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秦英只身闯连营
“虽然李世民得了天下,但是,也是呕心沥血,九死一生,你知道他有多少次差点儿在乱军之中丧命,如果你当时留下的话,我可以这么说,
第一,你绝不是他的对手;
第二,你也争不来这个天下。
当时,诸侯割据,薛举、薛仁杲父子,刘武周,刘黑闼,窦建德,王世充等等,谁不是手下拥兵数十万?
谁是好对付的?
不得不说当今的陛下的确是一位文武全才,百年不遇的战神,就算是今天,他的武艺也是非常出众的。
箭也射得特别准,就连突厥人都闻风丧胆。
他的谋略更是无人能比,每次出战之前他都会深入一线调查敌我双方的态势,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制定切实有效的行动方案。
在这一点上,我对他也十分佩服呀。
陛下之用兵就是古代的名将吴起、白起和韩信等也比不了他呀。
如今,你在扶余国掌握大权,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你何必非要来侵犯大唐呢?
虽然说大唐经过这几年的征战,确实消耗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但是,你不要忘了,
如今的大唐仍然有数十万军队,归于一统,并不是当初的一盘散沙啊。
而且,李世民后继有人,他的几个儿子,太子李承乾、越王李泰、蜀王李恪都很出色,尤其是李承乾文韬武略样样精通。
打起仗来也是一把好手。
这次,你在焉耆就吃了他的亏,是也不是?
如果他们父子联起手来对付你,你觉得你有胜算吗?
听了李靖的话,虬髯客双手扶着桌面,坐直了身体,目光灼灼地看着李靖:“李兄,我之所以兴兵攻打长安,其实并非为我自己。
我是为天下的百姓啊。
你到黄河以北去看一看,很多州衙府县百姓没有饭吃,甚至易子而食。
那天晚上,李世民请我喝酒,我在宴会上向他讲述了这件事,可是,他充耳不闻。
当我返回扶余国的时候,一路上并未看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改善。
我本不想兴兵,可是越想越气,我觉得李世民已经变了,不是当初的李世民了。
当初的李世民真的是把天下的百姓放在心中,时刻不忘。
而如今的他只想着自己贪图享受,哪里顾得上百姓的死活?
你看看他做的那些事。杀死自己的兄弟不说,还害死了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手段何其残忍。
就算李建成和李元吉有对不起他的地方,他们各自的儿子又犯了什么错?
为什么一个不留?
他继承皇位之后,连年兴兵,不是攻打东突厥,就是攻打吐谷浑,要么就是焉耆,难道说这都是大唐的理?
我就是见不得他如此嚣张霸道,所以,这一次我就要和他斗上一斗。
当年我失去了这个机会,今日我就要把它给找回来。”
李靖手捻须髯叹息了一声道:“你说的这些事,有些事,你并不了解实情,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
比如说,黄河以北的百姓救济问题。
并非陛下没有赈济他们啊,确实是州衙府县的从中中饱私囊,把朝廷送去的粮食高价卖出,然后装进了自己的腰包,
朝廷已命大理寺正在逐个审理。
玄武门之变这件事,我想也不用我再多解释了。
确实陛下是迫不得已,至于他们的儿子,陛下好像也已经对你做出了解释,也并非他所杀,要怪只怪他们命短。
东突厥率兵打击了大唐的腹地马邑,定襄和并州等地。
吐谷浑侵犯我们的边境多达二十余次,焉耆率兵攻占了敦煌,并且屠了一座城,其手段极其残忍。
他们做事如此过分,陛下,兴兵讨伐,那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如果放任自流下去,还不知道他们要怎样来对付大唐呢?
虽然说,你们现在包围了长安。
但是,你这里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呀,难道你没有发现吗?”
“李兄,我这里有什么问题?”虬髯客不以为然。
“咱们明人不说暗话,也用不着兜圈子,首先,你的粮草就是一个大问题呀。
扶余国距离这里,万里之遥。
运送粮草哪有那么容易的?
其次,你的军队到这里水土不服,
而且长安城外军营正在流行瘟疫,我料想用不了多久,你的军队必然会感染这种瘟疫,到那时你会非常头疼的;
再次,你和李元礼之间各怀心思,别忘了你姓张,人家是姓李,将来就算你把长安打下来了,你能做皇帝吗?
名不正,言不顺。
李元礼是李渊的儿子,子承父业,名正言顺,再怎么轮也轮不到你。
再说了,你杀死了李茂,难道李元礼心里不清楚吗?
他也不过是在利用你罢了,等你打下长安之后,恐怕就要来对付你了。”
李靖的一席话说到了虬髯客的心里去了,这也正是虬髯客所担心的问题,无论是粮草问题,瘟疫问题,还是内部不团结的问题,都是大问题!
无论是哪一块出了问题,都不好解决。
虽然虬髯客心里这么想,但是,他嘴上也没有这么说。
我扶余国的军队一个个如狼似虎,久经沙场,我想要不了几日,我便可把长安攻下来了。
李靖皱起了眉头,看着虬髯客:“仲坚可不是我小看你,长安城防坚固,城墙又高又大,还有护城河,长安城内尚有禁军两万人,
百姓数十万,这些百姓都是拥护李世民的。
他们愿意和李世民同生共死,你想在急切之间拿下长安几乎没有可能。
而且时间一久,你的粮草一旦断绝,你可就麻烦了。
而且,各路援兵,用不了多久便会赶来,到那时你怎么办?
虬髯客把手一挥,打断了李靖的话:“李兄,今天你来到我的帐中,我很高兴!
你送我宝马赤麒麟,我也很感激。
如果说你要在这里喝酒,喝到什么时候都行,我也表示欢迎。
但是,至于我和李世民之间的事,你就不要再说下去了。
我们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此时,无缘无故岂能退兵?
长安城这根骨头再难啃,我也要把它给啃下来。”
闻言,李靖心想这虬髯客也十分倔强呀。
想要劝说他恐怕是不太可能了。
李靖点了点头,难道说咱们兄弟还要在战场上见面吗?
虬髯客二目炯炯有神地看着李靖:“你是我多年的兄弟,我不想那么做,但是,你扶保李世民,各为其主。
如果你一定要上战场的话,我也能理解。
但是,我希望咱们兄弟俩最好别在战场上遇见。”
“我也不想啊,可是,我现在是大唐的将军,如果陛下让我出战,我岂能抗旨?
如果真要是那样的话,还希望兄弟手下多多留情啊。”
“你客气了,谁不知道你武艺超群,打起仗来从来没有对手?
到时候,还要请你手下客气点才好啊。”
李靖心里明白,虽然邱然客嘴上说得客气,其实心里较着一股劲儿。
虬髯客又喝下了一杯酒,看着李靖说:“据我观之,你看上去有些憔悴,
你闲暇之时,不能老写那些兵书,你得抽点时间多陪陪尘儿呀。”
李靖听了一皱眉:“她现在不是喜欢诵经吗?
她在佛堂里诵经,不是挺好吗?”
此时,帐外的红拂女听到虬髯客和李靖提起了自己的名字,心里忍不住一阵紧张。
他继续听着,只听虬髯客接着说道:“那你有没有想过,她为什么到佛堂里去诵经呢?
她以前是这样的性格吗?”
“这——。”李靖顿时为之语塞。
虬髯客站起身来,倒背着双手在营帐里来回走动,缓缓道:“李兄,我知道你是个正直的人,不近女色,一心专营兵书,本来这也无可厚非。
你不认真学习怎么会有那么好的战绩呢?
但是,尘儿跟着你不容易呀。
早些时候她在杨素的府上吃了很多的苦,后来,他跟了你,我离开了中原,也照顾不上她。
你经常在外面打仗,把她一个人丢在家里,她已经算是一位坚强的女子了。”
李靖听了虬髯客的话,略带愧疚地说道:“是啊,这些年他是吃了不少的苦,我没有好好照顾她。
嗯,当初她选择留下跟着我,可能是她人生最大的错误。
她应该跟着你一起到扶余国去呀,你做了国王,她岂不就是王后?”
虬髯客苦笑了一声:“那些都是过去的事了,人生没有假设。
如今的她跟着你,做了一品夫人,不也挺好吗?”
李靖叹息了一声:“我已经老了,她还年轻,我还能陪她走多远?
实不相瞒,我觉得她一直以来对你念念不忘,所以,这也是我有时不愿意在家陪伴她的原因之一,
如果可能的话,希望她能重新和你在一起。”
红拂女在外面听了李靖的话,潸然泪下!
在她心里,她知道李靖是一个好人。
李靖对她非常好,但是,李靖是一个古板而又正直的人,缺少情调。
在这一点上,她又非常迷恋虬髯客。
虽然虬髯客相貌粗鲁,其实,他有时挺会哄女人开心的。
虬髯客看着李靖:“李兄,你说这叫什么话?
现在,她已经是你的夫人,你们是一家人啊,
还有,天娇那孩子你得把它保护好了呀。
我也知道你和房玄龄的关系不错,所以,你把她安排到房玄龄的府上做事,可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呀。
房遗爱已经娶了高阳公主,那高阳公主凶狠霸道,
如果天娇一直待在那里的话,岂不是要受她的气?”
对于高阳公主羞辱虬天娇这件
事,李靖已经听说了。
李靖心里也很生气,但是,李靖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
他并没有因为这件事去找房玄龄。
当然,他也听说房玄龄主动登门赔礼道歉了,杀人不过头点地,还能怎么样呢?
而且,如今,他感觉到,他和房玄龄的关系和当初有一点不一样了,早已经过了那个蜜月期。
这让他想起当年秦国的范雎和白起之间的关系。
在长平之战中,白起立了大功,范雎担心白起功劳太大,地位将凌驾于自己之上,所以,就在背后使绊子,最终,害死了白起。
往往君主都很忌惮那些掌握兵权的将军,却对文人很放心。
历史如镜,这让他心里不得不担心呀。
尤其是,去年他灭了东突厥,他就明显地感觉到房玄龄对自己的态度和以前不一样了。
所以,李靖托病在家,再有什么打仗立功的机会,他一律推辞。
李靖深知宦海浮沉,官场如战场。
当年的朋友也有可能会成为自己的对手。
房玄龄是这样,虬髯客也是如此。
正所谓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李靖说:“我想把天娇这孩子接到府上住,可是她不听话啊。
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张。”
虬髯客点了点头,道:“这一点,你讲我知道,天娇那孩子挺倔强的,有点叛逆,不是很听话,但是不管怎么样,
你得把她照顾好了呀。”
其实,李靖把虬天娇视若掌上明珠,看得比什么都重,就算她要天上的月亮,李靖也会想办法去为她摘。
但是,孩子大了,毕竟是个姑娘家,所以,他有时候和虬天娇沟通起来,也觉得不太方便。
“你放心,我会照顾好他们娘俩的。”
红拂女在帐外听了虬髯客和李靖的谈话,心潮翻涌,因为,平时她和李靖之间的沟通比较少,很少说话,今天听李靖说了这些,她心里也很感动。
因为她知道,李靖也挺不容易的,一生经历了多少次生死考验。
如今李靖已经上了年纪,可是,仍然要为国事操劳。
李世民把他视为擎天白玉柱,驾海紫金梁。
遇到重大的战事,还要征求他的意见,而朝中这些复杂的关系也让红拂女觉得有些头疼。
就拿房玄龄来说,虽然是个文官,却狠着呢。
当初玄武门之变他不就是主谋吗?
李靖和虬髯客又说了一些别的。
李靖发现虬髯客立场坚定,想要劝说于他,势比登天。
于是,李靖辞别了虬髯客,返回长安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