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

两国之间,必有一战。

而在战争爆发之前,如果儒家投降的消息被揭露,儒家将被愤怒的齐国人撕成碎片,成为齐国公敌。

秦王的这份诏书,无疑是将儒家置于火上烤!因此伏念才会陷入两难,感到极度纠结。

荀子自然可以协助伏念做出选择,但经过一番思考后,他还是将这个难题留给了伏念,毕竟伏念才是儒家的领袖,再说,他毕竟年事已高,已经老了。

儒家并非他这个老人的儒家,而是属于年轻人的。

“道理确实是这样,但如果伏念拒绝,林先生是否打算用对付农家的方式来对付儒家?”

农家的事情,在世间传得沸沸扬扬,距离已经过去了相当长的时间。

无论那件事多么令人难以置信。

但传言称,林天独自一人,摧毁了农家六堂,六堂的堂主无一幸免。

农家的领袖自始至终都没有露面,恐怕,早已遭遇不测。

林天平静地说:“哪里,我是一个讲理的人,当初之所以对农家采取行动,是因为农家不愿意听我讲理,不过我相信,儒家都是通情达理的人,对于你们来说,理应该是讲得通的。”

荀子的眉头紧皱,然后又放松了。

他叹了口气,说:“我似乎有些明白,为什么阴阳家会为秦国效力了,林先生真是适合秦国。”

“秦国以强大的军力威震天下,而林先生则是以武力震慑诸子百家!”

林天露出一抹微笑,没有明确表态。

虽然林天没有明确表态,但他还是开口了,“在荀子看来,秦国是这样的吗?”

“据我所知,荀子当年曾游历秦国,曾赞扬过秦国,说秦四世有胜,这是必然,非偶然!”

荀子淡淡地说:“你对我的过去记得很清楚,那你知不知道,当时我还说过另一句话?”

“如果用王者的功名来衡量,那么它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荀子活得很久,他曾在各国游历,他游历秦国时,那时秦国的君主还是秦昭王,对于秦国的强大,他是持肯定态度的。

许多人认为,秦国在秦孝公、惠文王、武王以及昭王的领导下,是一种幸运的象征,毕竟连续四代都是明智的君主。

然而,荀子并不这么看,他认为这并非偶然,而是秦国的制度使然。

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建立了一套制度,这套制度使得秦国很难出现不明智的君主。

但这样的制度既有利也有弊。

荀子在赞扬这一制度的同时,也对秦国重视刑法和官吏管理,而忽视仁义和士人的策略表示不认同,这才有了他的那句评论。

“尽管荀子确实说过那句话,但那时毕竟与现在相隔甚远,如今的秦国已非昔日的秦国,只要齐国一灭,秦国就能建立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统一天下,届时九州将连成一片,六合将同享一风!”

“荀子是否改变了他当初的看法呢?”

荀子沉思了片刻,然后说道:“九州连成一片,六合同享一风,我不得不承认,我确实低估了秦国,如果秦国真的能做到这一点,那确实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

这是荀子的真心话。

当年他游历秦国时,秦国的君主是秦昭王。

那时,尽管秦国强大,有白起这样的将领,对六国进行肆意征伐,但终究未能消灭六国。

后来,六国多次联合起来,尤其是信陵君那次大败秦国,更是证明了秦国并非不可战胜。

可惜,时光流转,随着秦国不断地攻打六国,胜利的天平终于在某一天完全倾向了秦国。

于是,韩国灭亡了,韩国的灭亡就像是一个开始,其他国家也相继被秦国所灭,到了今天,山东六国已经灭亡了五个。

与结果相比,这个过程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荀子不得不承认,如果秦国真的统一了天下,无论秦国在山东六国的名声如何,秦国确实已经完成了一项伟业!

但对秦国的敬佩是一回事,这并不意味着荀子就认同秦国的制度。

他继续说道:“我还是那个看法,商鞅变法虽然成功地将秦国打造成了一辆强大的战车,战车所向,六国纷纷屈服,但秦国重视刑罚和官吏管理,而忽视仁义,长期下去,终究会埋下深深的隐患……”

“目前,这个隐患尚未爆发,只是因为战争还未结束。

如果有一天战争结束了,秦国仍然重视刑罚和官吏管理,忽视仁义,百姓长期生活在高压之下,迟早会引发反弹……”

林天静静地听着荀子的这番话,内心不得不表示赞赏。

荀子确实是荀子,他一眼就看穿了秦国制度的缺陷。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实行军功制,这使得秦国全民皆兵,以一国之力对抗六国,甚至即将消灭六国,但军功制有一个很大的弊端。

那就是必须有战争才能维持。

长久的战火,让这辆战车遍体鳞伤,隐患重重,只是由于战争的持续,这些隐患尚未爆发。

一旦世间再无战事,所有潜在的危险将瞬间爆发,这不仅仅是因为士兵们失去了战斗的机会和晋升的途径,更因为那些被秦国征服的国家的人们,无法忍受秦国严酷的法律,他们一直在默默忍受。

嬴政在世时情况尚可,毕竟他若健在,无人敢轻举妄动。

但一旦嬴政去世,那悬在百姓头顶的利剑消失,那些不满秦国严法的百姓将会立刻行动。

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嬴政去世后,胡亥继位,没过几年,秦国便迅速灭亡。

而后来的汉朝,虽然在制度上完全继承了秦国,却能持续数百年,这是为什么呢?只是因为汉朝废除了许多严酷的法律,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让他们有了喘息的机会。

还是那句话,如果能够生存下去,谁会想要反抗呢?

“荀子的话确实有道理,我也曾劝过秦王重视吏治而轻视仁德的隐患,但由于天下尚未统一,所以现在还不是改革的时机!”林天在心中闪过这些念头后,对荀子说道。

“哦?”林天的话让荀子感到意外,他没想到这位以武力闻名的阴阳家掌教,竟然有如此远见,看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