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完全取决于自己

伏念与颜路去后。

荀卿欲续抄书,秦王诏伏念事,看似突兀,细思则不然。

迟早之事耳。

虽齐国未亡,待齐国亡,秦一统天下后,秦必不容儒家自在。

道家隐于秦境,安分守己。

阴阳家早附秦。

鬼谷纵横亦有为秦王效力者。

农家图谋不轨,欲反秦,已被秦灭。

墨家亦投秦。

诸子百家,多派已择路。

儒家,乃当代之显赫学派,论其影响力,远超其他学派,秦国岂能不重视儒家?

荀子笔下刚落几字,墨水便从毛笔滴落,在纸上晕染成一片浓墨,他似乎有所察觉,因而显得颇为不安。

经过片刻的平复,荀子才恢复了平静,转头,望向某个方向,低声说道:“现身吧!”

一名身影手持竹简,悄无声息地出现。

他并未有意隐藏自己,注视着正在抄写书籍的荀子,问道:“荀子可是打算将此地的书籍全部抄写一遍?”

荀子听到此问,稍显怔忡,随即回答:“纸张集竹简与布帛之优点,实在便利至极,我确实有意将藏书楼中的书籍抄写、重新编纂。”

“那么你是何人,来我儒家藏书楼有何图谋?”

他虽外表老迈,但眼中此刻却射出一道锐利的光芒,若非实力强劲之人,被此目光所笼罩,只会感到浑身冰冷,难以行动。

然而林天却安然无恙,他未受任何影响,反而向荀子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很想知道,荀子是如何察觉到我的。”

他自认为自己的隐匿技巧虽非天下第一,至少也能位列天下第二,然而荀子却偏偏发现了他,这让他颇为好奇。

荀子见林天在自己气势之下毫无影响,眼中掠过一丝惊讶。

随后他反问林天:“在你看来,书籍何物?”

林天眉梢微挑,答道:“文明之承载?人类进步之阶梯?”

荀子听到这个回答后,稍显愣怔,不得不说,林天的回答颇为巧妙,随即他又道:“你说得极是,但在我看来,它们亦是先贤精神之传承。”

“不得不说,你的隐匿技巧十分高明,如此之久,我竟未能察觉你的存在,但你触动了那卷书,每一卷书都有其独特的精气神,你可以隐藏自己的气息,却无法隐藏它所散发的气息。”

荀子缓缓开口,道出了自己是如何发现林天的。

林天听后,眼中光芒闪烁,“这就是荀子的修行之道吗?不得不说,荀子你与我所见过的其他天人截然不同!”

可以说,荀子是第一个通过这种方法,察觉到他存在的天人。

之前,从韩非口中得知藏书楼的位置后,林天便抱着尽早不如趁晚的心态,以游览小圣贤庄为名,暗中悄悄来到藏书楼中,准备寻找藏书楼中隐藏的某物。

然而却发现荀子并未在竹林精舍中,而是在此抄写书籍,观其抄写所用之纸张,显然这种变化是由纸张引起的。

林天并不以为意。

荀子的确非凡,凭借他的洞察力,已经达到了“天人”的层次,但即便如此,与林天的境界相比,仍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林天自信能够避开荀子的察觉,在藏书楼中寻找他所需之物。

然而,荀子却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发现了他的踪迹。

荀子的行动,让林天联想到了一些事。

的确,他能够隐匿自己的身形,却无法遮蔽自然界万物所散发出的气息。

在极短的时间内,借助“九息服气”之术的推演,林天对改进敛息术有了初步的想法。

荀子并不知晓林天的心思,在听到林天的话后,也感到有些意外,“哦?你遇见过许多天人?”

林天并未隐瞒,“也不算多,只有两位,东皇太一和楚南公。”

“他们二人皆以力量著称,在洞察秋毫的能力上,确实不及荀子。”林天轻描淡写地评价了东皇太一和楚南公。

荀子听到这两个名字后,神色也微微一紧,他郑重地说:“之前伏念告诉我,阴阳家的掌教与我的学生韩非一同来到了儒家,不知是否是阴阳家的掌教林先生?”

说话间,他突然站起身,表现出对林天的敬意。

“林天,见过荀子!”

林天也向荀子行了一礼。

他之所以向荀子行礼,并非因为荀子的实力,论实力,荀子即便达到了天人的境界,即便发现了林天的存在,也不过如此。

林天若真想杀荀子,依然能够轻易做到。

他更尊敬的是荀子本人。

荀子沉声道:“林先生不必多礼,倒是林先生,作为阴阳家的掌教,为何行此隐秘之事?难道林先生想要了解伏念的选择,以便提前做出决策,对我儒家采取行动?”

荀子性格直率,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这也与他年轻时的经历有关,那时他是天下闻名的辩论高手,

不仅诸子百家都曾被他批评过,就连儒家内部的许多派别,也先后遭到他的批评。

关键的是,那些人都无法反驳他,这也使得儒家在诸子百家中的地位极为崇高。

面对荀子的直接质问,林天并未动怒,嘴角泛起了一丝淡淡的微笑:“儒家的存亡,从来不取决于我,而在于其自身!”

“荀子之前既然对伏念掌门说了那样的话,想必也明白这个道理!”

林天实际上比伏念和颜路早到一些,因此之前伏念和荀子之间的对话,他也算是全都听到了。

荀子沉默不语。

他当然明白儒家的兴衰,完全取决于自己。

这次秦王绕过齐王,直接向位于齐国的儒家掌门伏念下达诏书,就是为了迫使儒家表明立场。

如果伏念拒绝,将会招致秦王的不满。

或许短时间内儒家尚能安然无事,但若齐国一旦灭亡,广袤的天下将不再有儒家的立足之地,届时,儒家的命运将完全取决于秦国的一念之差。

同样,如果伏念接受了秦王的封赏,接受了那份诏书,一旦此事被世人知晓。

儒家在齐国将面临极为不利的局面。

即使齐国与秦国关系良好,那也是过去的事,现在,山东六国已灭其五,仅剩的齐国,不可能仅凭与秦国的友好关系就能幸免于难。

说得直白一些,当前的形势已经迫使齐国和秦国站在了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