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卫军哈拉和林

第188章 森蚺蝰蛇蚯蚓

洛华生信心满满地说道:“是的,我们计划1907年3月开始铺轨,所以在接下来的十五个月,我们将在这条试验环线上进行高强度测试,也包括轨道机车的测试。”洛华生走上铁轨:“这条20公里原试验环线上,铺设了包括C70型号在内的一百多个型号的轨枕,通过十五个月不间断的重载测试,车轮碾压之下,好钢轨,好轨枕,好机车,自然会脱影而出。最终打造最精品的轨道和最精品的机车。”

“没错,轨道是精品,我们的机车也是精品。”刘文涛不失时机地插言。

“那好吧!”戈辉笑了,他理解刘文涛献宝的急切心情:“那我们就去看你的精品机车。”

刘文涛前行带路,几十人一起向几百米外的机车工厂走去。

工厂外面是一个巨大的轨道机车停车场,整个停车场,铺满了蛛网一般的轨道,已经有几十台蒸汽机车停在那里,都在冒着烟,有工人在往机车里填煤。

刘文涛指着这些轨道机车介绍道:“这里有五十六台机车,都是用于技术验证的。从最初的1200马力,到最后的8000马力……”他指着车体最长的那个:“就是那个最长的,8000马力,由四台机车铰接后连接在一起,煤水消耗惊人。”他摊摊手:“这是个成功的失败品,牵引力是真大,但是能耗也是真高,所以不适用,无奈放弃。”

“哪些是我们今天要看的,已经定型了吗?”戈辉直入主题。

“我们今天要看的在车间里,停车场上的这些,都是用于技术验证的。”刘文涛解释道。

“那我们就进去看。”戈辉很干脆地说道。

刘文涛带着大家来到生产车间,大、中、小,三台机车停在车间内的轨道上。

“你来给总督大人介绍一下。”刘文涛一拍身边的佟强:“这位是北方轨道机车制造厂总经理,佟强,原来是我的助理,秀才出身,帮我做一些文字工作,虽然完全不懂技术,但是非常有管理能力,很会学习,现在也是专家了。”

“总督大人好,我是佟强,朝阳本地人。”佟强向戈辉微微躬身。

“刘文涛说你行,你就行。”戈辉说道:“直接开始介绍吧!”

“我们综合了德国和美国的技术,一共设计生产了五十六款用于技术验证的机车。在这些机车中,我们大胆的采用了很多激进的设计,验证了很多新技术新设想,并没有为了追求大马力和多功能,而增加了‘复杂’的设计,反而向‘简单设计’无限靠近,为日常的保养和维护增加了便利条件,最终确定了我们眼前的这三台机车。”佟强开始介绍:“我们眼前的这三台蒸汽机车,最大的这台,名字叫‘森蚺’,是一种轮式为2-10-2的大型两汽缸单涨式蒸汽机车,最前端加装大型镂空式排障铲,采用一体铸造车架,四前轮独立减震导向系统,全电焊锅炉、合金汽缸、密闭司机室、混合给水预热装置、吹灰器、风动摇炉器等,最大净牵引力3080匹马力以上,轴重24吨,全长940寸,蒸汽充沛,黏着系数高,轮周功率大,省水省煤,绝对是未来的货运之星。挂上全新设计的大型通用水煤车,可以保证长时间运行不需要加水加煤。”

上一世的于果,对蒸汽机车没有研究,这一世的戈辉就更不了解了。专家说是什么就是什么吧,对他来说,只要稳定可靠,马力强劲就可以了。

佟强指着中间那款机车:“这款机车名字叫‘蝰蛇’,轮式同样为2-10-2,中型两汽缸单涨式蒸汽机车,设计和‘森蚺’完全相同,使用相同的车架,只是锅炉和汽缸缩小了一些,最大净牵引力为2400马力,轴重22吨,主要用来客运,未来的客运主力。当然,必要的时候用于运货,也完全能够胜任。同样挂载了全新设计的大型通用水煤车,可以保证长时间运行不需要加水加煤。”

佟强来到最小的一款机车前:“这款机车名字叫‘蚯蚓’,轮式为2-6-2,小型两汽缸单涨式低速蒸汽机车,设计和‘森蚺’相同,最大净牵引力只有1200马力,轴重15吨,是用 于32寸(1024毫米)窄轨的短途低速乡村小火车,速度虽慢,但是能耗低,经济实惠,身材细小,皮实耐用,爬坡能力强,山区也能使用。现在已经在矿山、采油区,以及镇妖峰和官营农场之间运行了。”

“三台机车,设计原理是共通的,外观大小,除了蚯蚓外,区别不是太大,之所以没有追求更大马力,是因为整车成本过于巨大,煤水消耗过大,能效比却并不突出。综合考虑,3000马力和2400马力,是货运和客运最合适的动力组合。”佟强最后总结:“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两款列车还会不断的更新,但是在功率上不会再增加,蒸汽机到这个程度已经足够了。”

戈辉重重地点头,虽然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但要相信专家,不能蛮横指挥。非要他们执行总督意志也可以,但没有这个必要。

“还有别的要看吗?”戈辉又问。

佟强马上回答:“列车的车厢,1:1的实木样车已经做好,并且总督大人要求的具体的功能都能实现,如果您认为没问题,全钢实车就开始全面生产。”

“先去看看。”戈辉说道,他有点期待,能不能达到后世二十一世纪的水平。

众人又被带到另一个车间,十几种实木样车摆在空地上。

“普通硬座车厢、普通软座车厢、高级软座车厢、商务豪华座席、普通硬卧车厢、普通软卧车厢、高级软卧车厢、豪华卧铺车厢、豪华套房专厢。”佟强开始介绍。

戈辉仔细查看,询问各种功能,基本能达到后世二十一世纪的d字头车厢的水平,甚至在豪华装饰上超出太多,因为更宽更舒适,车体宽度达到120寸(3840毫米),高度达到110寸(3520毫米),除了硬座是真的硬(木板)以外,其它的真的超过了后世二十一世纪d字头列车的水平了。

戈辉还能说什么呢:“非常满意!开足马力生产吧,以后会需要大量的车厢。”

接下来是发车仪式,森蚺和蝰蛇,分别点火热车,两条大蛇即将开始在20公里的试验环线上试车,后面还会挂上几节重载车厢。他们将在这条环线上,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运行,做极限测试,直到出故障,不得不停车修理。

戈辉登上了干净整洁的驾驶室,一脸怜惜地说道:“火车煤烟大,粉尘多,很快就会一团漆黑了吧!”

“不会的,这是封闭式的驾驶室,干净明亮,冬暖夏凉。”佟强马上说道:“为了避免汽缸和机车前方下方排气口的蒸汽和煤烟直接吹向司机窗口,我们在锅炉前方安装了导流板。利用行车气流,在司机窗口位置形成稳定的气流,这样车下方的蒸汽和上方的烟尘就不会吹进司机的观察窗了。前部侧门的了望窗非常宽大,司机也无须探出身体。”

“还不错,这样司机师傅可以穿的干净点了,不会把自己变成一块炭了。”戈辉半开玩笑地说道。

森蚺和蝰蛇,一前一后,吭哧吭哧的缓缓移动。看着打磨光滑,漆面平整的黑色车体,红色白边的巨大车轮,戈辉心目中,铁轨上的国家,仿佛就在眼前了。

森蚺和蝰蛇,先后驶上试验环线,缓慢加速,越来越快,越来越远,最后消失在两山之间。

礼花再次绽放,明天一早,《朝阳日报》、《东北商报》、《禁卫军报》、《字林西报》、《申报》上都会在头版头条,登载“森蚺和蝰蛇”横空出世的消息。具体性能也会详细披露在报纸上,相信北方经济特区很快就会进入铁路时代。

之后,大家在会议室进行了座谈,戈辉谈了未来北方经济特区的铁路网规划,包括以奉天为中心的东北铁路,京奉(北京至奉天)、奉大(奉天至大连)、奉哈(奉天至哈尔滨)等一系列的铁路。同时允许私人修建连接乡村县城的32寸轨距的短途窄轨铁路。从东北开始,逐渐向蒙古、向西北延伸。从北京开始,向南延伸。戈辉为他们描绘了未来的铁路时代,

戈辉最后向佟强推荐了皮特黄的大压机,一些追求结构强度的大型构件,完全可以用大压机锻打,省时省力。看到刘文涛和佟强听到8000吨大压机时,眼里放光的样子,戈辉更得意了,仿佛那是他研发出来的一样。

戈辉对今天的视察非常的满意,对未来的特区铁路建设充满信心。不差钱,肯花钱,没道理生产不出好东西。如果不好,那就换人,问责,法庭,监狱,一系列的办法在后面等着。

下午离开时,依然恋恋不舍地看了几眼试验环线的方向,因为那里有北方铁路的未来。

刘文涛看着一路尘烟驶向远方的总督车队,感慨道:“1900年7月19日,我在天津远郊的家里第一次遇到戈辉,他告诉我,最迟三年,快的话两年半,就让能我看到希望。我当时一点也不信。”

“我是1900年7月24日,在北京街头,遇到戈辉的。他告诉我,快则两年半,最迟三年,他保证会有我的用武之地,我当时也一点不信。”皮特黄坦言道。

“1900年?他哪里来的自信?不可理解!”洛华生一脸不信的样子。

“1902年8月10日,我再次来到了朝阳,很快就被任命为工业局长。后来遇到了怀才不遇的佟强,他成了我的助理。”刘文涛一脸感慨地回忆道。

“我是1902年8月9日,来朝阳找他,他直接出资成立朝阳机床厂,让我当总经理,告诉我钱不是问题,出成果就行。我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就是因为背后有戈辉的全力支持。”皮特黄也在感慨。

就在刘文涛和皮特黄,对戈辉大发感慨的时候,戈辉的总督车队停在了三叉路口,戈辉在思考,是回朝阳,还是去官营农场。

“去官营农场吧!”戈辉最后决定,既然来这里了,没有不去看看的道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十几分钟后,总督车队来到官营农场门口。警卫看到总督车队的车牌,立即放行。

隔着车窗,戈辉看到官营农场里,很多民兵在训练,秋收结束,训练的时间更多了。不仅是这里,在七老图山脚下的官营农场里,也有民兵在训练,考核优秀的将不断的补充到禁卫军中。

戈辉感叹:“秋高气爽,训练正当时。”

总督车队又开到了农场兵工厂(farm Arsenal)的厂区门口,同样直接放行,最后停在办公楼前。上次来这里时,还是毛坯房。

此时,办公楼五层的大会议室里,成雨和几个项目的工程师们,正在讨论“中口径通用机枪”的设计概念。会议已经进行了一个多小时了,每个项目组都有自己的方案,几个项目组争执不下。大家的声音都很大,仿佛声音大就能确定自己的技术方案一样。这里空间大,喊声大一点,不会影响到别人,这也是为什么选择在大会议室的原因。

东北直接问楼里的员工,成雨的办公室在哪里。楼里的员工告诉东北,成经理在五楼开会,办公室没人。

戈辉和东北只好去五楼大会议室,刚到门口,就听到成雨像是在喊:“……大家有点跑题了,我们今天探讨的不是气动原理的优劣。我再次重申一下,我们是在讨论选择哪个技术方案……”因为戈辉的推门而入,成雨的话戛然而止。

大家也回头看向门口,不约而同的站了起来。三百多人,几乎占据了大会议室的四分之一。不论是清国人,还是欧美人,他们都带着崇敬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年轻的总督大人。

“坐坐坐”戈辉伸出双手,示意大家坐下:“你们讨论你们的,我坐这里听听就成,不用在意我,你们是专家,我是外行,在你们面前,我应该做学生。”说完,戈辉和东北就坐在了后面的椅子上,真的就什么也不说,准备听下文。

成雨还是简单解释了一下:“我把今天开会的原因,给你介绍一下。”

戈辉点头,并未说话,洗耳恭听。

“通过两次大凌河战役,台安防线反击战,盘锦防线反击战,大家对0.2寸口径的fA-26式轻机枪和0.3寸(9毫米)口径的fA-42式重机枪,都不满意。特别是死神特种部队的顾易上尉,把fA-26轻机枪贬斥得一文不值,踩上一脚不算,还要再吐上一口痰。”成雨直接下结论:“我很想说,他们是被惯坏了,真应该去北洋常备军体验一下生活。”

包括戈辉在内,在座的所有人都笑了,成雨说的没错,禁卫军对轻武器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了,的确是被惯坏了。

成雨继续介绍:“他们认为,0.2寸口径的fA-26式轻机枪,射程不够远,无法压制敌人的m1897哈奇开斯重机枪,也无法射穿有效射程边缘的遮蔽物,这个要求很过分,有些不讲道理了,但我明白,他们就是觉得0.2寸口径的轻机枪威力不够。”

“再说,0.3寸(9毫米)口径的fA-42式重机枪。”成雨接着介绍:“无法伴随步兵冲锋,这又是什么道理,简直是无理取闹。重机枪,本身就不是给轻步兵准备的,是为重机枪射击小组准备的。”

“他们想要一个口径大于0.2寸,小于0.3寸,射程大于0.2寸口径的fA-26,威力无限接近0.3寸口径的fA-42,又不会像fA-42那么重,单人就能扛着就跑,还能携带原来数量的子弹,这个要求好过分啊!” 成雨最后下结论:“所以,我们提出了0.25寸(8毫米)‘中口径通用机枪’的设计概念。”

“这个‘中口径通用机枪’的概念非常好。”戈辉忍不住插言褒奖:“而0.25寸,在国际上也并不特立独行,法国的m1886式勒贝尔步枪就是0.25寸口径(8毫米)。”

“没错,所以我们几个项目组各出了一个方案。”成雨说道。

戈辉没再说话,等着成雨的下文。

成雨直接说出了几个方案:

1、将fA-26式轻机枪口径放大到0.25寸。

2、将mr02式麦德森机步枪的口径放大到0.25寸。

3、将fA-42式重机枪的口径缩小到0.25寸。

4、还有就是蔡海军所在的项目组提出的全新设计方案。

成雨最后解释:“刚才争论的也是蔡海军这个设计方案,讨论这个气动结构的优劣,因为还没有制造出样枪,所以只能基于设计图纸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