子公司,从最初的芯片、光刻机扩展到如今的医药、医院、连锁药房等多个领域。

"heinrich pharma已经更名为卓氏欧洲制药,正在改造生产线以适应我们的基因药物生产标准。"苏晚晴汇报道,"上海张江的gmp生产基地下个月就能竣工,设计产能足以满足亚洲市场需求。"

林子豪举手提问:"老板,我们真的要自己建医院和药房?这不是偏离了科技公司的定位吗?"

卓西度微微一笑,按下遥控器切换幻灯片。屏幕上显示出一张流程图: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试验,再到药品生产和终端销售,形成完整闭环。

"医药行业的痛点是什么?"他环视众人,"是研发与应用的割裂。我们不仅要开发突破性疗法,还要确保患者能够真正受益。收购华东六省的惠民连锁药房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建立卓氏专科医院网络,专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罕见病的治疗。"

财务总监林小芸快速计算着数字,"按照这个规划,未来五年需要投入至少二十亿美元。"

"资金不是问题。"卓西度语气坚定,"光刻机公司即将上市,预估市值超过百亿美元。阿里巴巴的股份也在增值,软银最近给出的估值已经达到一亿五千万美元。"

其实卓西度没说的是,我的道指看涨期权的价值正每日以数亿美元的速度递增,而且即将……起飞!

会议结束后,卓西度单独留下了李维宁和玛蒂娜。

"人体试验准备得如何了?"

李维宁递上一份文件,"方案已经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核,但fdA和emA都要求我们提供更长期的安全性数据。"

"那就先在中国开展。"卓西度果断决定,"我已经和卫生部达成共识,允许我们在瑞金医院进行小规模临床试验。首批十名患者,全部为早发性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症。"

玛蒂娜犹豫道:"这会不会太冒险?如果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所以需要严格的入选标准和完善的监测方案。"卓西度看向两位科学家,"我相信你们的专业判断。记住,每一分钟的延迟,都意味着数千患者失去治疗机会。"

1996年9月,上海瑞金医院。

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张明远仔细检查着第一位受试者的脑部mri图像。"难以置信,"他喃喃自语,"β-淀粉样蛋白沉积减少了近40%,而且没有任何出血或炎症迹象。"

病房里,52岁的工程师王建国正与女儿视频通话。"小芳,爸爸今天记得你的生日了,是9月18日,对不对?"他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我还记得你小时候最爱吃奶油蛋糕..."

女儿在屏幕那头泪流满面。三年来,这是父亲第一次准确记得她的生日。

李维宁站在病房外,通过玻璃窗观察这一幕,手中的平板电脑记录着各项生理指标。"认知功能改善明显,mmse评分从18提升到26,已经接近正常水平。"

卓西度拍了拍他的肩膀,"通知公关部,准备新闻发布会。但记住——强调这是早期结果,仍需长期观察。"

消息一出,全球医药界震动。《自然医学》连夜联系李维宁要求发表论文;Cnn派记者团专程来华采访;华尔街分析师开始重新评估卓氏集团的价值。

然而,最先做出反应的却是竞争对手。

1996年10月,玛蒂娜·施密特收到一封来自辉瑞的邮件,提供三倍于当前薪资的职位,附带百万美元签约奖金。

"你怎么想?"卓西度在研究院顶楼的办公室里问她,窗外是黄浦江璀璨的夜景。

玛蒂娜把玩着咖啡杯,"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我是瑞士人,对美国的兴趣有限。"她停顿片刻,"不过,如果诺华提出类似条件..."

"我明白了。"卓西度从抽屉里取出一份文件,"卓氏欧洲制药Ceo职位,外加2%的股权。总部设在巴塞尔,你可以每周回瑞士家中。"

玛蒂娜惊讶地抬头,"你早有准备?"

"优秀的人才总是被追逐。"卓西度微笑,"我的工作就是确保他们留在最能够发挥价值的地方。"

与此同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卓氏基因治疗的"伦理风险"。一位资深研究员在会议上直言:"中国人跳过了应有的监管程序,这是在拿患者当实验品!"

这段发言被《华盛顿邮报》报道后,引发了国际医学界的激烈争论。支持者认为卓氏加速了救命技术的应用;反对者则担忧这会导致安全标准滑坡。

卓西度在集团高层会议上对此做出回应:"加快不意味着草率。我们的试验方案比传统药物开发更严密,监测频率是常规试验的三倍。"他转向法务总监陈世建,"准备材料,我要亲自去美国向fdA解释我们的方法。"

1996年12月24日,平安夜。

卓氏浦东别墅的客厅里,两岁的卓然摇摇晃晃地走向圣诞树下的礼物盒。苏晚晴坐在轮椅上笑着拍手鼓励,她的腿部康复治疗进展顺利,已经能够短暂站立。

卓西度站在窗前,手机贴在耳边,听着纽约团队汇报与fdA会谈的结果。

"他们原则上同意我们的监测方案,但要求在美国重复进行一期临床试验。"他挂断电话,走到妻子身边蹲下,"这意味着至少再延迟一年。"

苏晚晴握住他的手,"科学需要耐心。想想我们已经走了多远——两年前还只是一个想法,现在已经有二十名患者恢复了基本认知功能。"

卓然成功拆开了礼物盒,里面是一套儿童医用玩具。他兴奋地举起塑料听诊器,学着医生的样子贴在母亲膝盖上,逗得苏晚晴笑出声来。

卓西度看着这一幕,眼神柔和下来。"你知道吗?今天上午,王建国的女儿送来锦旗,她父亲已经重返工作岗位了。"他轻声说,"这就是我们做这一切的意义。"

窗外,雪花悄然飘落。在这个平安夜,卓西度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种超越商业成就的满足——他们正在真正改变人们的生活,甚至可能重新定义人类对抗疾病的方式。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