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洛阳梦华录
李承乾感叹道:“我可否麻烦孔师根据自己的见闻将隋炀帝的事迹编纂成册,我好将其作为反面案例教导我李唐皇室的后世儿孙?”
“臣编纂吗?”
孔颖达颇为意动,若是这件事情真的能够起到什么正面作用,那也是一件好事。
不过孔颖达是觉得很难起到什么作用的,但只要有一丝的希望,就应该去做,因为这一丝的希望,说不定在未来的某日,便能变成烈日横空的太阳。
“时间差不多了,授官礼,或者是这场隆重的烧尾宴就要开始了。”李承乾说道:“虽然说今科状元己经外出就任了,但这并不会影响到今天的热闹。”
“而且今日宴会中,可有一位名副其实的词宗。”
他满含笑意的说道:“这等节日,这位词宗说不定今日便会有能够流传千古的诗词问世呢。”
虽然说现在的文坛当中,词是能够和青楼坐一桌的,奈何写词的诗人太过重量级呢?
如此的词首其一为当朝皇帝,李承乾在太子的时候,便因为写词的原因遭受诟病,但短短两三年,太子摇身变成皇帝了,大唐的文坛顿时沉默了。^萝+拉+暁-说¨ ~埂¨薪/醉^全′
毕竟风向标什么的,全天下哪里有皇帝这座风向标大?
皇帝喜欢的文风,又有谁敢说词下作呢?
其二便是被人怀疑是不是剽窃他人智慧的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尚且不论,光说李承乾的个人影响,便将词的地位狠狠的向上抬了一大截。
要知道李承乾可不是什么傀儡皇帝,他可是一个马上天子,实权皇帝。
他的喜好,就是全天下人的追捧,李承乾的仪态,便是礼的最高诠释。
“那陛下有没有诗词腹稿呢?”孔颖达明知故问道。
“孔师知我,我自然有腹稿的。”
李承乾背过手去装高手,他自然有腹稿的,而且这个腹稿,还是对词中之龙的抄袭。
“那今日,是定有传世诗词现世的。”
孔颖达对李承乾颇为自信。
今夜的洛阳城,是沉积了许多年的热闹,临时解除了宵禁的洛阳城夜空,被千万盏的花灯所点燃,这些花灯都是用应时的鲜花所制,行走在其中,宛如置身花海一样,让人沉醉。,微.趣~小`税_ ¨已^发*布_蕞*歆′璋/洁!
在洛阳的主干朱雀大街上,本地的花灯和产自江南的竹丝宫灯交相辉映,清风拂过,摇晃的灯光将朱雀大街映照得如同一条流动的星河。
而那些灯光,便对应着天上的星辰,一闪一烁。
而在星辰的环绕中,新科进士骑马踏街,在洛阳百姓的围观下,金吾卫的拱卫下来到了人生的巅峰。
“今日始知盛世之贵矣。”
辛弃疾左顾右看,将洛阳的繁华和百姓的面容尽收眼底。
他出生时,北方就己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在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后“累于族众”,无法南下,遂仕于金朝。
尽管如此,辛赞却一首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也正是受自家祖父的影响,辛弃疾才会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只可惜,生不逢时,他究其一生,也没法完成自己北伐、收复河山的志愿。
臣乃良臣,君非明主。
一腔抱怨,最终只在梦中实现。
若非如此蹉跎的人生,辛弃疾也不会在文学上有着那么惊人的成就。
而与辛弃疾的激动相比较,章楶则没有那么多的感触,因为以他的寿命,根本赶不上靖康之变,所以在章楶看来,他的一生还是挺顺遂的,而他那个时候的东京繁华程度,便是比起辛弃疾的梦中,仍然有之而无不及。
更别说刚刚发展起来的洛阳呢?
“以武将之身晋升进士之尊。”章楶上下打量了一下,说道:“幼安果真是文武全才。”
“我观幼安之文章,切题深切,非实才无以成文,想必阁下读书很是刻苦吧?”
“不过是习武之余顺便读书罢了。”辛弃疾谦虚道:“若非陛下,我也不可能将自己的文才坦露出来。”
两人的后方,魏叔玉并不像其他人那样互相攀谈,他只是默默的看着周边的一切。
“真像是一场梦啊。”
魏叔玉在心中默默的想道。
虽然他中举的名次并不高,但毕竟是一次中举,不需要在花费那么多时间去备考,心神俱损。
所以当魏叔玉置身于这种环境的时候,内心居然有些许的抽离感,让他几乎是用一种第三方的视角观看自己的人生,所以内心的情绪,并没有其他的进士那么激动。
“也正是因为美好的像做梦一样,我一定要替陛下守护好这座山河。”
魏叔玉的想法逐渐坚定起来,他的志愿也逐渐浮现,抽离感也在随着他不再迷茫随他而去。
站在朱雀大街,也就是“天街”所连接的宫城正门与郭城正南门定鼎门楼上的李承乾看着下方的新科进士们,笑着转身对着身后的诸位臣子说道:“如今我倒是可以说上一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一日,太宗与孔颖达议政,语及前隋炀帝之事。
颖达对曰:「炀帝矜傲,自视甚高。昔者群臣颂成祖为千古一帝,成祖虽逊辞而心实悦之;然若有人敢以‘千古一帝’誉炀帝,炀帝必怒而诛之。」
太宗异之,问其故。
颖达叹曰:「炀帝以为,此非颂己,实讥己也。夫‘千古一帝’者,历代皆有,炀帝岂甘与众帝并列?其所求者,乃万世独尊,无二无对。」
太宗默然,俄而曰:「昔人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杨广者,诚我李氏之明镜也!」
遂顾谓颖达曰:「卿学贯古今,可据所见闻,纂炀帝之事为《炀帝鉴》,以诫我子孙,使知骄矜之祸、独夫之败。」
颖达顿首曰:「臣谨奉诏。」-《弘化政要-诫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