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狐狸墓
青县这个地方,有个非常有名的企业。生产酸酸乳,早些年很火爆。广告也比较多。对,就是小洋人。
你很难把小洋人这个品牌和青县这样一个千年古城联系在一起。虽然青县的名字由来从明洪武年间才开始,但是汉高帝时就己经置参户县。
青县的县城很小,就像河北省的大部分县城的规模一样。
之所以选择青县,是因为青县有发现过大型墓葬群的记载。现在的我,不求有多么大的收获,够用就行。所以,能在大墓旁捡点漏,也是一个路数。
在青县寻访大墓,我明显感觉轻松了不少。如今己经有三处目标可供盗墓小分队去作业。广宗一处,清河两处。所以,在青县我几乎是带着半游玩的兴致。
青县有两个地点是我想要去看的。首选是流河镇。
提起流河镇,北方的朋友应该比较熟悉。没错,大名鼎鼎的火锅鸡便是出自这里。火锅鸡也是我喜爱的美食之一。流河镇的火锅鸡是用传统的铜火锅来盛,我和小可找了一家名为正宗流河火锅鸡的小店,因为我觉得这种地方美食,越是小店味道越正宗。具体味道,我就不详述了。各位看官若是有机会,可以亲赴流河品尝。\零\点.墈/书* ¢已¢发~布\蕞+薪/璋·結\
流河镇有两处古墓,一处为汉墓群,一处为明代大墓。我和小可先驱车前往大邵庄。根据记载,八六年在大邵庄一带发掘到多座汉墓。只不过这些汉墓多为小型墓,密度大、无封土,墓穴深约2米,多为砖砌结构。当我们抵达之时,却看不到这些汉墓的任何痕迹。我们在村子里问了十几个老人,终于有一位老人听说过这处汉墓。在老人的指导下,我们在村子的西北角找到了那块掩埋在荆棘杂草之中的文保碑。
我跟小可蹲在路边抽烟。小可问我这里还有墓吗?
我摇了摇头,“这儿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规模远不及我想象之中大,而且就在村子里,难度太大。”
另一处明墓,却让我们称奇。这处明墓在一片新坟当中。而且这座明墓的坐落很奇怪,坐东朝西。再看河道的走向,我瞬间就明白了。如今的墓道大约百来米,两侧立着新刻的石像生。坟前竖着一块崭新的墓碑,上书“大明兵部尚书赵公之墓”几个大字。再往前走,看到两根华表的残柱,以及牌坊两侧的抱鼓石,是刻的石狮。再仔细看,树丛当中藏着一块残破石碑,看来是旧碑。虽然风化严重,碑文模糊不清,但还能依稀辨认:此墓成于明嘉靖十七年七月二十西日。/叁·叶_屋¨ ,罪,辛`璋.结*庚*欣!哙`
小可问我,“这里意义大吗?”
我无奈地摇了摇头。
流河镇算是放弃了。我们首奔下一个地点:狐狸墓村。
没错,你没看错。这个村的名字就叫狐狸墓村。村名的由来,是一个关于狐狸墓的传说。关于这个传说,有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跛脚狐狸报恩。以前,狐狸墓村并不叫这个名字。原来叫做百泉村。传说,在清顺治年间,一年刚刚入冬,村里头一个打柴的小伙子,正在往框里头装柴火。眼瞅着落日西沉、天色渐晚,突然从远处跑过来一只狐狸,刚跑到小伙子面前,突然腿一软,跪倒在小伙子面前。
小伙子仔细看这狐狸,前腿淌血,嘴角吐着白沫,双眼惊慌,流出泪水,满是乞求的神色。小伙子吓了一跳,拔腿就想跑。谁料,那只狐狸居然伸出前腿,紧紧搂住小伙子的裤脚。可怜巴巴地不停点头,向小伙子求救。
小伙子正在犹豫着,突然就听到大路上传来人呼马嘶的声音,知道这是有人在追赶这只狐狸。小伙子心善,看到狐狸的这副表情,瞬时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将狐狸从地上抱起来,放在自己的框中,又用柴草盖住。这才继续搂柴火。
说话间,几个骑着高头大马,持刀背弓的男子己经来到小伙子近前。其中一名汉子问道,“搂柴火的,你看到有一只狐狸从这边逃走没有?”
小伙子点点头,“看着了,还吓了我一跳呢。”
“往哪儿跑了?”那名汉子心急地问道。
小伙子伸出手来,指着正西的方向,说,“就往那边去了。”
汉子朝小伙子抱了抱拳,大喝一声,“追。”立即挽弓搭箭、快马加鞭,向西边追了过去。
再说小伙子,见那几个人己经走远,才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他急忙跑回家中,把躺在筐里的狐狸抱了出来。给它敷药疗伤,精心照料。过了段时间,狐狸的伤势痊愈了,可惜落下个跛脚的毛病。
狐狸见小伙子独自生活,孤苦伶仃,于是,伤好了也没走,留下来陪小伙子一起生活。
狐狸白天帮着小伙子一起叼柴火,晚上则看守院落。偶尔还能逮到小动物给小伙子加餐。小伙子对狐狸也不薄,自己做了饭,和狐狸一起分食,虽然是粗茶淡饭,可是一人一狐,日子过得蛮和谐。
转眼到了春天播种的季节,小伙子家里面有两亩薄田。他想着种些谷子,于是便买来了两升谷种。可是狐狸看了却首摇头,到了夜里,狐狸悄悄地把小伙子买的谷种叼走,换来一袋子芝麻种。小伙子早上起来,一看,谷种变成了芝麻种,心中奇怪,再看那狐狸,发现正对着自己龇牙咧嘴地笑。小伙子这才明白,原来是狐狸让自己种芝麻。于是,小伙子便顺着狐狸的意思,在田中种下了芝麻。
说来也怪,当芝麻长到三寸高的时候,村里面突然就闹起了蝗灾。漫天遍野的蝗虫,把庄稼地里的庄稼啃食得干干净净。不过呢,蝗虫这东西,什么庄稼都吃,唯独不吃芝麻。那一年,全村的几十户人家,只有小伙子得了个好收成。
有了这个经验,小伙子对狐狸深信不疑。第二年,又到了开春播种的时候,小伙子没有私自做主,反而是先问狐狸今年适合种什么。狐狸二话不说,扭头就跑了,小半天的功夫,狐狸叼回来一袋子高粱种子。小伙子打开布袋一看,里面是高粱种子,心领神会。于是,当年便种下高粱。谁知道,这一年,居然又发了洪水。可是小伙子种的高粱却逆势生长,再一次获得了好收成。
这下子村里人都知道小伙子家里面有一只能预测年景收成的狐狸。于是每年春天,都会去问小伙子今年应该种什么。小伙子也不隐瞒,狐狸告诉他种什么,他就带着全村人种什么。结果,全村年年丰收。
过了些年,那只狐狸终于老死。全村人为了纪念它的功德,特地寻了一处地,厚葬了狐狸。自此,村名也改为:狐狸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