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三章 热火朝天的工地,百姓全力支持(求订阅!!)
夜幕降临时,工地上反而比平日更加热闹。本文搜:狐恋文学 hulianwx.com 免费阅读伙房里飘出炖肉的香气,工人们围着火堆,脸上洋溢着罕见的笑容。有人甚至唱起了小调:
“正月里来是新年哟,铁轨铺到山那边~“
火堆噼啪作响,照得工人们黝黑的脸庞发亮。伙房的大铁锅里炖着肥肉,香气飘得老远,几个年轻后生围着锅边直咽口水。老石匠赵大锤拎着酒葫芦,仰脖子灌了一口,抹着嘴笑道:
“他娘的,这铁路要是修成了,咱就是给大明插上了铁翅膀!到时候,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咱们这些人,可都是功臣!”
旁边的小工刘二狗正蹲在地上给家里写信,听了这话,抬头咧嘴一笑:“爹,娘,今年过年不回去了!朝廷给咱发了双饷,还顿顿有肉吃!等铁路通了,我坐火车回去看你们,那可比牛车快多啦!”
他的话引来一阵哄笑,工友们纷纷凑过来,七嘴八舌地让他帮忙代笔:
“给我家那口子也写一封,就说老子在干大事,让她别惦记!”
“给我娘写,说儿子出息了,跟着朝廷修铁路呢!”
“给我闺女写,告诉她,爹修的铁路,以后能带她去看京城!”
文书先生被围得满头大汗,手里的毛笔都快写秃了,却笑得合不拢嘴。他抬头望向远处,铁轨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像一条巨龙,正往山的那头延伸。
这时,监工的锣声响起,工头扯着嗓子喊:“兄弟们!今晚加把劲,再往前铺他个五十丈!天亮前,咱们把这段铁轨钉完!可不能让其他段领先了。”
“好!”工人们齐声应和,抄起铁锤、撬棍,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没有一个人抱怨一句。
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号子声、笑声混在一起,震得山谷嗡嗡响。
远处,几个官员站在高坡上望着这一幕,其中一人低声叹道:“民心可用啊……”
另一人笑道:“欧阳大人这招高明,工钱给足,肉食管够,每完成一段还要给高额奖金,做得好直接功勋,赐爵位,谁还舍得偷懒?这些汉子,现在是拼了命也要把铁路修成!”
夜风呼啸,却吹不散工地上蒸腾的热气。
铁轨一寸寸向前延伸,而工人们干活的呼喊声,比火堆还要旺。
很快到了深夜。
数十堆篝火在寒风中摇曳,照得钢轨泛起橘红色的微光。
伙房那边飘来阵阵炖肉的香气,几个年轻力壮的工人正抬着热气腾腾的木桶往各处分发。
“吃夜宵了!”
“都来趁热吃!今儿可是上好的五花肉!“伙夫老陈扯着嗓子喊着,手里的铁勺敲得木桶咚咚响。
工人们排着队,粗瓷碗相碰的清脆声此起彼伏。
老木匠张德全蹲在枕木上,捧着碗突然笑出了声:“嘿!你们瞧这肉块,比我家老婆子切的厚实多了!“周围顿时爆发出一阵哄笑。刚满十八的小工李顺子边嚼着肉边含混地说:“张叔,等铁路修好了,我第一个请您坐火车回老家!“
不远处的帐篷里,文书处的油灯亮如白昼。
趁着吃夜宵的间隙,十几个工人又围住识字先生,七嘴八舌地要往家里捎信。
“给我爹娘写,就说儿子在干正经大事,过年不回去了!“
“跟俺媳妇说,朝廷发了双份工钱,让她扯块花布做新衣裳!“
“告诉我家小子,好好念书,将来也来修铁路!“
负责记录的年轻文书手腕发酸,却笑得眼睛弯成月牙。他抬头望向帐外,火光中工人们的身影来来往往,铁锤敲击道钉的声响竟比白日还要密集。
工地另一头,工部派来的监工郑大人正和几个工匠研究图纸。忽然一个满脸煤灰的司炉工跑来,激动地比划着:“大人!咱们新改的锅炉试好了,比原先多拉三成煤!“郑大人闻言,竟忘形地一拍大腿:“好!明日就给司炉组加菜!“
更远处,几个年轻力壮的工人自发组织起了竞赛。他们喊着号子,比拼谁能更快地铺设枕木。围观的人群不时爆发出喝彩声,有人甚至敲起了铁桶助兴。夜风吹散了他们额头的汗珠,却吹不散脸上洋溢的笑容。
在这片欢腾之中,没有人注意到月亮已经悄悄西斜。直到工头敲响收工的梆子,众人才惊觉东方已泛起鱼肚白。但奇怪的是,竟没有一个人显出疲态。他们三三两两地往回走,嘴里还热烈地讨论着明天的工程进度。不知是谁先哼起了小调,很快,整个工地上都回荡着粗犷却欢快的歌声。
......
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宗人府的议事厅里投下斑驳的光影。
欧阳伦半躺在太师椅上,手里把玩着一枚铜钱,铜钱在他修长的指间翻飞,时隐时现。
《大明人民日报》的总编赵明德擦了擦额头的汗,偷眼打量着这位以懒散著称的大明驸马、内阁首辅、军事内阁大将军。
欧阳伦今日只穿了件月白色家常道
袍,腰间松松垮垮系着根绦带,脚上趿拉着一双布鞋,活像个闲散书生。
“诸位都坐吧。“欧阳伦打了个哈欠,随手将铜钱往案几上一抛,“叫你们来,是为了铁路宣传的事。“
《金陵新报》的主笔钱礼闻言立刻挺直了腰板,却见欧阳伦已经歪在椅背上,眯着眼睛看窗外树影婆娑。
“铁路工程进展顺利,但百姓不解其妙。“欧阳伦慢悠悠地说,“你们各家报纸,从下月起,要开辟专栏报道。“
《北方快报》的刘主笔小心翼翼地问:“大人希望我们如何报道?是着重工程进度,还是...“
“故事。“欧阳伦悠悠开口,“我要你们写故事。写工地上工人怎么拼命干活,写他们老婆孩子怎么盼着铁路通车,写沿途村庄怎么期待火车经过。“他手指轻叩桌面,“特别是那些感人的,比如...老母亲给修铁路的儿子送鞋,小孩子第一次见到铁轨什么的。“
赵明德恍然大悟:“大人的意思是,要让百姓感同身受?“
欧阳伦又懒洋洋翻个身,旁边的美婢立马端着茶送入欧阳伦嘴中,喝完茶欧阳伦继续开口:“聪明。铁路不是冷冰冰的铁疙瘩,是连着千家万户的血脉。“他突然笑起来,“你们可以搞个'铁路英雄'系列,每期报道一个普通工人,写得煽情些。对了,工部、户部可以出点润笔费。“
几位报人顿时眼睛发亮。钱礼搓着手问:“那...关于工程本身的技术细节...“
“那个简单。“欧阳伦随手从案几底下抽出一叠文稿,“工部已经准备好了说明材料,你们找书吏抄一份就是。“他忽然压低声音,“但记住,报道要着重'大明盛世'四个字,把铁路和国运联系起来。“
众人连连点头。欧阳伦却又恢复了那副懒散模样,手指轻轻敲击扶手:“还有一事。各家报纸要统一口径,铁路是圣上英明决策,工部上下齐心,百姓踊跃支持。至于那些钉子户、闹事的...“他意味深长地顿了顿,“就不必提了。“
“下官明白!“几位报人异口同声。
欧阳伦满意地点点头,忽然从袖中摸出几个精致的鼻烟壶,一人赏了一个:“这是西洋来的玩意儿,诸位拿去把玩。“他打了个哈欠,“具体事宜你们找周主事商量,本官要小憩片刻了。“
众人识趣地告退。走到院中时,赵明德忍不住回头望去,透过半开的窗子,看见欧阳伦已经蜷在太师椅上,一本账册盖在脸上,似乎真的睡着了。
钱礼小声嘀咕:“这位大人真是...与众不同。“
刘主笔却若有所思:“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处处用心啊。你们没发现吗?方才半个时辰,他把舆论方向、报道重点、甚至我们的润笔费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几人正说着,一个书吏匆匆追来:“诸位留步!大人方才忘记说了,每月初五前要将样刊送工部过目。“书吏压低声音,“大人虽然不说,但若报道得好,年底工部订报的份额...“
报人们相视一笑,心中已然有数。
......
《金陵新报》刊出“铁路英雄“系列首篇的第三日,南京城西的“聚仙楼“茶馆里人声鼎沸。说书人老郑把报纸往案上一拍,唾沫星子飞溅:
“列位看官,今日不说三国,单表这筑路工人赵大锤!“他抖着报纸,“这赵师傅为了抢修滁州段,三过家门而不入啊!他老娘病了,托人捎来一双新纳的布鞋,赵师傅捧着鞋在工棚里哭了一宿,第二天照旧抡大锤!“
茶客们听得入神。绸缎庄王掌柜抹了抹眼角:“真真是忠孝难两全...“
“呸!“墙角蹲着的老泥瓦匠突然啐了一口,“早两年官府征夫修河工,哪管你家里死活?如今倒好,报纸上说得天花乱坠。“他掰着黑黄的手指,“可知道工钱几何?顿顿有肉否?“
跑堂的小二正好添茶过来,插嘴道:“刘爷,您这就不知道了!我表兄在徐州段当伙夫,说朝廷这次阔气得很!“他压低声音,“普通小工日给八十文,技工翻番,逢年过节还有双饷!昨个儿报上不都写着吗?“
邻桌几个年轻商贾顿时来了精神。其中戴瓜皮帽的兴奋道:“要我说,这铁路一通,咱们往北边贩茶叶起码省一半脚钱!“他拍着同伴的肩膀,“老兄的绸缎要是能赶上头班火车运到北京,保准赚个盆满钵满!“
茶馆角落里,一个穿长衫的老秀才却摇头晃脑:“奇技淫巧,有违圣人之道。《易经》有云...“
“得了吧孔先生!“卖豆腐的寡妇王婶儿提着篮子经过,“您那套老黄历该收收了!昨儿报纸上说,保定府那边因为铁路经过,地价涨了三成!“她眼睛发亮,“要我说啊,这铁疙瘩就是金饽饽!“
......
城南油条摊前,摊主老周正用刊有铁路新闻的报纸包油条。一个扎总角的小童踮着脚看报上插图:“爹,这就是火车吗?比咱家房子还大?“
“那可不!“老周用油乎乎的手指点着报纸,“报上说,这铁家伙一天能跑八百里,
肚子里能装下整个菜市口的货!“他忽然压低声音,“听说皇上龙颜大悦,要给修铁路的工匠赐匾额呢!“
巷子深处,几个孩童正用竹片和麻绳拼凑“火车“,嘴里“呜呜“学着汽笛声。路过的新式学堂先生驻足微笑,从包里掏出彩色粉笔,在青石板路上画起了铁轨的示意图。
......
最戏剧性的转变发生在城郊的田家庄。三个月前,当勘测队在地里插下第一根标桩时,村长田老倔带着全族男丁举着锄头阻拦:“谁敢动我们祖田!“
如今正是麦收时节,田家祠堂前却摆着几张报纸。村里唯一识字的前朝举人田永德戴着老花镜,正给乡亲们读《大明人民日报》的最新报道:
“...徐州至凤阳段贯通当日,沿线百姓自发箪食壶浆,七旬老妪王氏含泪言道:'老身活了一辈子,终见太平车...'“
“放屁!“田老倔的媳妇突然拍腿大笑,“那王婆子明明说的是'这铁长虫吵得我家老母鸡都不下蛋了',怎么到报上就变味儿了?“
满场哄笑中,田永德却正色道:“朝廷这是要咱们识大体!你们看——“他指着报纸另一版,“这铁路经过的村子,朝廷承诺设车站的,地价翻倍;愿意去工地帮工的,日结现钱。“他环视众人,“咱们村东头那三十亩薄田,若是让铁路斜穿过去...“
田老倔原本蹲在门槛上抽烟,闻言猛地站起来:“二叔公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是,“老举人抖了抖报纸,“明天都去里正那儿按手印,咱们田家庄,要做'铁路模范村'!“
......
变化最明显的莫过于秦淮河畔的码头。往日里脚夫们最恨听“铁路“二字,如今休息时却三五成群围着识字的人听报。
“乖乖!“一个满脸褶子的老脚夫听着《商报》的报道瞪大眼睛,“这火车一趟能拉五千石粮食?那咱们这些扛大包的岂不是要喝西北风?“
年轻些的脚夫小顺子却灵醒:“李叔,报上不是说要在车站招装卸工吗?“他眨着眼,“我打听过了,火车站搬货用铁架子车,比咱们肩挑背扛轻松多了,工钱还多两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