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万更求订阅)
上午。搜索本文首发: 今晚吃鸡 jinwanchiji.com
紫宸殿。
李世民正在阅览奏章,徐惠陪侍在他的身边。
李世民拿起一份奏章,仔细地观看,脸色越来越难看,然后,只听“啪”的一声响,他把那封奏章摔在了文案之上。
徐惠很少看到李世民发这么大的火,也是吓了一跳。
她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你这是怎么了?为何如此震怒?”
李世民站起身来,倒背着双手,在厅堂里来回直溜,口中骂道:“青雀那个逆子太让朕失望了!
朕屡次给他机会,他没有一次能够把握好的。
本来,此次出征,朕就是不同意的。
他再三请求率兵出征,朕若不准,又怕委屈了他的材料。
于是,朕好不容易凑了三万精锐骑兵给他,而且,每名军士配备了两匹战马给他。
这么优厚的待遇,他居然又中了人家的圈套!
人们常说,吃一堑,长一智,可是,他为什么如此不长心,一次又一次地让朕失望呢,这不,他和他的军队又被人家围困了起来,又派人前来求援了。
正派李靖到周边去征调军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消息。
眼看粮草就要断绝,军心不稳。
你说让朕怎么办?
徐惠一听明白了,劝慰道:“陛下,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屯,你就是急坏了身体也没用啊。”
“这已经火烧眉毛了,怎能让朕不着急?”李世民是越说越气。
“陛下,不必着急上火。
臣妾听说,陛下当初起兵之时千难万难,比起现在更是艰苦十倍也不止。
陛下每每都能在极端困难,缺兵少粮的情况下,战胜敌人。
如今,我们大唐四海一统,兵强马壮,就算越王在前方受了点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
有那么一句话,叫做话是开心锁,你还别说,经过徐惠这么一宽慰,李世民的心里亮堂多了。
他点了点头道:“是啊,当初确实比现在还要艰难很多!”
“臣妾有两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有什么话,你就直说吧。”
徐惠的一双美眸看向李世民,眼里尽是柔情:“臣妾没有来到宫中之前,就已经听说了,太子李承贤十分贤明,英明神武,而且,率兵征讨了吐谷浑,对西域那边的情况非常熟悉,陛下为何不派他前去呢?”
“这——,”其实李世民和汉武帝也有相似之处,他也不是不允许女人染指军国大事的,若换做是别的妃嫔说这样的话,他肯定会呵斥于她,甚至直接把她打入冷宫。
但是,徐惠和别的妃嫔不一样,在李世民的心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李世民沉吟了片刻,道:“当时,魏征也是这么说的,他也建议让李承乾做平西大都督,统兵前往征讨焉耆。
但是,泰儿坚决要求前去,他再三保证,说这次有信心打败焉耆。
同样,都是朕的儿子,此前,李承乾已经征服了吐谷浑,所以,朕也想给李泰一个立功的机会。
但是,朕万万没有想到,他还是这样不小心!”
徐惠的双手放于腹前,徐徐说道:“陛下,臣妾对此有不同观点。”
“哦,你有什么看法?尽管说来。”
“如果说上一次,越王不小心中了吐谷浑人的圈套,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越王也很聪明,他定然会吸取教训的。
那么,这次他又中了人家的埋伏,臣妾认为肯定不完全是越王的过错了。”
李世民觉得徐惠的见解有点独特,便问道:“那么,你认为是怎么回事呢?”
“记得当年汉高祖夺了天下之后,因为韩信的功劳太大,功高震主,刘邦对他十分忌惮。
于是,刘邦先是把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又从楚王降为淮阴侯,一步一步地削夺了韩信手中的权力,逐步降低了韩信的地位。
韩信自认为自己没有什么过错,却受到如此冷遇,因而心中不满。
于是,他便暗中和陈豨联合起来,打算夹击刘邦。
后来,由于事情不密,这件事被吕后得知了,吕后设了一个局,派萧何把韩信给拽到了未央宫,斩杀了韩信。
这件事呢,从表面上看,只是杀了韩信一个人的个案,其实,并非那么简单。
因为韩信是七个异姓诸侯王之一,这么一来,彭越、黥布和卢绾等心里都惶恐不安。
再后来,他们基本上都反了。
刘邦又率兵一一进行镇压,最终,刘邦在征讨黥布的战斗中被流矢射中,不久刘邦便驾崩了。
如今的形势是,去年李靖率兵征讨了东突厥,今年又消灭了吐谷浑,你想一想,西域诸国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他们必定会认为陛下只是在寻找理由和借口将他们逐个消灭。
因此,这样就迫使他们不自觉地联合起来对抗咱们大唐。
西域有那么多的国家,包括焉耆、西突厥、
高昌、龟兹、回纥、薛延陀和吐蕃等。
你说,越王的三万骑兵再厉害,能斗得过那么多的国家吗?
所以,越王战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李世民听了徐惠的一番话之后,点了点头,道:“没想到你小小年纪,竟然懂得这么多!
照你这么一说,此次兵败不完全是泰儿的过错了。”
徐惠抿嘴一笑,道:“陛下,臣妾说一句不该说的话,此次兵败主要的责任不在于李泰,而在于陛下呀?
对于此次出兵,陛下并没有经过慎重的考虑,而把这件事想得太简单了。
在历史上,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取得了胜利,坑杀了赵国四十五万人马,若按照白起的意思,便打算一鼓作气拿下邯郸。
但是,范雎怕白起的功劳太大,将来地位将凌驾于自己之上,于是,范雎便以将士们已经太过疲惫为由,劝说秦昭襄王把白起调了回来,从而使秦军错过一次消灭赵国的绝好机会。
后来,秦军再次围困了邯郸。
在这种情况下,赵国派平原君赵胜带着毛遂等二十名随从出使楚国。
他们拜访了春申君黄歇,最后,楚考烈王撕毁了与秦国之间的盟约,派兵支援赵国,与此同时,赵国又联合了魏国。
魏王派晋鄙率领十万大军准备支援赵国,可是,秦昭襄王给魏王写了一封恐吓信,说谁敢支援赵国,等秦国收拾完赵国之后,就去收拾他!
于是,魏王下令让晋鄙驻扎在半道上,原地不动,观望时局。
信陵君托如姬从魏王那里窃得兵符。
信陵君带着兵符,和大力士朱亥一起到达了晋鄙的军中,击杀了晋鄙,掌握了兵权。
信陵君把十万人马进行筛选,还剩下八万精锐。
他率领这八万人马前去支援赵国,共同抵抗秦国。
最终,秦国在魏、赵、楚三国联军的围攻下,迫不得已退兵了。
此次,越王率兵出征,和那一次秦国征讨赵国的邯郸不是有共同之处吗?
只不过六国在秦国的东边,西域诸国在咱们大唐的西边。
那时六国是齐,楚,燕赵,韩,魏,而如今的西域诸国是高昌、吐蕃、西突厥、回纥、薛延陀和龟兹等,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并非完全孤立的,而是错综复杂有的。
他们相互之间有矛盾,也有合作。
有的已经联了姻,他们通过这种手段勾结在一起,共同夹击越王,越王怎么能是他的对手呢?”
李世民看着徐惠说:“你分析得不错呀,没想到你除了会写诗之外,还懂得这么许多。”
这时,李世民拿出一张地图铺在了文案上。
他眼里盯着地图上的焉耆,用手在地图上比画着对徐惠说:“你看,这里是长安,一直往西,这里是焉耆。
我们两国相距万里,我们唐军要想去攻打焉耆,必须要穿过高昌、吐蕃和西突厥的防区啊,
所以,这本身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儿。”
徐慧低头看了看那文案上的地图点头道:“陛下所言极是啊!
西突厥和焉耆之间是联了姻的,两国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因此,如果想取得此次征讨焉耆的胜利,必须要分化瓦解焉耆和西突厥之间的关系。
否则,咱们唐军只要一打焉耆,西突厥的援军便赶了过来,这是很麻烦的一件事儿。”
李世民长出了一口气:“你说得对!
可是,要想离间西突厥和焉耆之间的关系又谈何容易?”
徐惠听到这里,沉思了片刻,皱起了双眉:“陛下,离间计在历史上不是有很多经典案例吗?
比如说,赵国名将李牧是一个善守大将,人家打仗就没败过。
他曾经多次打败过匈奴,也曾迫使秦军退回函谷,无法向东前进一步。
到最后,秦军只要一遇上了李牧,脑袋都疼!
后来,秦王想出了一个办法,派出使者,携带重金去贿赂赵国的丞相郭开。
郭开唯利是图,不管是谁,只要和他过不去,他便会在赵王的面前使绊子。
老将廉颇不就是被他挤兑走的吗?
郭开收了秦国使者的钱,答应办这件事。
于是,他便在赵王的面前说李牧的坏话,说李牧之所以不进攻秦国,是在养寇自重,说李牧已经与秦国相互勾结,准备谋取赵国。
赵王也是个没有主见的人。
最终,他半信半疑派人替换了李牧,把李牧下到狱中,最终,李牧惨死在狱中。
再说,刘邦不也用过此计吗?
刘邦打不过项羽,经常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他急得头疼。
后来,他找陈平商量对策。
陈平说这件事就交给我吧,不用你管了。
首先要离间的对象就是范增,因为范增是项羽手下的头号谋士,为项羽集团的发展壮大,出了不少好计策。
陈平花重金收买了项羽手下不少高官。
他们在背后议论说,范增就要投靠刘邦了,不久这些话很快就传到
了项羽的耳朵里,项羽是半信半疑。
有一天,项羽派使者到刘邦那里去。
陈平先是故意让人摆了一桌上好的酒席,非常热情,后来,听说那名使者是项羽派来的,
负责接待的人说,‘哦,我原以为是亚父派来的使者呢,原来不是。’
负责接待的人把那些美味佳肴撤了下去,又重新换了一桌不像样的饭菜,招待项羽的使者。
那名使者当然生气了,他回去之后,便把这件事向项羽做了汇报。
项羽便怀疑范增和刘邦之间有勾结,于是,对范增便起了疑心。
范增心想,我都一大把年纪了,既然你不相信我,那我在这里待着还有什么意思?
于是,范增就说自己年龄大了,体弱多病,要回老家安享晚年,没想到项羽竟然同意了,没有挽留范增。
范增赌气离开了项羽的军营,在回老家的路上越想越气,后来背上的毒疮犯了,范增便死了。
再说曹操,曹操当年和马超、韩遂的联军交战。
西凉军甚是骁勇,双方交战了多次,曹操也讨不到便宜。
后来,曹操便给韩遂写了一封信。
他故意在信上做了涂改,而那一封类似于草稿的信送到了韩遂的手上之后,韩遂把那封信打开之后一看,韩遂见信上有涂改的痕迹,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马超便问韩遂:‘曹操给你写了什么信?
拿来我看!’
于是,韩遂便把曹操写的那封涂改得不成样子的信递给了马超。
马超一看,心想莫不是韩遂有意把关键的信息给抹去了吧?
那说明他心里有鬼。
马超心想韩遂和曹操之间肯定有勾结。
从那以后,马超并对韩遂起了疑心,不久,双方发生了内斗。
马超拔剑砍去了韩遂一条臂膀,双方火拼。
最后,韩遂降了曹操,曹操打败马超,大获全胜。”
听了徐惠的这番话,李世民脸色稍缓,笑道:“你以后可以做朕的军师了。”
徐惠抿着嘴一笑:“陛下,你可真会开玩笑,我这不过是在班门弄斧,我哪里能做得了你的军师?你真以为我是徐懋公啊。”
就在这时,李承乾从殿门外走了进来,跪伏在地上,口称:“父皇!”
李世民转过身来,低着头看了看他:“起来吧!”
李世民发现李承乾又长高了,身体比以前也结实了许多,倒有几分大唐君主的气象了。
李承乾站起身来之后,又向徐惠施了礼。
徐惠也以礼相待。
然后,问道:“父皇,你找我?”
李世民点了点头,然后,从文案上把李泰派人送来的奏章递给了他。
李承乾接过一看,皱起了眉头,问道:“父皇,你打算怎么办?”
“朕把你叫过来,就是和你商量这件事儿。
朕想听听你有什么主意?”
“儿臣以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一味地硬拼,恐怕不是办法。
我们当从政治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比如采用离间的办法,分化瓦解焉耆和西突厥以及其他西域诸国之间的联盟,把焉耆给孤立起来,然后,就好对付了。
而如今的形势是,如果我们攻打焉耆的话,其他西域诸国便会来帮助他们,
也就等于同时和西域诸国作战,那难度将要大得多!”
闻言,李世民和徐惠对看了一眼。
李世民也没想到,李承乾的想法和徐惠的想法有异曲同工之处,不谋而合。
李世民有意问道:“哦,离间计?”
“是的,如今的焉耆最重要的盟国是西突厥,他们双方已经联了姻,关系十分牢固。
记得,我们在征讨吐谷浑的时候,开始的时候,西突厥曾经出兵支援过吐谷浑,后来,西突厥因为畏惧我们唐军的强大,开始采用观望的态度。
那是因为:
其一,西突厥和吐谷浑之间并没有联姻;
其二,吐谷浑的地理位置和焉耆不一样,焉耆距离西突厥较近,吐谷浑距离西突厥比较远。
其三,焉耆的葡萄酒非常有名,西突厥很多人都爱喝葡萄酒,
同时,葡萄酒也给西突厥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所以,焉耆一旦被我们大唐打败的话,也就等于说,西突厥断了一条财路。”李承乾分析说。
李世民听了之后,笑了笑,心想承乾果然大有进步啊,这行了惯例就成了大人了,和以前不一样了,分析问题头头是道。
李世民就说:“焉耆和西突厥之间的关系的确非常紧密。
焉耆位于长安的西边,西突厥在长安的西北方向,他们两国之间有所交集。
那么,你打算如何离间焉耆和西突厥之间的关系呢?”
李承乾再次施礼道:“父皇,具体怎么样离间,儿臣现在也没有想好,只能说,到时候见机行事,见景生情吧。”
“今天,朕把你找过来,还有一件事要和你商量。”
“请父皇示下。”
“朕打算派你到焉耆去把青雀替换回来,你可愿意?”
李承乾一听,心想果然不出所料,父皇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李世民接着说:“当初,朕也是打算让你去的,可是青雀苦苦地哀求,非要统兵前去,你说,你们两个都是朕的儿子,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
朕很为难啊,朕也想给他一个锻炼的机会,没想到他还是毛嫩,可能还是太年轻了吧,又吃了败仗。
你对西域那边的情形还算是比较熟悉的,所以,朕打算把你派过去。”
“父皇,你为何不让李靖前去统兵讨伐焉耆呢?
李靖打仗从来没败过,是个常胜将军呀。”
李世民倒背着双手,在厅堂里缓缓地踱着步子,道:“你现在还没有坐到朕的这个位置上,所以,你考虑的问题角度还是有所不同的。
不错,李靖带兵打仗是没的说,朕也很放心,所以,朕才多次让他独当一面。
不过,诚如红拂女所说,李靖去年征讨东突厥回来之后,大病了一场,他已经是六十岁的人了,身体大不如以前了。
其一,他身体不太好,需要休息,
那天晚上,红拂女也表态了,你也在场,你也听到了,虽然李靖不在现场,但是,红拂女的意思就可以代表李靖的意思,李靖身为大将,身体欠佳,上了年纪,不愿意出战,朕怎么能勉强他呢?
其二,再说了,李靖是朕的一张王牌,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朕不能轻易把这张王牌给打出去。
你读过史书也应该知道,长平之战前期,白起并没有上战场,到后来,秦昭襄王偷偷地把白起替换了上去,并且封锁了消息,如果有人敢泄露白起到了前线的,立斩不赦。
那么,秦昭襄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他为什么一开始不把白起派上去呢?
这就是秦昭襄王的杀手锏!
目前,朕认为还没到那一步。”
“父皇说得有理。”
“回头,朕再问问李靖,他要推荐谁做你的副手,毕竟你也太年轻了,让你一个人前去,朕如何能放心得下?”
李承乾一看,父皇,已经做出了决定,此时再要推辞的话,就显得有点不太适宜了。
“父皇,儿臣领旨,不过,儿臣有一个请求,或者说是条件!”
李世民看了李承乾一眼,皱了皱眉头:“你可真会找机会伸手,说吧,什么事儿?”
徐惠在旁边看了,心里也是一阵暗笑,心想李承乾可真够聪明的,适时地提出要求,这个时候,正是提要求的最佳时机。
李承乾施礼道:“上一次,儿臣率兵去讨伐吐谷浑,由于当时军情紧急,所以,儿臣征调了蜀王李恪的军队。
后来,朝中有大臣在父皇的面前弹劾儿臣,说儿臣私自调用地方的军队,不合朝廷的规矩。
其实,儿臣也不想这么做,只是因为前方军情瞬息万变,儿臣也无法预料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所以,有时急需要调动人马,如果儿臣从前线派人回来请旨,再由朝廷下旨调动地方军队的话,来回耽搁时间太久,那么,战机稍纵即逝。
为了能够更有效率地调动地方上的军队,所以,儿臣请求父皇允许儿臣可以调动各路兵马。
李世民一听,心想应该说李承乾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
“这——。”李世民犹豫了一下,并没有立即给予答复。
李承乾接着说:“三国时期,司马懿和司马昭父子曾经驻守在雍州、凉州,但是,那里原有的兵马很少。
恰巧诸葛亮率兵来犯,司马懿手下众将认为诸葛亮不会来攻打雍凉,
司马懿却认为诸葛亮非来攻打雍凉不可,必须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所以,司马懿决定就地募兵。
募兵一事,在当时来说,必须要经过朝廷同意才行。
但是,要是那样的话,司马懿得派人返回洛阳请旨,洛阳那边商量也要耽误时间,然后,再派人回来颁布诏令。
这样一来,时间就耽搁了,所以,司马懿就决定先斩后奏,当即募了很多兵!
不久,蜀军真的来了,因为司马懿事先有了防范,所以,蜀军才没有占到便宜!
如果司马懿按部就班的话,那岂不是丢失了雍凉?”
李世民听李承乾提到了司马懿,心里“咯噔”了一下。
因为谁都知道司马懿和司马昭父子最终背叛了大魏,他们父子二人成了西晋的实际奠基者。
难道说李承乾将来也会背叛大唐吗?
李世民的脸色不由得变得阴沉了起来。
徐惠在旁边听了,赶紧以目示意,让李承乾不要再说了。
李承乾并没有想那么多!
他只是觉得调集军队也好,募兵也好,来回请旨,耽误时间。
李世民在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是问李承乾:“那个称心离开长安了吗?”
李承乾也真是想不明白,为什么父皇对称心如此在意。
他如实地回答道:“回父皇的话,称心当天晚上就已离开了长安!
李世民点了点头,道:“你以后得和他保持距离。
他一乐童和你的身份差距太大,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和他在一起久了,你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到他的影响。
你要经常和那些德才兼备的人在一起才好,比如说,孔颖达、陆德明、魏征等。”
虽然李承乾听了,心里有点儿不太痛快,但是,他也不好当面顶撞他的父皇。
于是说道:“儿臣记下了。”
“还有你淮南挖煤一事怎么处理了?”
“儿臣打算让杜正伦和苏瑰去负责此事,让他们俩带着一些工匠去找皇叔李元礼,和他们一起开挖淮南煤矿。”
李世民微微颔首:“那也行吧,这件事就按你说的去做。
关于调集地方上的军队一事,朕许可了,但是,朕也有两个附加条件:
其一,必须经过你的副将同意才行!
其二,你征调军队的范围是长安以西。”
李世民在地图上比画着,道:“这一块的军队,你随便调用,长安以东的军队,你一兵一卒也不可调用。
因为长安以东,距离焉耆太远了,征调起来也需要很长时间,就没那个必要了。”
这样就等于大大地削弱了李承乾的权力。
在这里,李世民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呢?
其实,他心里也有一点儿不托底,因为他明白军权一旦赋予他人,再想收回来是很难的。
即使是父子,也不行。
当初,杨广讨伐南陈时,领着五十二万大军前去,杨广为行军总管。
隋文帝杨坚不放心,派高颎和他一起前往,高颎为实际上的掌权者。
杨坚都不敢把军权交给杨广。
在秦朝时,大将王翦率兵出征有个习惯,他要求兵员的数量越多越好。
当初,秦始皇让他率领二十万的军队去讨伐楚国,他拒绝了。
然后,秦始皇改派李信去征讨楚国,结果,大败而归。
秦始皇没办法,又亲自到王翦的家中去请王翦。
王翦提出要求说,要我出征可以,但是,你得给我六十万的军队。
要知道六十万人马对于秦国来说,几乎是全部的军队了。
如果王翦有异心的话,那么,秦始皇就完了。
虽然说王翦忠心耿耿,但是,秦始皇也很不放心,不过,王翦很聪明,他经常派人回来催问秦始皇,有没有把他的田宅安排好。
这样一来,秦始皇放心多了,因为他明白一个贪图钱财的人是不会有什么野心的。
此时,李承乾突然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李世民若不答应的话,从李承乾的角度来说,很担心会像上次一样。
房玄龄不就是参了他一本吗?
李承乾被罚到人头山上去面壁。
可是,一旦答应了李承乾的要求,他就可以想怎么干都行了。
万一,他和自己对着干又怎么办呢?
当然,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很小。
即使如此,李世民也有点担心啊。
这又让李世民想起当初汉武帝和太子刘据之间发生火拼的事情。
刘据是皇长子,也是太子,但是,因为他们父子政见不合,汉武帝越来越觉得刘据不像自己,并逐渐冷落了他。
到了汉武帝晚年,父子俩很难见上一面。
江充和刘据有隙。
江充担心刘据将来做了皇帝之后,要收拾他。
于是,暗中陷害太子。
他命人事先在太子的东宫之中埋下了桐木人,然后,又派人去搜查。
那自然能搜查出来桐木人了,巫蛊乃死罪。
刘据无法自明,一怒之下,便杀死了江充。
小黄门苏文等人便向汉武帝报告说太子刘据造反了。
汉武帝又派人前去打听,可是派去的人心想江充那么大的官,刘据说杀就杀了。
如果刘据再把自己杀了,又怎么办呢?
他吓得竟然不敢前往面见刘据,走到半道上就返回来了,谎称太子已谋反。
这么一来,汉武帝便真的认为刘据要造反了。
于是,汉武帝派遣丞相率领军队前去围剿刘据。
刘据并不想造反,可是,在那种情况下,他也是骑虎难下,左右为难。
最后,刘据在他的老师石德的建议下,集结了一些家丁和奴仆进行反抗。
最终,汉武帝这边取得了胜利。
究其根本原因是刘据的手里没有军队,只有一些杂七杂八的家丁以及奴仆等。
如果说刘据手里握有兵权的话,那么,鹿死谁手,谁胜谁负,就很难说了。
如今,李世民心想如果把兵权赋予李承乾的话,倘若李承乾有异心怎么办呢?
皇权面前无父子呀。
想当初,自己不就是逼着父皇李渊退位了吗?
李世民担心历史会重演,所以,李世民才说,
如果李承乾要调集军队的话,必须经过他的副将同意,并且限定了他征调军队的范围,这样一来,便大大制约了李承乾的权力。
李承乾何等聪明,他一听,便明白了他父皇的意思。
但是,他只是想打败焉耆,并没有别的意思。
于是,李成琴朗声说道:“谢父皇!”
东宫。
李承乾回来之后,心里就像堵了一个大疙瘩。
因为从今天晚上他父皇对他所说的话中,他已经感觉到父皇既想用他,对他又不是十分信任。
这让他非常伤心,难道说父子之间都不能相互信任了吗?
他坐在文案后边那百变轮椅上,黯然神伤。
就在这时,苏婉从外面走了进来。
苏婉身着一袭素裙,前凸后翘,满头珠翠,一双眼睛清澈有神。
她双臂抱于胸前,低头看向李承乾,不像往日那样神采奕奕,不由地问道:“殿下,你这是怎么了?
你的脸色怎么这么难看?”
“没有,只是心里堵得慌。”李承乾神情暗淡。
“发生了什么事?”
于是,李承乾便把去面见他付款的事对苏婉讲述了一遍。
苏婉听了之后,叹息了一声:“现在你心里可能还有点儿接受不了,等你习惯了,就好了。
人们常说,皇家无亲。
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你和你父皇的关系很特别,你们是父子,也是君臣。
你和你父皇之间的关系,与刘据和汉武帝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
你和刘据都是皇长子,也都是太子,但是,最终不管是因为误会也好,其他的什么原因也好,刘据和汉武帝双方竟然火拼了起来,双方共投入了数万的兵力,也死伤了数万人。
整个长安城血流成河,尸体堆积如山。
这让你父皇心里怎么能不有所防范呢?
天下兵马大权一旦交到你的手上,倘若你不听他的,和他对着干,到那时,他岂不是被动?”
李承乾的一双眼睛,看着东宫的屋顶:“孤只想尽可能地打败焉耆,并没有别的想法。”
“我完全相信你,可是我相信你又有什么用呢?你父皇会不会相信你?
你父皇可能会认为你借着攻打焉耆的机会拓展自己的实力。
等你的实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像他当年一样,既是秦王,又是尚书令、兵马大元帅等,集各种官职于一身,实际上,他已经架空了你皇爷爷。
所以,后来,你皇爷爷主动把皇位禅让给了他。
其实,你皇爷爷心里也不想那么做,可是,他不想那么做也不行啊。
那时,你父皇手上的权力太大了,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你皇爷爷,是否把皇位交出去,已经由不得你皇爷爷了。
你父皇没杀你皇爷爷就已经不错了。
在历史上,为了皇权父子相残的,难道没有吗?
冒顿不就杀了他的父亲头曼单于,自己做单于了吗?”
李承乾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冒顿是匈奴人,不识礼仪,他和汉人怎么能一样呢?”
“匈奴人?你父皇的身上不也流着鲜卑人的血吗?
包括你在内,身上也流着鲜卑人的血。”
李承乾这才想起自己的祖母窦氏是鲜卑人。
李承乾想想也是,自己的自己也算半个鲜卑人。
“所以,你不要怪你父皇,他这样想是正常的。”
经过苏婉的一番劝说,李承乾心里亮堂多了。
紧接着苏婉又把她去面见红拂女和虬髯客的经过讲述了一遍。
然后,苏婉又把他们签下的那份协议递给了李承乾。
李承乾看了之后,惊叹不已。
他站起身来,来回踱着步子,感叹地说道:“看来,这世上的事,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难道说,红拂女和虬髯客之间,真的有那么一层关系吗?”
“你呀,真是太傻了,难道你没看出来虬天娇和虬髯客,红拂女长得特别像吗?”
“这么一说,李靖岂不是冤死了?”李承乾替李靖感到心中不平。
他心想一代名将也没有逃脱这样的悲剧。
“哎呀,这种事情看得多了,就习以为常了。
刘邦多牛呀,西汉的开国皇帝,他的女人吕雉和审食其不也不清不楚吗?
何况李靖只是一个将军。
他都六十来岁了,红拂女还那么年轻,他不是已经占了便宜了吗?”
李承乾听了是又好气又好笑,这也叫占便宜?
不过,他心想如果说扶余国的军队能够完全听从自己的调动,那么,自己的实力将会大增!
可是,他又觉得这件事不太靠谱。
“仅凭着这一份协议,虬髯客就能听自己的摆布吗?
指望别人终究还是靠不住呀,打铁还得自身硬。”
苏婉用手轻抚了一下自己的鬓发,一双美眸看向了李承乾,眼神之中流露出崇拜之色,笑道:“你这样想
就对了,但是,真正的英雄都是靠自己,靠别人,人跑了,靠山,山倒了。
不过,咱们有了这份协议,能缓和一下局势就好。
虬髯客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红拂女就是他的软肋。
咱们只要拿捏住红拂女,叫他干啥就干啥。
虬髯客现在对你父皇成见很深,他总是说你父皇已经变了,不是当初的那个人了。
随着他实力的增长,他对你父皇也不像当初那么尊敬了,他就想和你父皇较量一下,看看他们俩到底谁高谁低?”
李承乾把那份协议从头到尾又看了一遍,苦笑了一声:“他们现在都一把年纪了,还在较这个劲儿,有意思吗?”
“我也觉得没什么意思,但是,虬髯客心里不是这么想的。
他认为大唐的江山是他让给你父皇的。
如果他当初没有离开中原,到扶余国去的话,说不定,他就已经是大唐的皇帝了。”
“他想坐上皇帝的宝座,恐怕没那么容易,别的不说,就凭当初的那几个割据的诸侯势力,哪一个是好对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