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462)妆造与街市
他立刻回过头,眼睛亮得像沾了晨露的葡萄:“真的?”
崔灿灿放下信纸,指尖还捏着信封边缘的火漆印:“会不会太麻烦?”
“麻烦什么。”石雯走进来,发间别着支玉簪,是刚从妆奁里取的,“阿才这孩子机灵,让他陪着南南,保准丢不了。”她说着拍了拍手,廊下立刻跑进来个穿青布短打的少年,约莫十五六岁,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濡湿,却半点不显得狼狈,反倒透着股鲜活气。
“夫人有何吩咐?”阿才躬身行礼,袖口磨出了毛边,却洗得发白透亮。
“带南南少爷去街上走走。”石雯指了指南南身上的t恤牛仔裤,“先去库房取身合身的衣裳,再让梳发匠来给他拾掇拾掇。”
阿才眼睛一转就明白了,笑着应道:“好嘞!南南少爷跟我来,保管让您换个模样。”
南南跟着阿才穿过月亮门,廊下的牵牛花正开得热闹,紫色的花瓣上还沾着露水,蹭了他手背一下,凉丝丝的。库房在西跨院,推开木门时,闻到一股淡淡的樟木味,不像家里衣柜里的樟脑丸那么冲,倒像是爷爷书房里的旧书味。
“尚朝的公子都穿这样的衣裳。”阿才从樟木箱里翻出件月白色的锦袍,衣摆绣着流云暗纹,阳光从窗棂照进来,纹路里的银线闪着细碎的光,“这是前几年给老爷做的,老爷发福了些,如今穿不下了,您试试正好。”
南南刚把胳膊伸进袖子,就被领口的盘扣难住了——那扣子是用同色丝线编的,像朵没开的花,怎么也扣不上。阿才笑着帮他系好:“这叫琵琶扣,得顺着纹路绕两圈才行。我们寻常百姓穿短打,哪用这么讲究。”
正说着,梳发匠提着个红木匣子进来了。匣子打开时,里面的铜梳、玉簪叮当作响。梳发匠是个圆脸姑娘,梳着双丫髻,发梢系着红绸带:“南南少爷要梳公子髻还是总角?公子髻显精神,总角更俏皮些。”
南南摸了摸自己的短发,突然想起动画片里的古代公子,小声说:“要那个……插玉簪的。”
梳发匠姑娘忍不住笑了,指尖沾了点桂花头油,轻轻抹在他发间:“这头油是用新采的桂花熬的,香着呢。”她的梳子齿很密,梳过头发时沙沙响,不像平时他梳头时总扯得头皮疼。不过片刻功夫,南南的头发就被梳成个利落的发髻,由于是短发,还续了假头发,头顶还插了支白玉簪,簪头雕着只小凤凰,翅膀上的纹路细得像头发丝。
阿才又从箱底翻出双云纹布鞋,鞋底纳着密密麻麻的针脚:“这鞋软和,走多少路都不磨脚。”等南南站到铜镜前,突然“呀”地叫了一声——镜子里的少年穿着月白锦袍,发髻上的玉簪映着晨光,连眉眼都显得比平时精致了几分。他抬手摸了摸簪子,冰凉的玉质贴着指尖,突然噗嗤笑出声:“阿才你看,我像不像戏文里的纨绔子弟?”
这话刚说完,就见崔灿灿和石雯站在门口,两人都笑着。崔灿灿走上前,帮他理了理歪掉的衣领,指尖碰到他颈后,带着熟悉的温度:“哪有这么清秀的纨绔子弟。”她的指尖沾了点胭脂,是刚才石雯给她抹的,蹭在南南衣领上,像落了朵小粉花。
石雯看着镜中的南南,眼角的细纹都笑弯了:“是你不习惯。尚朝的衣裳讲究贴合身形,穿久了比你们的运动服还舒服。”她从腕间褪下串翡翠手链,链珠是水滴形状的,对着光看能瞧见里面的絮状纹路,“这个给你戴着玩,遇到喜欢的小玩意儿,让阿才用这个当钱换。”
南南刚想说不要,阿才已经笑着接了过去:“夫人放心,我保管把南南少爷照顾好。”他把手链小心地放进南南的袖袋,又塞给他块桂花糕:“路上饿了可以吃,这是后厨刚蒸的,热乎着呢。”
走出石府大门时,南南还在低头看自己的裙摆——锦袍的料子很轻,走路时像有风吹着,和牛仔裤摩擦地面的感觉完全不同。街上已经很热闹了,青石板路上铺着一层松针,是早市摊贩洒的,说是能除异味。卖豆浆的担子冒着白气,木勺碰到粗瓷碗,发出咕咚咕咚的响;糖画匠正用糖稀画龙,金黄的糖丝在青石板上游走,转眼就成了条张牙舞爪的龙;还有卖花的老婆婆,竹篮里的栀子花堆得像座小山,香气能飘出半条街。
“尚朝的早市从卯时开到巳时。”阿才指着前面的牌坊,“过了那座‘承平坊’,就是杂耍班子的地盘,有吞剑的、变戏法的,可好看了。”他说话时总爱晃脑袋,发间的汗珠滚到下巴,又被他用袖子一抹,倒像是只灵活的小猴子。
南南正盯着糖画摊挪不开脚,忽听旁边传来叮叮当当的响声。转头一看,是个打银匠在敲银镯,小锤子落在银坯上,每一下都敲得极准,转眼就敲出朵缠枝莲。买镯子的妇人穿着蓝布裙,鬓边插着朵白茉莉,笑起来时露出颗小虎牙:“给我家小女儿的及笄礼,要刻上‘平安’二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银镯要敲三个时辰才能成。”阿才凑到南南耳边说,“尚朝的匠人做活慢,但每样都是真功夫。不像你们那边,机器一压就成百上千个。”
南南想起妈妈上次在商场买的银手链,戴了没几天就发黑,爸爸说“肯定是假的”,妈妈却舍不得扔,擦干净收进了首饰盒。他正看得出神,突然被人撞了下肩膀,回头见是个穿红裙的小姑娘,手里举着串糖葫芦,山楂上的糖衣闪着光。
“对不住对不住!”小姑娘脆生生地道歉,辫子上的红绸带扫到南南手背,像只小蝴蝶停了下又飞走了。
阿才笑着说:“那是卖胭脂的柳家丫头,性子野得很。”他拉着南南走到个卖琉璃珠的摊子前,摊主是个瞎眼老妇人,却能凭手感摸出珠子的颜色,“这个蓝珠子像不像你们那边的海洋球?”南南拿起珠子对着太阳看,里面像盛着片海,蓝得透亮。老妇人摸索着给他包好:“公子眼光好,这是去年从南海运过来的,整个尚朝都没几颗。”她的手指关节变形,却异常灵活,油纸包打得方方正正,还系了根红绳。
走到杂耍班子跟前时,正赶上耍猴的表演。那猴子穿着红肚兜,会翻跟头,还会给人作揖,逗得围观的人直笑。南南刚掏出桂花糕想喂它,就见阿才按住他的手:“猴子吃了甜的会坏肚子,咱们买些花生来。”
卖花生的老汉蹲在地上,竹筐里的花生还带着泥土,壳上的纹路清晰可见。“刚从地里刨出来的,带着潮气呢。”老汉用粗糙的手抓了把,花生壳蹭过掌心,有点扎人却很实在。
南南把花生扔给猴子,看着它用爪子剥壳的样子,突然想起昨天在石府看到的龙纹柱——尚朝的日子好像都是这样,慢腾腾的,却处处透着认真。就像这猴子的红肚兜,针脚歪歪扭扭,却是用碎布头拼的,洗得发白也舍不得扔;就像卖花生的老汉,明明可以把花生洗干净再卖,偏要带着泥,说“这样才新鲜”。
“前面有卖馄饨的,要不要吃碗?”阿才指着街角的摊子,木桌上摆着青花瓷碗,碗边还沾着点汤汁,却擦得干干净净。南南摸了摸肚子,早上的桂花糕早就消化了,立刻点头:“要!多加香菜!”
馄饨摊的老板娘系着蓝布围裙,手里的竹筷飞快地搅动着锅里的馄饨,白色的雾气裹着肉香飘过来,像妈妈煮速冻饺子时的味道,却更鲜。“尚朝的馄饨讲究现包现煮,馅是凌晨刚剁的鲜虾,皮是用井水和面。”老板娘把馄饨端上来时,碗里飘着翠绿的葱花,“公子慢用,小心烫。”
南南吹了吹,咬开馄饨皮,鲜美的汤汁在舌尖散开,不像家里的速冻馄饨总有股冰箱味。他正吃得香,忽听邻桌有人在说石府:“听说石夫人昨天接了远亲来,穿的衣裳看着寻常,却带着股书卷气。”
“石夫人待人最是和气,去年冬天下雪,还给我们这些摊贩送过炭火呢。”另一个声音接道,“不像有些大户人家,见了我们就躲,生怕沾了穷气。”
南南突然想起石雯握着妈妈冰凉手背的样子,想起她给妈妈斟茶时眼底的温柔。原来石雯的好,不止在府里那方小院里,还藏在这些摊贩的闲谈里,像巷角悄悄开着的花,不声张,却人人都知道。
“吃饱了吗?”阿才递过帕子,是块粗布帕子,却洗得干干净净,“吃饱了咱们去看皮影戏,听说今天演《白蛇传》。”
南南点点头,把最后一个馄饨吞进肚里。阳光已经升到头顶,照在青石板路上,把他的影子拉得短短的。他摸了摸袖袋里的琉璃珠,又摸了摸头顶的玉簪,突然觉得这身“纨绔子弟”的装扮,好像也没那么别扭了——尚朝的日子,原来藏在这些细碎的美好里,像馄饨汤里的葱花,不起眼,却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