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魏征面见李元礼,苏瑰怒揍李茂

李泰接着说:“突骑支一心想得到高昌公主,因此,他把皇兄给恨透了。

于是,他让手下的侍卫统领者力到后山的山洞之中去刺杀皇兄。

后来,颉鼻叶护及时赶到,把者力给杀了,救了皇兄、太子妃和麹智盛。”

李世民听到这里,脸色稍缓:“看来,这颉鼻叶护还挺识时务的。”

“皇兄走了,等到儿臣和突骑支见面之时,突骑支便把一腔的怒火都发到了儿臣的头上。

儿臣和他也没说上几句话,他便下令让手下人抓捕儿臣。

幸好房遗爱和长孙冲在我的左右,他们俩奋力抵抗。

最后,我们三人杀出一条血路,才得以逃回来。

要不是他们俩拼死命保护儿臣,咱们父子就再也见不着面了。”李泰说到这里又痛哭流涕了起来。

魏征在旁边一直没有说话,此时,忍不住地说道:“越王,怎么说你也是个王爷,男子汉大丈夫,怎么哭哭啼啼的,像个女人似的。”

闻言,李泰脸上一红,掏出手绢,把眼泪鼻涕擦了擦。

李世民看了看李承乾,问道:“承乾,你和高昌公主麹智丽到底是怎么回事?”

李承乾施礼:“回父皇的话,我和麹智丽之间没有什么关系。

不知父皇是否记得,去年麹文泰和李玉波一起到长安来朝贡的时候,父皇赐李玉波‘李’姓。

并且,封她为常乐公主。”

麹智丽是他们的女儿。”

李世民想了想,想起来了,道:“哦,原来她是李玉波的女儿。”

李承乾就把自己在高昌出使的经过讲述了一遍,当然,他是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

李世民听了之后,点了点头:“这么一说,是你们救了麹智盛?”

“是的。”

魏征在旁边再次说道:“陛下,太子此举非常仁义呀。

他能不计较两国之间的隔阂,不远万里到蓬莱仙岛把卢照邻给请来,替麹智盛治病,并且把他给医治好了,这才感动了高昌王啊。

正因为如此,高昌王才会和我们签订和平协议。

虽然他没有答应出兵帮助咱们,但是,他能不出兵帮助焉耆等国,那就已经很不错了呀。

陛下,当记太子大功一件。”

李世民听了点了点头,道:“去年,麹文泰和李玉波到长安来的时候,朕就发现李玉波非常贤良。

所以,这才赐她‘李’姓。

只是麹文泰的立场不太坚定,有时,他的思想受到西域诸国的影响,有所波动。

他对于我们大唐的态度,时好时坏,至于你们此次出使焉耆,看来是无功而返。

此仗是非打不可了。

李承乾劝说道:“父皇,如果要去攻打焉耆的话,儿臣劝父皇再等等。”

“为什么呢?”

“因为去年我们和东突厥交战,虽然我们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今年,前段时间我们又灭了吐谷浑,又损失了很多兵马和钱粮,

此时,我们当养精蓄锐,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努力使我们的国库变得充盈起来,等我们有了一定的积蓄之后,再发兵去攻打焉耆,方有胜算。”

李泰听了,却不以为然道:“父皇,对此儿臣有不同意见。”

“哦,你是怎么想的?说来听听。”

“栗婆准率兵攻打了敦煌,并且屠了咱们一座城,他们的行为简直是惨无人道。

我们的将士和百姓都十分愤恨,我们当趁此机会一鼓作气,把焉耆给拿下来。

焉耆虽然有一定的实力,但是,他实力再强,难道还能比东突厥还强大吗?”

李世民问道:“假如此时出兵,你有把握打赢这一仗吗?”

李泰心想自己屡次都败给了李承乾,上一次攻打吐谷浑更是丢盔卸甲,此次出使焉耆又被人家打得狼狈而逃,怎么也得给自己找回一点面子。

“父皇,儿臣有把握战胜焉耆!”李泰信心十足。

李承乾就说:“我们切不可轻敌,虽然焉耆的实力比不了当初的东突厥,但是,焉耆和西突厥之间已经联姻了。

那里还有薛延陀、龟兹和吐蕃等,换句话说,我们和焉耆开战,就等于和整个西域开战,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我们得慎之又慎。”

魏征说:“陛下,太子说得对呀,我们不能冲动啊。

焉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焉耆背后的西域诸国。

这就叫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果我们出兵攻打焉耆的话,不用说西突厥肯定会派兵增援,到那时,我们远途作战,粮草运输极为不便。

我们利在速战,和他们耗不起呀,不如等到来年春暖花开,让将士们得以休整,看看今年的小麦收成怎么样,如果是个丰收年的话那么,粮食的问题就解决了。”

李世民也觉得魏征说得有理,刚打算点头同意,李泰再次说道:“父皇,魏大人所说纯属迂

腐之言,兵贵神速,战机稍纵即逝,如果照这样拖延下去的话,我们将会贻误战机,到那时,后悔晚矣。

我们当利用将士们和百姓群激愤的心情,突发奇兵攻打焉耆,可获全胜啊。”

李世民倒背着双手在厅堂里来回直溜,然后,停下了脚步伐,看了一眼李泰,问道:“上一次正让你率兵十万去攻打吐谷浑,你轻敌冒进,结果,被人家打得落花流水!

如果此次再让你统兵,你叫朕如何能放心?”

李泰听了,脸上一红,道:“父皇,那一次确实是儿臣大意了,儿臣没有想到吐谷浑那样狡猾,他们联合了吐蕃、西突厥、焉耆和龟兹等西域诸国,一起来攻打咱们唐军。

儿臣不幸中了他们的圈套,才有此败。

如果父皇再次让我领兵的话,儿臣一定会小心谨慎的。

绝对不会再上他们的当。”

李世民说:“当初,朕跟随着你皇爷爷一起从晋阳起兵,几乎每一仗都是以少胜多,那时候隋军多,我们的人马少啊,在每打一仗之前,我们都要进行充分的摸底,然后,制定好对应的策略。

我们攻进了长安之后,众多的割据势力都不服我们大唐,首先起兵的就是薛举,薛仁杲父子。

他们率领三十万大军而来,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一仗我们肯定失败了。

朕知道,如果我们想夺取天下的话,

首先,必须要把薛举、薛仁杲父子打败。

朕经过详细的勘察之后,制定了周密的计划,最终,打败了他们。

紧跟着,又是刘武周勾结突厥人来和我们大唐作对。

刘武周兵力甚强,他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宋金刚,让宋金刚为他去卖命。

最终,朕也把他们打回了老家去。

所以说,带兵打仗最重要的是知己知彼,充分利用我军的优势,攻打敌人薄弱环节,在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占有优势,但是,尽管如此,也不代表我们没有胜利的希望。”

“儿臣谨记父皇的教诲,阿城也知道我们的军队数量有限此次出兵请付款给我,三万骑兵即可。

你的勇气可嘉,三万骑兵也是大有可为的。

想当年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的时候,齐地田荣作乱,于是项羽便带领手下的军队去齐地平定田荣。

刘邦联合五十六万诸侯联军攻占了彭城。

彭城乃项羽的都城。

项羽的粮草供给都是从彭城发过来的。

项羽大怒,便并挑选了三万骑兵从齐地杀了回来。

结果,项羽的三万骑兵把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打得落荒而逃,溃不成军,从那以后,刘邦才开始重视骑兵。

从军队之中挑选那些精壮之士,组建自己的骑兵,让灌婴加以训练。

正因为刘邦有了自己的骑兵,他才能和项羽周旋下去,最终,取得了胜利。”

此时,李泰为了表示自己对骑兵很有研究,他走到了沙盘的近前。

原来,李世民早有攻打焉耆的打算,便在这天堂中央设置了一个沙盘,模拟焉耆和西域诸国进行多次的模拟和推演,

倘若唐军进军,从哪条路出发,从哪条路撤军等等。

李泰用手指着沙盘上的焉耆说:“员渠臣在这儿,我们长安在这儿,相隔万里。

在汉武帝时期,卫青和霍去病攻打匈奴,也是从长安出发的。

他们针对匈奴人飘忽不定,居无定所的特点,制定了特别的行军方案,他们经常远途奔袭,给徐州人来一个突然袭击,尤其是霍去病的打法更加灵活,他有时为了绕到匈奴的身后,甚至会奔袭数千里,

不过,那时,汉军每名军士拥有两匹战马。

因此,儿臣的建议是,我们也要向卫青和霍去病学习,轻装简从,三万骑兵,每名军士配备两匹战马,带足了干粮之后,急行军赶赴员渠城,给突骑支来一个措手不及。”

李承乾听了之后,摇头道:“你这种想法是好的,但是,要知道此一时彼一时,如今的形势和当初霍去病攻伐匈奴时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

栗婆准既然敢率兵攻伐我们的敦煌,并且,屠了一座城,他就是有恃无恐。

加上我们两次出使焉耆,和突骑支闹得很不愉快,他们已经做了充分的防范,至于,你所说的出其不意已经是不存在的了,搞不好我们还会中了人家的陷阱,因此,我反对如此用兵。”

李泰不服气地说:“为什么霍去病可以,我就不可以呢?

你这分明就是担心我立了战功。”

李承乾哈哈一笑道:“父皇,老师,我在这里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如果你一定要这样用兵的话,倒是可以效仿当年刘邦和韩信是怎么去攻取齐地的。”

李泰不解地问道:“此话怎讲?当时刘邦准备攻伐齐地,他手下有一个谋士叫郦食其,主动请缨愿意出使齐国,劝说齐王来降。

刘邦就答应了,立即派郦食其到齐国去出使。

在此之前,他又让韩信率军攻打齐国,而且,并没有取消韩信进军的命令。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郦食其到了齐国之后,真把齐王给劝降了。

于是,齐王就放松了戒备,把沿路的关卡全部撤销。

韩信听说郦食其已经劝降了齐王,便打算撤兵,

可是,他手下的谋士却劝说他不要退兵,那位谋士说,汉王给了你众多的兵马,难道你却不如一个谋士吗?

而且,汉王并没有取消你进攻七国的命令啊。

难道说你要违抗汉王的命令吗?

韩信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于是,命令手下的军队突然袭击齐地。

因为齐王已经投降了汉王,他又怎么会想到韩信会突然来攻打他呢?

所以,猝不及防,便被韩信给打败了。

当然,郦食其的结局也很悲惨,被齐王扔在大锅里煮了。

这段历史,我们也可以效仿,比如说,再派一名使者到焉耆去和他洽谈,如果能让焉耆投降或者是让他放松警惕,然后,我们再派兵攻打,这样的胜算要更大一些。”

魏征听了李承乾的话之后,点头表示同意:“我认为太子说得有理呀。这样做可以麻痹突骑支,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可是,李泰却不乐意了,道:“大国用兵当堂堂正正,为什么要搞那么多的阴谋诡计呢?

焉耆侵犯我们大唐的边境,我们唐军乃正义之师,还用得着搞那些吗?

再说了,我们派哪位大臣去出使?

难道说,也要像刘邦那样不顾郦食其的性命吗?

我们怎么能做那样的事呢?

太不地道了呀。

儿臣以为,我们只要三万骑兵开过去,便可以把焉耆杀得片甲不留。

请父皇同意儿臣的请求。”

李承乾再次表示反对:“兵书有云,兵者,诡道也,用兵之道不可拘于常理。

还记得当初陈余是怎么兵败被杀的吗?

当初韩信率领三万人马去攻打陈余。

陈余却有二十万的兵马。

等到韩信到了井陉口之时,陈余手下的谋士李左车向他建议说:

我们当深沟高垒,避其锋芒,韩信远途而来,粮草运输不便,他们肯定想速战速决,

而我们坚守不出,不与他战,时间一长韩信的军队没有了粮草,军心必乱,到那时,我们再率领一支骑兵绕到韩信的后方,前后夹击韩信,可获全胜。

但是,陈余却不采纳李左车的建议,陈余说,我们有二十万的人马,就应该和韩信堂堂正正地打一仗。

结果怎么样,韩信背水一战,把陈余的二十万大军杀得尸横遍野,片甲不留,陈余也死于乱军之中,这就是眼前的例子呀。

后来,韩信打下了井陉之后,找到了李左车,奉他为老师。

韩信对众人说,如果陈余听从了李左车的建议的话,那么,我韩信此时已经成了阶下囚。

这段历史,难道不值得我们从中吸取教训吗?

难道说我们还要走陈余的老路吗?”

李世民听了之后微微颔首:“韩信用兵神出鬼没,一生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他的用兵之道的确值得你们好好学习。”

李泰听李承乾这么一说,急得脸红脖子粗:“皇兄,你说这些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难道你是在侮辱我的智商吗?

刚才你已经说了,此一时,彼一时,我们现在的情况和韩信攻打陈余时的情形不一样啊。

我们唐军的精锐骑兵的战斗力比当初韩信军队的战斗力要强上很多,既然韩信以少量的兵力都能打赢陈余的二十万军队,为什么我们就打不赢焉耆的军队呢?

再说了,焉耆哪有那么多的军队?

请父皇不必再犹豫了,拨给儿臣三万骑兵,儿臣必定能把焉耆给拿下来,如果拿不下来,愿立军令状。”

李承乾冷笑了一声:“上一次,你不是已经立过军令状吗?”

“你!”李泰气得用手指着李承乾不知道说什么好了,“皇兄,你是不是有意和我过不去?

那些都是过去的事了,你还提它干什么?”

此时,李世民把手一挥:“你们兄弟俩不用再争了,好吧,泰儿,朕就再给你一次机会,这一次你务必要把焉耆给朕拿下来,再要有什么差错,二罪并罚!”

“陛下,你这道旨意下得恐怕不妥呀,”魏征劝说道,“太子所言,才是万全之策。”

李世民神情变得凝重了起来:“一方面焉耆这次事情做得太绝了,他不但攻打了敦煌,还屠了我们一座城;

另一方面,他们不但要杀承乾,而且,还要杀泰儿,这分明就是没把朕放在眼里啊。

朕若不兴兵攻打他们的话,无法向天下人交代,今后西域诸国还会把我们大唐的使者放在眼里吗?

而且,泰儿所说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军队作战没到最后一刻,谁都不敢说一定会赢或者一定会输,就让泰儿再去尝试一次吧,三万骑兵朕还能凑得出来。

就让常何从禁军中调拨一万骑兵交给泰儿。”

魏征见李世

民已经做出了决定,也不好再劝说什么。

李世民对李泰说:“这样吧,朕封你为平西大都督,你率领三万铁骑,每名军士配备两匹战马,日夜兼程突袭焉耆。”

李承乾说:“青雀,我那里还有很多的核桃和葡萄干,可以用作军队的干粮,回头你派人到我那边去取,充足供应。”

“谢皇兄!”

魏征称赞道:“还是太子考虑问题,深谋远虑啊,在很早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

李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高高兴兴地离开了紫宸殿。

李承乾就说:“父皇,有一件事,儿臣要向你禀报!”

“什么事,你就说吧!”

“前些天,儿臣向父皇请示到淮南去挖煤,父皇还记得吗?”李承乾态度恭敬。

“朕记得,朕不是已经同意了吗?”

“是的,可是当儿臣派人过去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徐州刺史皇叔李元礼却不让施工。”

“哦,那他是什么意思呢?

难道他敢抗旨不尊吗?”李世民听了,也很愤怒。

“因为这件事,儿臣亲自到徐州去拜访皇叔。

皇叔的意思是,希望父皇能给他铸造钱币的权利,而且,他还说徐州以东地区的煤,盐,铁,茶叶,瓷器,丝绸等,都应全部归他所有。”

李世民一听这话,气得把文案一拍:“乱弹琴!徐州就是当年的彭城,已经相当富庶了,如果说这些东西都归他的话,再给他铸造货币的权力,他想干什么?

难道他想造反不成吗?”

李承乾很少看到他父皇如此生气,心头也是一惊:“皇叔说朝廷已经有几个月没给他们发粮饷了。”

李世民听了之后,摇了摇头,失望地说:“他身为朕的弟弟,却一点也不理解朕的难处。

这些年,朕什么时候短缺过他的粮饷?

还不是因为朝廷这两年年年征战,再加上多地闹饥荒、闹蝗灾导致国库空虚吗?

徐州那样富庶,他是不是真的拿不出那些钱粮出来呢?

依朕看,他就是养十万兵马,也不是什么问题。

再说了,朕也不是说,一点粮饷没给他们,已经减轻了他们的赋税,而且,前段时间,朕还给他们送去了十万石的大米,这些难道不是钱粮吗?

他怎么能说朕没给他发粮饷呢?”

魏征听了他们所说的话,若有所悟,感叹地说道:“陛下,这件事在微臣看来,也不是一件小事儿。

你还记得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吗?

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联合七王兴兵作乱,差点夺了汉景帝的江山。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了推恩令,这样一来,把诸侯王的势力变得越来越小。

后来诸侯王就没有力量再和朝廷对抗了,可是在微臣看来,陛下对李元礼可能恩宠太过了,让他做徐州刺史,封疆大吏,他手中的权力着实不小啊。

这些宗室手中有了实力,不想着报效朝廷,却想着与陛下对着干。

因此,微臣建议要逐渐削弱他的实力,以防尾大不掉。”

闻言,李承乾神情忧虑:“老师说得极是啊,此次儿臣到徐州去,感受到皇叔的态度十分傲慢,言辞之间似乎对朝廷十分不满。

对于父皇所下的旨意,他根本就是置之不理。

而且,他对父皇颇有微词,如果他真的是一个忠臣的话,怎么能那样做呢?

另外,他还说出了这样的话,他说淮南挖煤他可以做出让步,将一成的利润上交给国库,一成给儿臣,剩下的八成归他自己所有。”

“什么?他真的是这么说的吗?”李世民平时很少发火,此时也控制不住心中的怒气,“他把朕当做什么,要饭花子吗?”

魏征再次劝说道:“陛下,微臣以为这不是一件小事儿,李元礼是你的弟弟,他不仅仅代表他一个人,而是代表一些人,换句话说,可能朝中有他这种想法的,并不止他一个人。

因此,我们必须把问题搞清楚,李元礼到底是什么想法?

他是对淮南挖煤有想法,还是对别的事有想法?”

李世民听了,长出了一口气:“爱卿,你说得对,这样吧,朕命你作为钦差大臣,再到徐州去走一趟,务必把所有的问题都搞清楚。”

“微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