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借道朝鲜的丰臣秀吉

    洪武十三年中秋夜已经到了第二天的一更天,此时的秋风抽打在奉天殿的琉璃瓦上,发出碎玉般的声响。

    奉天殿前广场,巨大的天幕幽光浮动,映照着洪武君臣一张张凝重的脸。

    朱元璋高踞龙椅,指节无意识地敲击着冰冷的扶手,发出笃笃的闷响。下方,徐达、冯胜、耿炳文、蓝玉等一干虎狼之将,眼神锐利如刀,死死钉在光幕上。空气里弥漫着压抑的躁动,如同暴风雨前的死寂——只等那倭国猴子亮出爪子!

    光幕上,波涛汹涌的对马海峡。一艘悬挂着对马岛宗氏家纹的船只,艰难地劈开风浪,驶向朝鲜海岸。

    旁白文字森然浮现:

    【明万历十七年(日本天正十七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为消除国内大名威胁,决意以朝鲜为跳板,远征大明!首要一步:逼朝鲜臣服,借道!】

    画面急速切换:

    万历十七年(日本天正十七年)三月:大阪城,天守阁。

    丰臣秀吉矮小的身影裹在华丽阵羽织里,眼神阴鸷。

    他对着跪伏在地的对马岛少主宗义智,声音尖利如枭鸣:“告诉朝鲜国王!今年夏天,必须‘参洛’(来京都朝见)!否则……”

    他猛地挥手,做了个劈砍的动作,“筑紫之兵(九州军团),踏平三韩!”

    旁白补充:此前,秀吉使者柚谷康广因朝鲜拒绝遣使,已被秀吉怒杀!

    万历十七年(日本天正十七年)六月:朝鲜王京,景福宫。

    宗义智、僧人景辙玄苏一行,恭敬却暗藏胁迫地谒见朝鲜宣祖李昖。

    宗义智言辞谦卑,承诺交出倭寇俘虏与朝鲜奸民。

    画面闪过:十多名被捆绑的朝鲜人、三名倭寇头目、百余被掳朝鲜百姓被押送过境。朝鲜宣祖面露喜色。

    万历十七年(日本天正十七年)十一月:朝鲜派出以黄允吉为正使、金诚一为副使的通信使团,携国书渡海赴日。使团船只驶离釜山港,朝鲜君臣脸上是侥幸的轻松,浑然不觉引狼入室。

    “蠢!蠢不可及!”武将班列中,永昌侯蓝玉猛地啐了一口,一脚踹翻了旁边一个装温酒的小铜炉,炉灰四溅!“

    这帮高丽棒子!脑子里塞的是马粪吗?倭寇刚抓了人还回去,就信了猴子的鬼话?这他娘的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连个信儿都不知道往咱大明报?活该被当垫脚石踩!”

    老将冯胜捋着胡须,眼神凝重:“倭人狡诈,以退为进。朝鲜小国,畏威而不怀德,心存侥幸罢了。只是这‘借道’……哼,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光幕流转,场景切换至日本京都,聚乐第。

    【万历十八年(日本天正十八年)十一月初七:聚乐第大宴!】

    极尽奢华的殿宇,丝竹靡靡。

    丰臣秀吉高踞主位,怀里抱着幼子鹤松,旁若无人地逗弄嬉笑,鼻涕口水蹭了孩子一脸。

    下方,朝鲜正使黄允吉、副使金诚一及随员,身着正式的朝鲜官服,恭敬肃立,脸色却因这极度的轻慢无礼而微微发白。

    宴会喧嚣中,一封盖着丰臣秀吉朱印的答书,被傲慢地递到朝鲜使臣手中。

    光幕特写那狂悖的字句:

    “郁郁久居此?予不屑国家之隔山海之远,一超直入大明国!易吾朝风俗于四百州,施帝都政化于亿万斯年者,在方寸中!贵国先驱而入朝……予入大明之日,将士卒临军营,则弥可修邻盟也!”

    (译文:难道要郁郁久居于此吗?我不屑于国家间山海阻隔,将一举直入大明国!将我朝风俗推行于大明四百州,将帝都的政令教化施行于亿万斯年,皆在我一念之间!你国若为先锋入朝(归顺)……待我攻入大明之日,大军亲临你国军营,那时才更能巩固我们的同盟啊!)

    “一超直入大明国?”

    “易吾朝风俗于四百州?”

    “施帝都政化于亿万斯年?”

    每一个字,都像烧红的烙铁,狠狠烫在洪武朝君臣的耳膜上、心尖上!

    “混账东西!”燕王朱棣暴喝一声,如同炸雷!他猛地抽出腰间佩刀,寒光一闪,狠狠劈向身旁汉白玉栏杆下的金砖地面!

    “锵——!”

    刺耳的金铁交鸣伴随着火星四溅!坚硬的金砖竟被这含怒一击,劈开一道深深的裂痕!

    朱棣持刀而立,胸膛剧烈起伏,眼中杀意沸腾如实质:“撮尔倭奴!安敢狂吠!‘一超直入’?本王先超度了你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孽畜!”

    “反了!反了天了!”龙椅上,朱元璋的脸色已由铁青转为一种骇人的酱紫。

    他死死盯着光幕上那封国书的文字,手指捏得御座扶手咯咯作响,仿佛那不是木头,而是丰臣秀吉的脖子!朱皇帝怒极反笑,笑声却比寒风更刺骨:

    “好!好个‘郁郁久居此’!好个‘一超直入’!好个要把我大明四百州换了倭奴风俗的‘猴皇帝’!这倭国猴子的苦胆,怕不是拿烧酒泡了二百年,泡出这么大个儿来?!”

    光幕画面并未因洪武朝的滔天怒火而停滞,继续演绎着令人齿冷的后续:

    万历十九年(日本天正十九年)正月:朝鲜使团在对马岛护送下,带着那封充满威胁与野心的国书,魂不守舍地回到朝鲜。国书内容如瘟疫般在王京散开,朝鲜君臣如遭雷击,一片恐慌。

    万历十九年(日本天正十九年)六月:釜山倭馆。宗义智再次亲临,脸上虚伪的谦恭褪去,只剩下赤裸裸的胁迫。他对着面如土色的朝鲜地方官,一字一顿,如同宣判:

    “关白欲攻大明,贵国地方当骚扰(必遭兵灾)!贵国若能报明国,使讲和通好,可以免患!”(潜台词:要么当带路党,要么等着被碾碎!)

    “砰!”老将冯胜再也忍不住,一拳砸在身旁的朱漆廊柱上,震得灰尘簌簌落下!“无耻之尤!无耻之尤啊!这倭奴,是把朝鲜当成他家的狗了!‘报明国,使讲和通好’?他算什么东西!也配跟我大明‘讲和’?这是逼朝鲜反水,当他的马前卒!”

    徐达眼神冰寒,声音沉稳却带着千钧之力:“陛下,倭猴此计甚毒!借道是假,逼朝鲜就范、甚至裹挟朝鲜之力攻我,才是真!朝鲜若屈从,则倭寇兵锋直抵鸭绿江!朝鲜若反抗……”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冷冽,“则必先遭倭寇屠戮,生灵涂炭,亦为我大明藩篱尽失!”

    “屠戮?”朱元璋猛地从龙椅上站起,几步跨到丹墀边缘,佝偻的身躯此刻却爆发出骇人的气势。

    他指着光幕上宗义智那张阴鸷的脸,又狠狠戳向东亚地图上朝鲜半岛的位置,声音如同九幽寒冰,每一个字都淬着杀意:

    “他敢!”

    朱皇帝猛地回头,鹰隼般的目光扫过阶下群臣,最后定格在光幕上丰臣秀吉逗弄幼子时那张因野心而扭曲的脸:

    “这倭国猴子!为了坐稳他那个沙堆上的‘关白’位子,为了把他国内那群豺狼踢出去送死,真是什么狗屁倒灶的毒计都想得出来!借道?借他娘的棺材板!”

    朱元璋胸膛剧烈起伏,怒极之下,反而发出一串令人毛骨悚然的低笑:

    “呵呵……好啊!好得很!二百年了,总算蹦出个能让咱老朱……大开眼界的‘豪杰’!”他猛地抬头,死死盯着天幕,眼神仿佛要穿透时空,将那大阪城中的矮子揪出来:

    “若非隔着这二百年的光阴,咱朱重八,定要亲手把你从倭岛揪出来!在这奉天殿前,当着你那倭国群臣的面……”朱元璋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近乎暴虐的、解剖猎物般的兴奋与好奇:

    “剖开你的猴肚子!挖出你那颗泡大了的苦胆!”他舔了舔有些干裂的嘴唇,眼中闪烁着骇人的光芒:

    “咱倒要看看!到底是灌了几缸烧刀子(烈酒),才泡出你这吞天的狗胆!敢把爪子,伸到我大明的炕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