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没有忘记他的主要目标

尽管他不想再立功,但他记得白起的教训。

白起之死,除了功高震主外,昭王赐死他的原因之一,就是违抗命令。

王翦不希望白起的悲剧再次发生在自己身上。

韩信静静地聆听着林天和王翦的对话,他之前听林天说过自己有些影响力,韩信已经见识过一些,现在他意识到,林天的影响力远比他想象的要大。

他是个聪明人。

现在他明白,林天在秦王面前也有一定的话语权。

即便是声名显赫的王翦,在林天面前也表现得十分恭敬。

“加入阴阳家,可能是我做出的最明智的选择!”

韩信这样想着,完全忘记了自己是被迫加入阴阳家的。

林天和王翦继续深入交谈。

得到林天的承诺后,王翦对林天的态度变得更加友好,两人从国家大事聊到私人小事,焱妃对这些话题不感兴趣,而韩信则听得津津有味。

对韩信来说,王翦是他见过的最高级别的人物。

他在楚南公那里学到了兵法,对他而言,他也希望成为一个像王翦这样的人——攻城略地,建立功业!大丈夫应当如此!

随后,韩信愣住了,因为林天突然提到了他。

“他叫韩信,精通兵法,不知道王老将军能否在军中为他安排一个职位?”林天向王翦提议。

王翦听到这话,也看向韩信,显得有些惊讶。

“哦,你精通兵法?”

韩信回过神来,感到激动,他没想到林天会在王翦面前提及他,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虽然他精通兵法,但没有权力和背景,又是出身贫寒。

即使投身军旅,也只能从最低级的士兵做起,要想晋升,唯有通过战场上的杀敌立功。

然而,若有显贵提携,情况便大不相同。

王翦,作为秦国的高级将领,在秦军中享有极高的声望,若能得到他的赏识,获得军中的一官半职,无疑能省去许多努力。

韩信意识到这一点后,急忙以谦卑的态度回应:“略知一二!”

王翦说道:“不必过谦,林先生既然说你精通兵法,相信你对兵法必有独到见解。

今日我恰好闲暇,不如我们来探讨一番。”

韩信听到王翦的话,心中不免紧张。

毕竟,他还不是未来那位兵法大师,虽然对兵法有所了解,但缺乏实战经验,更多的是独自探索。

而王翦则不同,他曾独自攻下五国中的三国,是当今兵法界的翘楚。

带着紧张的心情,韩信最终还是鼓起勇气,与王翦展开了交流。

对于兵法,林天并不精通,因此在韩信与王翦讨论兵法时,他便带着焱妃离开了,打算在寿春的王城中四处逛逛。

夜色深沉,天空中既无星辰也无月光。

寿春王城内灯火辉煌,众多秦军士兵严密守卫着王城,显得异常宁静。

“玄天阁下真是看重韩信啊!”

焱妃站在林天身边,轻声感叹。

她自然明白林天为何在王翦面前提及韩信。

林天笑道:“韩信是个聪明人,他在家乡时总是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既然他如此自信,那我便给他一个机会。”

“至于他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就看他自己的了!”

对于未来的韩信,林天自然非常认可,但对于现在的韩信,他是否真的具备未来兵法大师的几分能力,林天并不清楚。

他已经给了韩信机会,韩信能否赢得王翦的赏识,还需看他自己的表现。

当然,即使他现在一无是处也没关系。

王翦看在林天的面子上,估计还是会给他安排一个职位。

韩信似乎抓住了这个机会。

第二天,当林天再次见到王翦时,王翦对韩信的评价非常高,准备在军中给他一个职位。

对此,林天并不感到意外。

虽然现在的韩信还未成为未来的兵法大师,显得有些生涩,但从他未来能够取得的成就来看,至少他在兵法方面的天赋是出类拔萃的。

关于韩信,林天虽然将他纳入了阴阳家,但并不打算带他回去学习阴阳术。

兵法中也有“兵形势”、“兵阴阳”等流派,毫无疑问,韩信更适合军旅生涯。

现在正是一个好机会。

尽管王翦已经攻陷了寿春,并且俘虏了楚王及其随从,但在这些俘虏被送往秦国之前,楚国尚未完全灭亡。

在这个关键时刻,韩信加入了秦军,虽然他没有建立显著的功绩,但他的履历上还是增添了一笔。

在对韩信进行了简单的安排之后,林天并没有忘记他的主要目标。

他回到楚国,是因为从昌平君那里得知了关于苍龙七宿的秘密。

昌平君的计划深远,尽管因为林天的介入,他的许多计划都未能实现,但在原著中,他留下的后手仍然对许多人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由于芈涟的关系,林天选择相信昌平君的话,这也是他第一次了解到关于苍龙七宿的最详细的秘密。

对于苍龙七宿,林天并不陌生,无论是在原著中贯穿全剧的线索,还是在韩国时期天泽为了感谢他而透露的信息,都与苍龙七宿有关。

“现在楚国刚刚灭亡,许多俘虏还未被送往咸阳,楚国的宫殿中的物品也都被严密保管,时机恰到好处!”林天轻声说道。

他没有向王翦透露此行的目的,甚至没有告诉焱妃。

那一夜,他假装打坐,却突然施展了神行之术,灵魂离开了身体,向着楚国的国库飞去。

楚国的国库宏伟,收藏着无数珍宝。

林天到达后,首先看到的是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

但他的真正目标并不是这些财宝,而是要从中找到一颗璀璨的明珠。

楚国曾有两件宝物,被称为“春秋二宝”。

第一件是和氏璧,最初属于楚国,后来不慎丢失,被赵国所得。

赵国一度受到秦国的威胁,要求交出和氏璧,但最终因为蔺相如的机智,这件宝物没有落入秦国手中。

然而,这只是暂时的。

在长平之战后,为了避免被秦国灭国,赵国不得不再次将这件宝物献给秦国,最终落入秦国之手。

除了和氏璧,“春秋二宝”中的另一件宝物被称为“随侯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