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不足今或古

第七百五十一章 让欧阳伦和李善长合作?!(求订阅!!)

朱元璋冷哼一声:“这小子滑得像条泥鳅!咱让他制衡淮西党,他倒好,反过来将咱一军!“顿了顿,又叹道,“不过...他提出的方案,确实是目前最好的解决办法。本文搜:求书帮 qsbxs.com 免费阅读“

朱标小心翼翼地问:“那父皇真要下旨让他与淮西党合作?“

朱元璋转过身,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合作?哼,不过是权宜之计。标儿记住,帝王之术,在于平衡。欧阳伦与李善长,谁都不能一家独大!“

......

又是一次朝会。

往日趾高气扬的淮西党官员,今日个个低眉顺眼。李善长虽然强装镇定,但灰白的脸色暴露了他的虚弱。

朱元璋高坐龙椅,冷眼扫过群臣:“诸位爱卿,可还有本奏?“

满朝文武鸦雀无声。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突然话锋一转:“欧阳伦。“

“臣在。“欧阳伦出列躬身。

朱元璋微微颔首,目光如炬:“欧阳爱卿,京平铁路修建进度如何?“

欧阳伦上前一步,拱手禀报:“回禀陛下,工程进展顺利。自京城至北平已完成铁轨铺设九成有余,目前正进行枕木加固与道砟铺设。沿线桥梁共二十八座,已竣工二十五座,剩余三座预计本月内完工。“

他顿了顿,从袖中取出一卷图纸呈上:“这是最新勘测的路线图。为避开永定河汛期风险,臣等将原定河岸线路东移三里,采用新型碎石路基,可保百年不塌。“

朱元璋接过图纸细看,只见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等高线、土质分析和桥梁承重数据。

工部尚书单安仁忍不住凑近赞叹:“这测量精度,比工部标准还高出三成啊!“

“测试阶段进展如何?“朱元璋继续追问,指尖轻叩龙椅扶手。

欧阳伦胸有成竹地回答:“已用试验机车完成十次载重测试。单次可运粮八百石,耗时仅传统漕运的七分之一。这是测试记录。“他又呈上一本册子,“每趟测试都详细记载了铁轨沉降数据、机车燃耗与载重比,目前各项指标均超预期。“

朝堂上响起细微的惊叹声。

李善长眯眼盯着那本记录册,发现上面连不同天气下的铁轨热胀冷缩系数都做了标注。

“好!“朱元璋突然拍案,惊得几个老臣一哆嗦,“爱卿果然专业。不过...“他话锋一转,“听闻前日测试时出了脱轨事故?“

欧阳伦不慌不忙:“陛下明鉴。那是臣特意安排的破坏性试验,旨在检验安全冗余。现已根据事故数据改良了三点:一是曲线段加装护轮轨,二是枕木间距从三尺缩为二尺八,三是...“他从袖中掏出个精巧的铜制部件,“这是新设计的弹簧扣件,可防轨道移位。“

淮西党中有人小声嘀咕:“准备得倒是周全...“

朱元璋把玩着铜扣件,突然问道:“若朕要提前三个月通车,爱卿当如何应对?“

欧阳伦立即回应:“可分三段同步施工。北平至保定段土质坚硬,可昼夜赶工;保定至真定段增派两千匠户;真定至京城段...“他忽然压低声音,“可征调五军营工兵,他们擅长爆破开山。“

朱元璋眼中精光一闪,突然大笑:“好!就依爱卿所言。传旨,京平铁路全线工匠赏双俸!“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眼李善长,“这等利国利民的工程,还望诸位爱卿同心协力才是。“

朱元璋目光如电,扫过欧阳伦和李善长,沉声道:“此次京平铁路关系国计民生,朕命你二人精诚合作,务必保证提前三月通车。若有差池,唯你们是问!“

欧阳伦懒洋洋地拱了拱手,语气散漫:“臣领旨。“他甚至连腰都没完全弯下去,仿佛对皇帝的严令毫不在意,嘴角甚至还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而一旁的李善长却是脸色骤变,额角隐隐渗出汗珠,他深深躬身,声音略显紧绷:“老臣……遵旨。“

李善长深深躬着身子,额头几乎要触到冰冷的金砖地面。他的目光死死盯着眼前方寸之地,瞳孔微微收缩,心中已是惊涛骇浪。

“朱元璋这是要做什么?“

他脑海中飞速思索着皇帝的用意。表面上,这是要他和欧阳伦“精诚合作“,可实际上呢?

这是要借他的手,去推动铁路,却又让欧阳伦坐享其成!

铁路一旦建成,漕运必然衰落,而淮西党中许多人的利益都系于漕运之上。他若配合,便是亲手断送淮西党的根基;若不配合,便是抗旨不遵,正好给了朱元璋整治他的借口。

之前因为有齐泰在负责铁路,一旦铁路建成,他们淮西党便能够分走最少一半的功劳,但是现在齐泰已经调回来了,还被贬去当铁路站长。

不光是齐泰,淮西党好几位官员都提前调了回来。

这个时候铁路竣工正式运行,那功劳可真就和淮西党一点关系都没有啊!

这个时候,李善长顿时有种哑巴吃黄连的感觉,早知道是如今这情况他当初就不该把齐泰等人从铁路项目上调回来了。

“好一个阳谋!“

李善长心中冷笑。朱元璋这一手,既逼他低头,又让欧阳伦的权势更进一步。若是换作从前,他或许还能周旋一二,可如今……皇帝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你没得选!

之前他李善长也是硬着头皮和朱元璋硬刚了一波,若是再和朱元璋硬怼,那将会彻底激怒朱元璋,他的下场绝对很惨。

欧阳伦……!

他眼角余光瞥向一旁站得懒散的欧阳伦,心中恨意翻涌。

这小子仗着皇帝的宠信,根本不把他这个开国元勋放在眼里。那副漫不经心的模样,简直就是在嘲讽他——你能奈我何?

可恨!可恨啊!

李善长的手指在袖中微微颤抖,指甲几乎要掐进掌心。他纵横朝堂数十载,何时被人如此拿捏过?可如今,朱元璋已经发话,他若敢违逆,等待他的恐怕就是雷霆手段。

难道真要低头?

他心中挣扎。若是配合,淮西党内部必然人心涣散,甚至有人会倒向欧阳伦;可若不配合,朱元璋绝不会放过他……

罢了……

李善长缓缓直起身子,面色已经恢复如常,只是眼底深处仍藏着一丝阴郁。

既然躲不过,那就先顺着皇帝的意思来吧。

李善长缓缓直起身子,面色恢复如常,只是眼底深处仍藏着一丝阴郁。他拱手沉声道:“老臣定当竭尽全力,与欧阳大人通力合作,确保京平铁路如期完工。“

“李大人别勉强啊!你要是不行的话,我一个人做也是可以的。”欧阳伦突然插话道。

“额...”李善长差点没气晕过去。

“好了,既然你们两个都同意了,这事就这样定下!”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目光转向其他朝臣:“诸位爱卿,还有何事要奏?“

户部尚书郭资立即出列:“启禀太上皇,今年江南税赋已统计完毕,共计...“

“此事交由太子处置。“朱元璋挥了挥手,打断了郭资的汇报,随即转向坐在一旁的朱标:“标儿,你来处理。“

朱标从容起身,向朱元璋行了一礼,而后转向郭资:“郁尚书,请详细说明。“

郭资连忙展开奏折:“回陛下,今年江南应天府、苏州府等七府税赋共计白银二百三十万两,比去年增加一成有余。但松江府因水患影响,税收减少...“

朱标凝神倾听,不时点头。待郭资说完,他略作思索便道:“松江府水患确实情有可原。着户部派员核查灾情,若属实,可酌情减免三成赋税。另外,增加的部分,拨出二十万两用于江南水利修缮,以防来年再遭水患。“

郭资闻言,面露钦佩:“殿下考虑周全,臣这就去办。“

接着刑部尚书出列:“殿下,河南道上报一桩灭门血案,凶手已擒获,但当地百姓仍人心惶惶...“

朱标眉头微皱:“此等大案,必须严查。着刑部派得力干员前往复核案情,务求证据确凿。另外,传旨河南布政使,要妥善安抚受害家属,并加强当地巡防,以安民心。“

开济躬身领命:“臣遵旨。“

礼部尚书任昂上前:“殿下,高丽使团下月将抵京朝贡,接待事宜...“

朱标不假思索道:“按旧例准备即可。不过...“他略作停顿,“听闻高丽近来与北元有所往来?着鸿胪寺多加留意使团动向,若有异常,立即禀报。“

任昂面露惊讶,显然没想到太子对边事如此了解:“殿下明鉴,臣定当谨慎行事。“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看着朱标从容不迫地处理着一件件政务,眼中闪过欣慰之色。太子对各地情况了如指掌,处置得当,既不失威严,又显仁厚,确实已具备帝王之才。

工部尚书单安仁又出列:“殿下,黄河堤防修缮工程...“

朱标接过话头:“可是要追加拨款?孤记得上月已拨付五十万两。“

单安仁连忙解释:“因今夏雨水偏多,部分河段需加固...“

朱标点头:“既如此,准再拨二十万两。但要派人严查款项使用,务必专款专用。“

朝堂之上,朱标处理政务如行云流水,对六部事务皆能切中要害。群臣起初还有些试探之意,渐渐都心服口服,奏报时态度越发恭敬。

朱元璋看着这一幕,嘴角微微上扬。他突然开口:“标儿,你觉得欧阳爱卿与李爱卿合作督办铁路之事,该如何协调?“

朱标略作沉吟:“儿臣以为,可设铁路督办衙门,由二位大人共同执掌。欧阳大人精通工程,负责具体修建;李相国德高望重,可协调各方关系。另派御史台官员监督,定期向父皇禀报进展。“

这一安排既给了欧阳伦实权,又保全了李善长的体面,还设置了监督机制。朱元璋满意地捋须大笑:“好!就依太子所言。“

李善长和欧阳伦同时躬身:“臣等领命。“

朝会持续到午时才散。朱标起身时,额角已见细密汗珠,但神色依旧从容。朱元璋关切地问:“标儿,累了吧?“

朱标微笑摇头:“为父皇分忧,儿臣不觉得累。“

朱元璋拍拍他的肩膀,眼中满是骄傲:“好孩子,大明江山后继有人啊!“

.....

欧阳伦刚踏出太极殿,一名紫衣宦官便快步上前,低声道:“欧阳大人,太上皇有请。“

欧阳伦眉头微挑,嘴角依旧挂着那抹懒散的笑意:“带路吧。“

刚刚上朝的时候,他就感觉朱元璋像是有话没说完,果不其然又来叫他来了,老朱这家伙真的是“阴嗖嗖”的。

奉天殿内,朱元璋负手而立,朱标则站在一侧。见欧阳伦进来,朱元璋直接挥手免了他的礼数:“欧阳小子,咱也不跟你绕弯子。“

欧阳伦站直身子,也懒得行礼,不过眼中那抹散漫瞬间收敛:“请太上皇明示。“

朱元璋走到悬挂的巨幅地图前,手指重重敲在漠北草原上:“北元残部近来频频袭扰边境,咱打算——“他猛地转身,目光如炬,“借着铁路之便,对草原用兵!“

“上次蓝玉葬送三万大军,导致没能彻底消灭北元,这次靠着铁路之便利,将是一次全新的机会!”

朱标适时补充道:“欧阳大人,京平铁路若能提前通车,大军辎重运输将事半功倍。这也是父皇为何急着要你与李善长合作的原因。“

欧阳伦心里翻了个白眼,朱元璋的那点心思他能不明白么!

当初为了修铁路,他给朱元璋画了一张大饼,现在老朱只是想把这饼吃到肚子而已,估计朱元璋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还能活着坐一坐火车,眼看铁路即将修好,朱元璋肯定急啊!

他略一沉吟,道:“若为战事准备,除了铁路,还需整顿军备。目前新式火器虽已列装五军营,但边军换装进度不足三成。“

朱元璋冷哼一声:“咱正要问你这事!兵部报上来的军械奏折,水分大得很!“

欧阳伦从袖中掏出一本密折:“臣暗中调查过,这是各卫所实际装备情况。“他指着其中一页,“比如大同卫,上报火铳三千支,实际堪用的不足八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