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名家

    (抱歉,昨天的章节不太流畅,改了一下。把书法内容挪到了前面,画纸内容挪到了后面。)

    正文:

    林思成目不转睛,几乎是一个字挨着一个字的看。

    越看越像,越看越像……但怎么可能?

    赵孟頫是赵匡胤十一世孙,南宋灭亡后降了元,后世风评其差,称其为“书奴”、“贱媚”。

    但既便如此,赵孟頫仍旧排在古代书法家前十之列。所以他的作品,已不足以用“珍贵”来形容。

    再数一数:加国外、国内的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确定为真迹的不到二十幅。

    但反过说,如果让他凭笔迹判断,这一幅与台北故宫的那一幅有什么区别,林思成真判断不出来。

    因为像只是一方面,还在于笔势、笔意、法度、骨力。

    说人话:哪怕是仿的,这也是笔力不输于赵孟頫的名家仿的。而且保准是抱着台北故宫的那一幅,临摹了不下百遍才下的笔。

    所以,这就离了个大谱:元以后,笔力能和赵孟頫相比肩的,能有几位?

    越看越迷糊,林思成索性跳过字体,看起了画心的纸质。

    画纸明显有氧化褪色的痕迹,但仍旧能看出是元代上好的桑皮纸:颜色仍旧鲜亮,纸质仍旧光滑。

    用强光手电一照,字里行间隐现金箔,以及若有若无的泥金龙云纹。

    桑皮为基,染黄为底,云龙为纹,洒金增辉?

    林思成直接愣住,“哈”的一声:明仁殿纸?

    这个称呼是乾隆时才有的,指最初生产这种纸的元代宫廷明仁殿。

    而不管是元代的正品,还是清代的仿品,都只有三个作用:写圣旨,供皇帝画画写字抄佛经,给皇帝画画写字抄佛经……

    但这只是其次,关键的是,这玩意早绝了代。

    迄今为止,就只有故宫博物院珍藏有一张:乾隆仿明仁殿画金如意云纹粉蜡纸。

    没错,全世界就这一张,其它也不管是画还是字,更或是佛经乃至圣旨,统统没有。等于故宫这一张是正儿八经,独一无二的孤品。

    而且这还是乾隆时仿的,正宗的元明仁殿纸,连乾隆都没见过。

    但这儿,却冒出来了一张?

    再加上笔迹,装池……哈哈,元帝敕制,赵孟頫真迹……送省级博物馆能镇馆的信不信?

    见鬼的是,他越看越真,越看越真……

    但逻辑讲不通:如果是真品,这位马老师没必要在这里耍赖。

    如果是真品,保力绝对已经开始宣传:元代宫廷敕制·赵孟頫《梵文种子字心经》专场……

    哪怕现在才是2007年,起拍价最少千万以上。十年后,价格要是下了亿,林思成敢磕一百个头。

    所以,肯定哪里不对。

    他一手强光手电,一手放大镜,几乎是一寸挨着一寸的看。

    先是色:黄蘖染色,表面砑光。再看画纸边缘:比一般的纸要厚一倍以上。

    元·王恽《秋涧集》:色黄而厚如板,两面砑光……对上了?

    林思成把手电打了个斜角:

    金箔星星点点,其下云龙若隐若隐……元《至正直记》卷三《内府纸》:饰泥金云龙纹,洒金其间……又对上了?

    咦,不对……哪对上了?

    《内府纸》记载的是“洒金于龙纹间”,这一张,却是“金箔在上,龙纹在下?”

    精神一振,林思成把手电照到了侧面。霎时,眼前闪过一抹光。

    不是金箔和泥金龙纹的金光,而是那种灯光照在了玻璃上,又反射了回来的光感。

    问题是,从哪来的?

    再用高倍镜,同样对准侧面,林思成细瞅了两眼。然后,眼睛慢慢睁大:金箔与云纹之间,好像隔着一层膜?

    极薄,似有似无,微乎其微……

    林思成眼皮一跳,如醍醐灌顶,心中豁然开朗:纸是仿的!

    绝对是仿的。

    真正的元代内府纸,肯定是金箔在哪一层,龙纹就在哪一层,绝不会出现箔与纹隔开的现像。

    如果隔开,那肯定就是仿纸。

    说简单点,内府纸有极高的技术门槛:为了把金箔粘到纸上,必须在素纸上涂蜡。但蜡质抗水,为免降低着墨能力,必须反复用玉石砑光纸面,使蜡质融入纸质之中。

    但仿品没这个技术,做不到既能使蜡膜粘住金箔,还能不抗水。说白了:龙纹画不上去。

    没办法,就只能另辟蹊径:先在素纸上勾出龙纹,再涂蜡,然后洒金箔,最后再砑光。

    这样做出来的纸,就会在箔与纹之间形成一层蜡膜。

    再看纸色:纸边泛褐,纤维呈絮状断裂……大概推断一下,应该在四百到五百年左右,约摸明中晚时期。

    这样一来,就等于是明代的仿家用明仿的内府纸,仿的赵孟頫的真迹,又套了元代的装池?

    甚至于,字迹足足仿到了九成像?

    别说古代,哪怕放在现在,仅凭眼力,有几个鉴定师能看的出来?

    但保力就能。

    林思成很想竖个大线指: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也是因此保力才不收,因为这东西被当作仿品拍走之后,百分百会被当作赵孟頫的真迹卖出去。

    别说马老师耍赖,她就是吊死在这,保力也不可能砸自己招牌。

    但问题又来了,叶安宁为什么还要坚持?

    因为字!

    俗话说的好,画皮画虎难画骨,指的就是临摹。

    凡书法伪作,能将原作的字迹仿到五成形似,就能称之为行家,仿到七成,那必然是高手。

    但再是高,也只是形似,仿的也只是皮。

    这幅却不一样:无论是笔势、笔意、骨力、内蕴,竟然都仿到了八九成?

    让原作者自己再写一遍,估计也就这个水准。也由此说明,仿者的书法造诣,一点儿都不比赵孟頫低。

    更关键在于,既便是仿作,竟也能仿得自有章法。这样的名家,从元到明有几个?

    所以,叶安宁才觉得不甘心。

    林思成也不甘心:这样的名家,绝不会超过两只手。只需要稍微用点力,就能捅破那层窗户纸。

    他闭上眼睛,将有印象的明代的书法家回忆了一遍。

    精于赵楷,笔法遒劲,形神俱备。

    继赵体端雅之风,又融唐之刚劲,晋之古朴。

    且只蕴风骨,自成一派……

    “叮”,脑海中仿佛亮起了一盏灯:俞和,陆深,金琮,沈度……乃至,文徵明,董其昌?

    林思成猛的睁开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