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七章天大的喜讯

所以,这个高句丽的亡国之君,非但不能受到伤害,还要保护好。

“呵呵,起来吧。你也不用怕,虽然你是个亡国之君,可我们陛下仁慈,倒也不会杀了你。”

沂国公李继淡淡看向亡国之君,笑道。

而那个肥胖颤抖的胖子,则是颤巍巍地表示了感谢,曾经不可一世的他,也许从未有想过会沦为阶下囚的一天。

谁也不知道他现在如何的心思,也许正在为自己的失败而痛苦万分,也许心中埋藏着不知的仇恨。

更或者,还在为能够苟活一命而暗自庆幸。

谁也不知道他的心思究竟如何,更不知道他会不会懊悔曾经的凶残,暴虐,狂妄,才最终导致了自己的败亡

不过,现在这一切都不重要了。

高句丽即将成为大明的领地,而他们的小王国也将不复存在了。

这是历朝历代,以及上百的皇帝,从未有过的功绩。

没能人能办到,只有大明皇帝这位仁义无双的君主办到了。

可以预料,他必将成为千古一帝,从而被世人所称颂。

在沂国公李继等大军,攻占了高句丽的王都,俘虏了他们的国君之后,远在百里之外的穆英也很快收到了信息。

当看到这份捷报之后,她难掩激动之心。

他们终于完成了攻占高句丽的理想,把那个残忍无道的暴君给拿下了。

虽然他们新路军只是打的助攻,可穆英知道,就凭自己牺牲不少将士,引开李秀田这一份功勋,就也能与沂国公一样能并列首功了。

所以,当听到中路军和西路军,都擒拿了那位高句丽的国君之后,穆英立即让犒赏了上望城的军民。

至于出征在外穆平等人,只能派轻骑兵去通知他们这个大捷了。

不过,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还是向皇帝陛下写一道奏折。

当然,穆英并不是邀功什么的,她此时只想分享心中的这份喜悦。

同时,也想告诉那位皇帝陛下,各路军的统帅和属下将士,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就如他所期待的那般,只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就结束了此战。

穆英想到这里,立即就匆匆进入了后堂,开始书写奏折。

转眼间,洋洋洒洒数千言,就一挥而就写成了。

在这份奏折里,她说的极为详细,从计划的每个过程,到如何收服李秀田的,又如何派穆平等人监督的。

可以说,大大小小的事,事无巨细,全都和盘托出。

她也不知道为何这样,就是想分享心中的这份喜悦和激动。

当然,穆英也从未想过能收到皇帝陛下的回复。

她只要自己说就是了。

虽然写了两个时辰之久,可穆英非但没有一点的疲惫,反而十分的亢奋,双颊更是绯红。

随后,她检查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确认没有任何的错误的时候,这才小心翼翼的收拾好,发了出去。

话说,正带着大明新路军将领穆平等人的李秀田,又攻打下一座城池的时候,还未来得及庆祝,便听到了王都已经被大明军拿下的消息。

看着新路军的几个将领欢庆的样子,他的神色十分复杂。

作为高句丽的名将,他心中其实应该十分悲苦的。

但作为投降给大明军的降将,他又不得不挤出一丝笑容,向他们恭祝大捷,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忠心。

可这样的讨好奉承,若是让手下士兵看到的话,定会大大折损自己的威信。

所以,李秀田的内心十分的苦恼。

好在那穆家的几个将领,倒也能理解他的状况,并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逼迫他来贬损曾经的旧主。

俗话说的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谁曾想,高句丽王都陷落,国君被大明军俘虏的消息,仅仅一天的时间,就传遍到了周边的各个郡城。

当然,这少不得大明军游骑兵的功劳。

当高句丽的王都一陷落,他们就立即领命,到各处开始大肆的宣传,以此攻心,击溃还在抵抗的高句丽将士的士气。

当高句丽的军民,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在震惊的同时,也没有太多的悲伤。

按理说,王国陷落,国君被俘虏,他们应该感到凄惨,悲凉,谁知大多数人竟感到轻松。

是的,浑身通透的轻松。

似乎他们王国的这个国君被俘虏,被灭亡,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他们竟是毫无的意外。

这就实在是太令人感到可笑了。

很多有志之士,开始分析这种心理路程,为何自己竟感不到丝毫的悲伤。

分析之后,他们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那就是他们心中其实也希望这个暴虐,凶残的国君早点被推翻。

其次,大明军虽是攻占了他们的城池,可所表现的却无愧仁义之师。

在他们所占领的地方,百姓依旧安居乐业,大明军对他们秋毫无犯。

当然,前提是不抵抗他们,不寻衅。

可以说,在大明军的治下,他们甚至感到比曾经那个暴虐的国君还要舒心,还要畅快。

这也许就是他们对灭国之后,没有太过伤心的缘故。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一直以来,华夏的皇帝都是他们的宗主国,是他们仰望,羡慕的存在…

所以,在法理上,对于大明皇帝能够统治他们,倒也没有太多的逆反心理。

在接下来的两天,大明各路军的统帅发现,他们所过之处,那些一直顽固抵抗的高句丽将士,竟直接选择了投降。

甚至,他们还未到达他们的城池,那些人还亲自派来了投降的使者。

如此的一幕,直接让各路军的主帅都懵了。

这么轻松吗本来他们以为,还需要个几个月才能肃清其他郡城的抵抗。

谁曾想让他们竟然是如此的主动。

当然,能没有抵抗那是再好不过了。

对此,大明军的各路主帅十分欣喜就接纳了他们投降状。

如此大的收获,他们当然不敢居功,在他们的奏折里,高句丽的军民之所以选择主动投降,那都是皇帝陛下的仁义所至。

那些高句丽的军民,慑服于大明皇帝陛下的威名,这才不再抵抗。

因为远在数千里之外的高句丽,所以这各路军的主帅,对待那些投降的将领和郡守,都是十分的大度,不但保证了他们的家族财富的安全,同时更是保证了他们的官职。

只要是人品端正,没有异心,那么依旧会得到大明朝廷的重用。

这就是大明朝廷的用人之道,绝对不会因为你曾经抵抗过,就把你打入十八层的地狱。

大明的皇帝陛下是仁慈的,是宽厚的,是英明的。

不但是对高句丽曾经的官民,也有对高句丽的百姓方面。

比如当即宣布,免除一半的赋税,农民免除一年的,就是减轻农民的负担。

这些政策对百姓们来说,无疑都是极好的,有利于大明对新征服的郡城,更有效的统治。

就算一些地方,还有一些零星的战火,不过也起不了太大的波澜了。

相信所有的地方,在半月之内,很快就会得到平息。

而这些主帅的奏折,也不断开始向大明京城传递着,可以说每天都有一道奏折传递过去

。又过两日,京城,早朝。

文武百官正在商议国家大事之时,殿外传来小太监那尖锐,却又充满喜悦的声音。

“北征大捷,北征大捷。”。

“高句丽国王被俘,正解送京城中。”

当听到这个消息,殿中的大臣们先是一惊,而后都一个个极为的振奋,向朱祁钰恭贺不已。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高句丽的臣服了,得以平叛了。”

“全赖陛下的仁德,才能在短短的半年内,创造了历朝历代从未有过的丰功伟绩。”

“陛下,如此的大事当与天下百姓同庆啊。”

“是啊,陛下,臣请旨昭告天下,与民同乐,让他们也都见识到陛下的文治武功。”

下方的文武百官都极力的奉承起来,希望也能沾沾这天大的喜讯。

可以预料,从此大明不但消除了北方的隐患,同时还多了诸多的郡城,那么可以想象这是多么的功绩

那些出征的将士,将会得到什么样的奖赏,自不封侯那是少不掉的。

特别是那个新投靠大明,屡立战功的穆家,他们的功勋更是十分的惹眼,令人艳羡。

家族的有才能之人,屡屡出现,立下赫赫战功,可谓是令人侧目。

当然,那些老公侯的主帅们,也再次向世人彰显,他们绝对没有老,不但还能带兵打仗,还能屡立战功,为儿孙多谋福祉。

就算朝中的这些勋臣武将们,都感到脸上十分有光彩。

这也算是大大的打了那些文官的脸,为大明开疆拓土,还得是他们这些武将,还得他们出生入死方才有这些文官的享受太平安康。

那些文官虽不这样认为,不过此时却也没有表露出来。

至少看向那些勋贵们的眼神,稍微转变了少许。

当然,最为高兴的还是朱祁钰了,虽然他早就有所预料,但真真切切听到这个捷报的消息之后,他也是难掩激动之心。

驱逐了威胁的后金,又拿下了高句丽的大片领土。

他完成了不少英明神武的帝王未完成之创举。

就仅仅凭这份丰功伟绩,就足够他能名垂千古了。

他也就没有丢穿越者的脸。

至于对那些功臣武将,文官们的奖赏,却不能太过的耽搁。

必须得抓紧提到日程上来。

随后,朱祁钰向内阁、吏部,兵部下旨,让他们根据所报上来的功勋名单,尽快拟出封赏。

这次他要大告天下,让所有人都知道只要为大明的建功立业,那么他这个大明的皇帝,就不会吝啬任何的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