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190)
世界那么大
一、最后的一课
四月的阳光透过教室的玻璃窗洒进来,在华小诗的发梢上跳跃。她站在讲台前,看着初一三班的孩子们埋着头,认真地给两年后的自己写信。
"记住,这不是作业,是你们与未来的自己对话的机会。"华小诗轻声说,声音像春风拂过教室,"两年后你们会升入初三,那时候再打开这封信,看看自己有没有变成想要的样子。"
教室里安静得能听见笔尖摩擦纸面的沙沙声。华小诗走回讲台坐下,目光扫过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十一年了,她在这个学校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而自己却像被钉在了时间的某个节点上,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似的工作。
她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二十年后,自己会在哪里?在做什么?
五十五岁,退休年龄。华小诗在心里计算着。那时候的她,大概已经评上了高级教师,或许还当上了心理教研组组长。每天依然是这样,备课、上课、处理学生心理问题、参加各种会议和培训。然后退休,拿着稳定的退休金,帮女儿带孩子——如果她有孩子的话。
一股莫名的恐慌突然攫住了她的心脏。这就是她的一生吗?从二十二岁大学毕业进入这所学校,到五十五岁退休,三十三年的光阴就这样被框定在一个小小的校园里?
"老师,我写完了。"一个扎马尾辫的女孩举起手,打断了她的思绪。
华小诗看了看手表,距离下课还有二十分钟。她站起身,走到窗边。窗外是校园里那棵古老的银杏树,新绿的叶子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更远处,是城市的轮廓线,再远处呢?她突然很想知道。
"同学们,"她转过身,声音比平时高了几分,"除了写给自己的信,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世界有多大?"
教室里安静了一瞬,然后爆发出叽叽喳喳的讨论声。
"很大很大!"一个男生喊道,"我爸爸说坐飞机要十多个小时才能到美国。"
"地理书上说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另一个戴眼镜的女生推了推眼镜。
华小诗笑了:"那你们想过去看看这个世界吗?"
"想!"几乎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
"老师,你去过哪些地方?"坐在第一排的小胖子好奇地问。
华小诗愣住了。她去过哪里?大学时的毕业旅行去了云南,工作后每年寒暑假会去附近省市转转,最远的一次是跟团去了泰国。除此之外,她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座城市、这所学校里度过。
"我去过的地方不多。"她诚实地说,"但我也很想看看这个世界。"
下课铃响了,学生们交上信件,三三两两地离开教室。华小诗收拾好教案,却没有像往常一样回办公室。她走到那棵银杏树下,四月的风带着花香拂过她的脸颊。
她突然做了一个决定。
二、十字路口
三天后,华小诗站在校长办公室门口,手里捏着一张薄薄的A4纸。她的心跳得厉害,手心沁出了汗,但眼神却异常坚定。
"请进。"里面传来校长的声音。
华小诗深吸一口气,推门而入。校长抬起头,看见是她,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小华啊,有什么事吗?"
"校长,这是我的辞职信。"华小诗将那张纸放在办公桌上。
校长愣了一下,拿起纸看了一眼,眉头立刻皱了起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是什么意思?"
"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校长。"华小诗的声音很轻,却很清晰,"我想辞职,去看看这个世界。"
"胡闹!"校长把纸拍在桌上,"你知道现在找个带编制的教师岗位有多难吗?你都三十多岁了,辞职以后干什么?靠什么生活?"
华小诗平静地看着校长:"我知道很难,但我已经想好了。"
"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了?我可以给你调整一下课程安排。"校长的语气缓和下来,"或者你想进修?学校可以支持你读在职研究生。"
"不是的,校长。"华小诗摇摇头,"我很喜欢教书,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但我不想过这种...一眼就能看到头的生活。"
校长盯着她看了很久,最后叹了口气:"你父母知道吗?"
"知道。我妈只问我想好去哪儿了没有。"
"唉,你们这些年轻人啊..."校长摘下眼镜擦了擦,"好吧,按程序你要提前一个月提交申请,但我看你是铁了心了。这样吧,我给你特批,下周就可以办离职手续。"
"谢谢校长。"华小诗鞠了一躬,转身离开时,感觉有什么东西从肩上卸了下来,整个人轻得几乎要飘起来。
走出行政楼,阳光正好。华小诗站在银杏树下,看着校园里来来往往的学生和老师,突然意识到,这是她最后一次以教师的身份站在这里了。十一年前,她第一次踏入这所学校时,也是站在同一棵树下,紧张地整理着新买的职业装。
手机震动起来,是闺蜜林妍发来的消息:"听说你辞职了???真的假的???"
华小诗笑了笑,回复:"真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你疯了吧!"林妍直接打了电话过来,"铁饭碗不要了?你知不知道现在找工作多难?"
"我知道。"华小诗仰头看着银杏树叶间漏下的阳光,"但我不想等到老了才后悔没尝试过。"
"那你打算去哪?钱从哪来?住哪?"
"先在国内转转吧,我有一些积蓄。"华小诗说,"具体去哪还没想好,走一步看一步。"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你真是我认识的最勇敢的人。"
挂断电话,华小诗把辞职信拍照发在了朋友圈,配文:"新生活,启程。"然后关掉了手机。她不需要别人的评价或建议,这个决定已经在她心里酝酿了太久。
她没想到的是,这封只有十个字的辞职信,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掀起怎样的风暴。
三、风暴中心
华小诗被手机铃声吵醒时,天还没亮。她迷迷糊糊地接起来,是一个陌生男人的声音。
"您好,是华小诗女士吗?我是xx日报的记者,想采访您关于那封辞职信的事..."
"什么?"华小诗完全没反应过来,"现在几点?"
"凌晨四点二十,抱歉打扰您休息,但这是个热点新闻,我们想第一时间..."
华小诗挂断了电话。紧接着,手机又响了起来,又是一个陌生号码。她干脆关了机,躺回床上,却再也睡不着了。
天亮后,她打开手机,被吓了一大跳——99+未接来电,微信消息爆满,微博提示数显示"..."。她点开朋友圈,发现自己的那条动态已经被转发了几万次,评论区挤满了各种留言。
"最具情怀的辞职信!"
"多少人想而不敢做的事!"
"炒作吧?现在的人为了红什么都干得出来。"
华小诗的手微微发抖。她只是想安静地告别过去的生活,怎么突然就成了全网关注的焦点?
门铃响了。透过猫眼,她看到两个拿着话筒和摄像机的人站在门外。华小诗屏住呼吸,轻手轻脚地退回卧室。
手机又响了,这次是妈妈。
"小诗,你还好吗?"妈妈的声音里透着担忧,"我刚接到好几个记者电话。"
"妈,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华小诗的声音有些哽咽,"我就是发了条朋友圈..."
"别怕,"妈妈平静地说,"你想好去哪儿了吗?"
华小诗愣了一下,然后笑了:"还没想好,可能先去成都吧,听说那里生活节奏慢。"
"好,去吧。记住,无论发生什么,家里都支持你。"
挂断电话,华小诗迅速收拾了几件必需品,装进背包。她从后门溜出去,打了辆车直奔火车站。
在火车上,她关掉了所有社交软件,只留下地图和音乐。窗外的风景飞速后退,熟悉的城市渐渐远去。华小诗靠在窗边,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
四、在路上
成都的街头飘着火锅的香味。华小诗背着包,漫无目的地走在宽窄巷子里。这里没有人认识她,没有人追着她问为什么辞职。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游客,可以尽情享受慢下来的时光。
她在青旅认识了几个同样独自旅行的女孩。晚上,她们坐在天台上分享各自的故事。一个刚毕业的女生说想趁工作前看看世界;一个辞职的白领说受不了办公室政治;还有一个是自由撰稿人,走到哪写到哪。
"你呢?为什么一个人出来旅行?"她们问华小诗。
华小诗犹豫了一下,还是说出了实情。没想到其中一个女孩惊呼起来:"天啊!你就是那个'世界那么大'的老师!我在微博上看到过你的新闻!"
一瞬间,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她身上。华小诗感到一阵不适,但很快释然了。她点点头:"是我。但我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的旅行者,和大家一样。"
那晚之后,她决定离开成都,去更安静的地方。她坐上了去往街子古镇的大巴。
街子古镇藏在青城山脚下,没有过度商业化,还保留着原始的生活气息。清晨,老人们提着菜篮去早市;午后,茶馆里坐满了下棋聊天的人;傍晚,炊烟从青瓦屋顶袅袅升起。
华小诗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里。她在古镇边上租了一间小屋子,月租只要800元。每天早晨,她背着竹筐去早市买菜,跟卖豆腐的大婶学做四川泡菜;下午,她坐在河边写日记,看鸭子游过;晚上,她去镇上的小酒馆听当地人唱山歌。
一周后,她决定在这里多住一段时间。她在网上找了一家正在转让的客栈,约了老板面谈。
客栈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儿女都在城里工作,想搬去和孙子一起住。客栈不大,只有八间房,但有个漂亮的小院子,种着桂花和竹子。
"姑娘,你真想接手?"老人狐疑地看着她,"这活儿可不轻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华小诗点点头:"我想试试。"
就在她准备签合同的那天,手机响了。是一个自称某网游公司市场总监的人,出价一百万请她代言一款游戏。
"一百万?"华小诗以为自己听错了。
"是的,只需要拍几个广告,说'世界那么大,不如来玩游戏'之类的台词。"
华小诗沉默了一会:"抱歉,我不能接受。"
"为什么?价格可以再谈!"
"不是因为钱。"华小诗说,"我不玩游戏,也不希望孩子们因为沉迷游戏而看不到真实的世界。"
挂断电话,她毫不犹豫地签下了客栈转让合同。从今天起,她就是"远行客栈"的新主人了。
五、遇见
接手客栈的第一个月,华小诗忙得脚不沾地。刷马桶、换床单、修理漏水的水管...这些她从未做过的事情现在成了日常。但她并不觉得辛苦,反而有种实实在在活着的充实感。
一天傍晚,一个背着吉他的男人走进客栈。他穿着简单的白t恤和牛仔裤,头发微卷,眼睛很亮。
"还有房间吗?"他问。
华小诗从登记簿上抬起头:"有的,要住多久?"
"先定一周吧。"男人放下吉他,"听说这里安静,适合创作。"
登记时,华小诗知道了他的名字——于夫,三十四岁,职业是音乐人,之前在昆明开了家小咖啡馆。
"为什么关掉咖啡馆?"华小诗随口问道。
于夫笑了笑:"世界那么大,想出来看看。"
华小诗愣住了,随即两人都笑了起来。
于夫确实是个安静的人。他每天早出晚归,带着笔记本和录音设备在古镇各处采风。晚上回来,有时会在院子里弹吉他唱歌。他的声音低沉温柔,唱的都是一些自己创作的民谣。
一周后,于夫没有退房,而是续住了一个月。他开始帮华小诗修理客栈里各种小毛病——漏水的龙头、吱呀作响的门、接触不良的插座。作为回报,华小诗让他免费用厨房。
"你做饭很好吃。"一天晚饭后,于夫突然说。
华小诗正在洗碗,头也不回地说:"谢谢,我妈教的。"
"为什么选择留在这里?"于夫问,"你不是要去看世界吗?"
华小诗关上水龙头,擦干手转过身来:"我发现看世界不一定要不停地走。在这里,我每天都能遇见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听他们的故事。而且..."她望向窗外的夜色,"我喜欢这种生活节奏,简单但充实。"
于夫点点头:"我明白。有时候停下来,才能真的看见。"
一个月后,于夫告诉华小诗,他要在古镇开一家小咖啡馆。"就叫'看看咖啡馆',怎么样?"
华小诗笑了:"很好的名字。"
咖啡馆开业那天,于夫在台上唱了一首新歌,叫《十一个字》。歌词讲的是一个女孩用十一个字改变人生的故事。唱完后,他看向站在角落的华小诗,举起咖啡杯致意。
那天晚上,于夫送华小诗回客栈。月光下,他突然说:"其实我认识你。在你发辞职信那天,我就看到了那条朋友圈。"
华小诗惊讶地看着他。
"我当时在昆明的一家咖啡馆弹琴,看到你的信后,突然觉得自己的生活也缺了点什么。"于夫轻声说,"两个月后,我关掉了咖啡馆,开始旅行。没想到会在这里遇见你。"
华小诗不知该说什么,只觉得心跳加速。
"我想,这大概就是缘分吧。"于夫看着她,眼睛在月光下闪闪发亮,"世界那么大,我们却在这里相遇。"
六、生根
一年后,"远行客栈"和"看看咖啡馆"成了街子古镇小有名气的去处。华小诗和于夫结婚了,婚礼很简单,就在客栈的院子里,请了镇上的邻居和常住的旅客。
婚后,他们把客栈和咖啡馆中间的墙打通,做成一个带庭院的复合空间。旅客可以住在客栈,在咖啡馆听歌聊天;游客可以来喝咖啡,顺便看看客栈有没有空房。
华小诗依然每天早起去早市买菜,于夫则负责烘焙咖啡豆和准备甜点。下午不忙的时候,华小诗会坐在院子里练字,于夫则写新歌。晚上,他们一起盘点当天的收入,计划明天的菜单。
这种生活简单却充满乐趣。华小诗发现,看世界不一定要走遍每一个角落,有时候,在一个地方深深扎根,也能看见世界的万千模样——通过来来往往的旅客,通过四季变换的风景,通过平凡日子里的点点滴滴。
又过了一年,他们的女儿小鱼出生了。小家伙有着妈妈的眼睛和爸爸的音乐天赋,刚会走路就喜欢跟着爸爸的吉他声跳舞。
华小诗常常抱着小鱼坐在院子里,看着远山和天空,想起那封改变她一生的辞职信。十年过去了,她依然不后悔当初的决定。因为她知道,真正的世界不在远方,而在心中;真正的自由不是无拘无束,而是有能力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十一个字,她用了十年的时间去理解和实践。而现在,她终于明白——看世界的方式有千万种,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