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实际上,若要细究,嬴政自身亦有过失。

只能说,嬴政在扶苏面前所扮演的严父角色太过深入人心。

他虽然内心重视扶苏、爱护扶苏,却从未当面表露,每次面对扶苏总是显得严厉,这让扶苏潜意识里认为父亲并不喜爱自己,以至于当父亲下令赐死时,他毫不犹豫地认为这是真的。

在原著中,由于昌平君的行为未被阻止,即便嬴政想要保护扶苏,也无法使扶苏摆脱与昌平君的关联。

然而,这一世的情况有所不同。

昌平君所犯之事,只有林天和嬴政寥寥数人知晓。

嬴政完全有能力将昌平君的罪行掩盖,使其不再牵连扶苏。

至于嬴政是否因此感到痛快、心情舒畅?

若昌平君如历史上那般,导致李信伐楚的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嬴政若不将其车裂,不将其罪行公之于众,显然无法感到痛快。

但在这个世界,昌平君并未造成这样的后果。

因此,嬴政虽然对他心存怨恨,但并未恨到极致,依旧保持了一定的理智。

得知嬴政的用意后,林天感慨良多。

随后,他离开了阴阳家,前往章台宫。

仔细算来,他已有许久未曾与嬴政相见。

当林天踏入章台宫时,

嬴政并未在修炼,也未在处理政务,而是在仔细端详一沓物品。

“林先生,你来了!”

嬴政向林天打招呼,尽管两人已久未相见,但这并未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

在打过招呼后,嬴政将手中的物品递给了林天。

“这是墨家刚刚呈献给朕的东西,他们说是林先生提供的创意!”林天一愣,随即接过嬴政递来的物品。

“这是……纸张?”

“没错,正是纸张!”嬴政点头,对于这个名字并无异议,“在墨家将此物呈献给朕之后,朕已经试用过,比起竹简、木简,确实方便许多,比起布帛,价格也便宜许多……”

“若能广泛推广此物,对天下皆有益!”嬴政目光如炬,自然能看出纸张的重要性。

林天静静地听着嬴政的讲述,同时也审视着手中的纸张。

手中的纸张算不上洁白无瑕,也不平滑,还有些粗糙,但已经可以用于书写,只要能够书写,便已足够。

“墨家,真是了不起!”林天赞叹道。

嬴政含笑而言:“墨派虽强,然林君之才更胜一筹。

据我所知,墨派巨子六指先生造纸之术,乃林君所授。

若非林君之法,墨派岂能造出此等物事?”

林天面无骄色,言道:“即便我传授其法,墨派能于短时之内造出此物,足见其行动之能,实为非凡!”

林天何时萌生造纸之念?

初至此界未久,他便有此念,却迟迟未付诸行动。

直至从农家六堂长老处得农家诸多传承,经长时间整理成册,造纸之念复燃。

随后,他将记忆中关于造纸之法书于纸上,遣人送至墨派。

因前世林天对造纸之术仅略知一二,故即便有法,亦需墨派不断尝试。

墨派能迅速取得成果,且成果可直接使用,令林天惊叹不已。

须知,他将造纸之法交予墨派时,正值灭楚之前,如今楚国方灭不久,前后不过一年光阴。

“墨派行动之能,确实非凡!”嬴政亦深以为然。

墨派加入秦国之前,秦国已有公输家相助,嬴政原以为墨派与公输家相仿,然墨派加入后,方知有所不同。

公输家机关之术,尽用于战事器械。

而墨派则更为全面。

战事器械,农用工具,无一不精。

即便不涉机关之术,如造纸之事,亦能胜任。

墨派之能,可谓全面。

得墨派相助,秦国近年变化,嬴政亲眼目睹,无数新式农具、工具由墨派造出,继而普及民间。

墨派助力秦国生产力提升,亦因此,秦国连年丰收,得以征伐诸国。

可以说,秦国能在灭燕之后,接连覆灭魏、楚,墨派功不可没。

林天与嬴政一番赞誉墨派后。

林天手持纸张,又言:“此物应速推广至四海!”

“哦?”

嬴政好奇林天何出此言。

林天解释道:“此物一出,各地官吏无需再用沉重木简、竹简记录文书,可有效提升行政效率,同时,对天下文化之传播,亦大有裨益。”

“除此之外,此物对于百家争鸣中的某一派,益处也是极大的!”

嬴政听后,眉梢轻轻上扬。

“林先生所指是何派?”

林天低声道:“天下显学,非儒即墨!”

“这两派向来不甚和睦,若儒家得知,有助于儒学传播的纸张,竟出自墨家之手,不知他们会有何感想。”

嬴政也领悟了林天所指的派别。

“的确,此物若广为流传,对儒家的助益确实颇大!”

儒与墨,乃是当代两大显学,墨家已归顺秦国,为秦效力,若说嬴政对另一大显学儒家无欲无求,显然不实。

儒家在世间的影响力极为深远。

若说墨家的影响力,更多体现在底层百姓,即平民百姓之中,那么儒家的影响力,则体现在天下的上层士人之中。

出自儒家的士人众多。

这也与儒家大力兴办私学有关,这个时代,能读书识字的人本就不多,而诸子百家中,其他门派并无兴办私学的传统,儒家自孔子起,便有兴办私学之习,哪怕私学所能教授的学生有限,但日积月累,依旧培养出众多出自儒家的士人。

其他不提,如今在秦国效力,受嬴政器重的韩非、李斯这对师兄弟,便是出自儒家。

然而,虽出自儒家,这两位的学说,却都是名副其实的“法家”学说,这让嬴政不禁对他们的师长,儒家的当代圣人荀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究竟是怎样的师长,才能教导出两位法家的杰出人物。

“若没记错,儒家在齐鲁之地极为兴盛,儒家的圣地小圣贤庄,便位于齐国沿海的一座小城桑海城中!”

嬴政稍加思索,提及了一件事。

林天点头称是,“确实如此!”

桑海城,也算是原著中一个极为关键的地方,从第三部末尾起,至第五部的后半段,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这座小城展开。

“楚国已亡,山东六国,仅剩齐国,或许可以利用此物,吸纳一些儒家的人心,若有儒家之助,秦国想要征服齐国,也会轻松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