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地道血战,李靖劝降
“我和李元礼谈的是,如果能把长安拿下,大唐推翻,就与他平分天下!”张仲坚说。
“哦,你的心里真是这样想的吗?”红拂女不禁问道。
虬髯客微微一笑:“我不过是利用他罢了,把大唐推翻了之后,我连他也收拾了。”
红拂女看着虬髯客,神情变得忧虑了起来:“你要是这样想的话,那就更危险了。
盟军与盟军之间最怕的事情就是各怀心思。
你这样想,那你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吗?
恐怕人家也是同样的想法啊。
李元礼是李渊的儿子,人家将来做皇帝,名正言顺。
而你却姓张,你做皇帝,大唐的百姓会拥护你吗?
这几年,李世民开创的贞观盛世,还是比较深得民心的,老百姓大多安居乐业。”
虬髯客把手一挥,不以为然地说道:“天子宁有种乎?
兵强马壮者可当也。
管他姓杨,姓李,还是姓张,只要我的军队足够强大,将来的天下就得跟着我姓张!
这几年,唐军年年征战,国库空虚,兵马损失较多。
再加上唐军这一段时间军营之中流行瘟疫,十停病倒了七停。
另外,李承乾作为平西大都督率军正在焉耆作战,他很难抽开身。
此时,正是我们攻打唐军的大好时机。
我当趁此机会一鼓作气把长安拿下。
我怎么能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呢?”
“长安并非像你所想的那样好拿下来的。
长安城内的兵马并不多,但是,长安的百姓会跟着李世民一起登上城头守卫长安。
长安粮草充足,城防坚固。
你想拿下长安又谈何容易?”
虬髯客信心十足地说:“兵书上说,如果自己一方的兵力是对方的数倍,并可以将它包围。
我相信用不了多久,长安内部就会激起矛盾。
军心便会动摇。
到那时,我们再组织猛攻,并可以一举将长安拿下。”
总之,不管红拂女怎样劝说,虬髯客就是不听。
立正殿。
长孙皇后得知张仲坚和李元礼的军队联合起来攻打长安,心中也十分着急。
她坐立不安,在房间里来回踱着步子。
她心想这虬髯客也真够狠的。
上一次,虬髯客来长安之时,她和李世民一起宴请了他和红拂女。
可是,没想到张仲坚说翻脸就翻脸。
听说,他已经和苏婉签订了联合大唐攻打焉耆的协议,怎么反而反戈一击,和唐军干起来了呢?
这让她怎能不愁?
如今,长安城内只有一万多禁军,据说,扶余国和李元礼的叛军多达二十余万,这兵力悬殊也太大了。
长孙皇后越想越觉得后怕。
这时,李世民从外面走了进来。
长孙皇后抬眼看去,只见李世民的脸色非常难看。
“陛下,战况如何?”
李世民在桌子边上坐下了,长叹了一口气:“如今,贼军已经把我们长安城团团包围,围得水泄不通。”
“那可如何是好呀?”李世民把桌子一拍,“这件事,说起来要怪就怪承乾,都是他干的好事!”
长孙皇后听他这么一说,也是一愣:“陛下,你糊涂了,这事儿和承乾有什么关系呀?”
李世民的左臂搭在桌子上,右手比画着说:“虬髯客本来可能没有吞并中原的野心。
但是,承乾到了徐州之后,不知道他们发生了哪些事。
从而让虬髯客认为中原是可图的。
承乾自以为聪明,一而再再而三地迫使虬髯客和他签订什么协议。
你想想这样做岂不是让虬髯客心里产生了别的想法吗?
咱们找别人签订协议,岂不是暴露了咱们的空虚,让人家觉得有机可乘吗?
这一次,虬髯客先是率兵去攻打了承乾的军营,承乾却没能将他一举击败,将他俘获,
如果说,承乾若是在焉耆那边就把他打败并俘虏的话,他也不至于如此猖獗。”
“陛下,你这样想就不对了。
承乾找张仲坚签订和平协议的出发点也是好的,因为我们唐军就要和焉耆开战,所以,他担心后院起火。
因为有了这个顾虑,所以,他才会找虬髯客签订协议。
“既然找人家签订协议,就要有诚意,怎么能拿一颗假药去糊弄别人呐?
李淳风这样做,岂不是惹得张仲坚恼羞成怒?”
“这世上哪来的仙丹?
哪来长生不老的药?
李淳风之所以这么说,他也是希望虬髯客能顺利地签下协议呀。
如果没有好处和利益的话,张仲坚为什么要签呢?
承乾在焉耆作战,十分不易啊。
本来三万人马,让李泰折损了五千,还是剩两万五,
后来,你让李靖到长安周边去征调军队,结果只征调了两千人马,押送了一些粮草物资过去。
加在一起才两万多人马,而焉耆的军队加上扶余国的军队十几万,他怎么能是人家的对手?
他能扛得住,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你还要让他把张仲坚给抓住,这不是太难了吗?”
经过长孙皇后的这一番开导,李世民的脸色稍缓:“可是,如今,咱们长安城被围得跟铁桶相似,如何退兵呢?”
长孙皇后也很着急。
她沉思了片刻,道:“陛下,听说李靖和虬髯客乃是生死的弟兄。
当年,虬髯客离开中原之时,把他所有的金银财宝全部留给了李靖,
并且赠送李靖好几部兵书。
所以,李靖才会有后来的成就。
他们俩关系如此要好,不如让李靖去劝说虬髯客,让他退兵。”
李世民听了之后,点了点头,觉得这是一个办法。
“陛下,可以派出信使到四处求援,让各地的军队前来救驾。”
李世民摇了摇头:“长安城已经被围得死死的。
信使如何能出得去?”
长孙皇后忽然想起:“承乾不是有一只神鸟吗?
你把它借来一用,岂不是就可以飞出去了吗?”
李世民听了,神情舒展。
“你再让人送信给承乾,让他回军救援比安。”
“他现在能救朕吗?恐怕他高兴还来不及呢!”
闻言,长孙皇后皱起了双眉:“陛下,你在说什么呢?
承乾是咱们的儿子,长安有难,他怎么会高兴呢?”
于是,李世民便把李承乾在高昌边境私自募兵的事讲述了一遍:“你说他如果不是有异心,为什么要募兵?
私自募兵如同造反,他这不是想造反,是想干什么?”
长孙皇后听了,也觉得这是个问题呀。
这事,朝廷是有明文规定的。
任何人不准私自募兵,募兵必须经过朝廷同意才行,否则,就视为造反。
长孙皇后只好在旁边劝说:“臣妾心想承乾必定有他的难言之隐。”
谁知李世民把桌子一拍,站起身来,怒道:“承乾就是被你给惯坏的!
胆子越来越大了,你不要觉得他是咱们的儿子就不会造反了。
历史上儿子造父亲的反还少吗?
赵惠文王赵何把他的父亲赵武灵王活活地饿死在沙丘宫,
匈奴冒顿为了得到单于的位置杀死了他的父亲头曼单于;
隋文帝改立杨广为太子,后来,隋文帝病重,杨广命人把隋文帝毒死在仁寿宫。
这些都是父子关系。”
长孙皇后听李世民说出这样的话,心中也很吃惊,她也不知道事情为什么会发展到这种地步。
本来父子二人相亲相爱,现在却变得互相疑忌了起来。
长孙皇后熟读经史,他也担心李世民和李承乾之间会像汉武帝和刘据那样互相残杀。
长孙皇后只好劝说道:“陛下,你想多了,承乾绝对不是那样的人!
他绝不会做出那样的事来。
只要陛下一封书信到承乾的军中,臣妾相信他一定会率军回来救援长安的。”
李世民倒背着双手,仰天长叹了一声:“但愿如此吧。”
长孙皇后亲自为他倒了一碗绿茶,用双手递给了李世民。
长孙皇后缓缓道:“李元礼又是怎么回事?
难道你对他还不够恩宠吗?
为什么他还要造你的反?
那个什么李元景也没有他的待遇好呀。
他身为徐州刺史,海外天子,大权在握,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李世民接过茶碗:“其中一个原因,不是因为李茂死了吗?”
“李茂死了,与你有啥关系?”
“你说没有,可是他说有。
因为李茂在临死之前,苏婉曾经给他送去了疗伤的药,李茂吃了那个药之后,腹部疼痛难忍,所以,李元礼就认为李茂是被苏婉给毒死的。
而太子妃是李承乾让她去的,所以,李元礼便把这笔账算在了咱们的头上。”
“这件事,我也听说了呀,不是说李茂是被绣花银针打死的吗?
那绣花银针不是虬髯的兵器吗?
他既会屠龙宝刀,又会绣花银针,这怎么能怪承乾呢?”
“你这么说,可是,李元礼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李茂是中毒而死,至于那个银针已经是李茂死了之后的事了。”
长孙皇后听到这里,脸上布满了阴云:“如此说来,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
兄弟不和是最让人痛心的,可是,往往就是你对他最好的那个兄弟却要造你的反。”
“这件事和承乾也脱不了干系。”李世民十分愤恨。
长孙皇后不解地问道:“这和李承乾又有什么关系呢?”
“承乾出了个馊主意,要去淮南挖煤,他要去挖煤,李元礼就拦着。”
“李元礼为什么要拦着?”
“淮南是一块宝地,谁都想得到,李元礼见承乾要去淮南挖煤,他也想去。
而且,他提出他的利润分配方案是将挖煤所得的利润中的一成给李承乾,一成上交给朝廷的国库,
另外,八成归他自己所有。
而承乾的方案是把挖煤所得的利润五成上交给国库,剩下的五成,他与李元礼平分。
李元礼不乐意。
虽然魏征去和他协商了这件事情,他表示同意,但是他的内心却不服。”
长孙皇后一听,没好气地说道:“这李元礼也真够贪心的。
本来淮南和徐州相距甚远,和他有什么关系呢?
能分他一成的利润就已经很可观了,他竟然要八成的利润?
那不是太贪心了嘛?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呀。”
“这么一来,就激起了矛盾,引起李元礼对朝廷不满。
你说这事儿和承乾能没有关系吗?
所以说,无论是虬髯客,引兵来犯,还是李元礼犯上作乱,都和承乾有着莫大的关系。
有人说,这是承乾有意让他们这么干的!”
闻言,长孙皇后吓得脸色苍白:“陛下,你不要听信那些谣言。
承乾是咱们的儿子,他不帮咱们,还能帮外人吗?
这样吧,不如你去请你的父皇出面,给李元礼写一封信,让他退兵吧。”
“让朕去找父皇?”
“是啊!”
“臣妾认为,你父皇经历了玄武门之变的事情之后,他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就是你们兄弟相残。
如今,李元礼无故引兵来犯,只要你父皇给他写一封信,臣妾认为李元礼肯定会慎重考虑的。”
李世民走到了文案的边上,坐下了。
他手抚着额头,摇了摇头:“不,朕不去见父皇。”
“为什么?难道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吗?”
李世民十分自责:“你是知道的,
当初,父皇退位,父皇心里有气呀。
虽然说他是禅位于朕,但是,朕感觉到他心中有怨言啊。
朕又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他的心里一直都没有原谅朕。
在这个时候,你让朕去求他,朕如何开口啊?”
长孙皇后劝说道:“这都到什么时候了?你还顾忌这些,再说了,你们是父子啊,有什么话抹不开说的呢?”
李世民想了想,仍然摇了摇头:“朕宁愿丢失长安,也不愿低三下四地去找父皇。”
长孙皇后是知道李世民的脾气的,非常倔强,一条道儿跑到黑。
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他认准的理,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长孙皇后也就不再劝他了。
“这样吧,你看需要征调哪些兵马,你先把求援信写好,我听说苏婉已经回来了。
我先到苏婉的府上去见苏婉,让她把求援信送出去。”
李世民点了点头,长孙皇后从文案的抽屉里给他拿过纸和笔,然后又亲自为他磨墨。
李世民刷刷点点,写了几封求援的信,其中有一封信是写给党项拓跋赤辞的,
有一封是写给李恪的,
长孙皇后把信揣在怀里,让采湘为她准备一辆轿子,把她抬到了苏婉的府上。
苏婉听说长孙皇后来了,赶紧亲自出门降阶迎接。
苏婉飘飘万福:“不知皇后驾到,婉儿迎接来迟,还望皇后恕罪。”
长孙皇后拉住苏婉的手,把她上下打量了一番,笑道:“婉儿,你真是出落得越来越漂亮了,真是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呀。”
苏婉听到了皇后的称赞,嘴角上扬:“你说笑了,眼看到了深秋的季节,秋天的风就像刀子似的,我这皮肤也变得越发干燥了。”
苏婉的手温润如玉。
“这一段时间,你和承乾一起在前方征战,西域空气稀薄,气候干燥,你受苦了。”
“婉儿能为大唐做一点事情,那是婉儿的荣幸啊。
婉儿不苦。
苦的是太子和那些将士们啊。”
“你可真是个懂事的孩子呀。”
苏婉把长孙皇后接到了房间里,两个人分宾主落座。
雪儿献茶。
长孙皇后神情忧虑:“婉儿,想必你也知道,现在长安外面的形势了。”
“我刚回来,没想到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是啊,现在的形势十分危急。
长安城随时都有可能被攻破。
万万没有想到,张仲坚竟然能和李元礼联起手来攻打长安。
你可有什么良策退敌呀?”
苏婉也很犯愁:“我不过一弱女子,我能有什么办法呢?
如果说有用得着苏婉的地方,请皇后示下。”
长孙皇后长叹了一口气:“带兵打仗是那些文武大臣们的事儿,咱们也操不了那份心。
不过,现在有几件事,或许你能帮得上忙。
陛下要送
几份求援信出去,可是长安城外贼军势大,围得水泄不通,
信无法送出去。
听说你和承乾喂养了一只神鸟无敌大将,能不能借无敌大将一用,把求援信送出去?”
苏皖听了之后笑道:“这当然可以啦,要送哪几个地方?
我让我弟弟苏瑰送去便是。”
长孙皇后听了之后,脸上总算是露出了一丝笑容:“那太好了,那就有劳你弟弟了。”
于是,她把李世民写的那几封信交给了苏婉。
苏婉看过之后,说道:“皇后,这件事你就放心吧,马上我就让苏瑰去送。”
随即,苏婉把雪儿叫了过来,在她的耳边耳语了一番,然后,把那几封信交给了她,雪儿点头,转身出去了。
长孙皇后的心里稍微踏实了一点。
她端起茶碗浅尝了一口,问道:“听说,当初你们和张仲坚之间签订了协议,
让他把十万军队分成两部分,每部分五万人马,一部分用于提防李元礼,
另外一部分帮着咱们攻打焉耆,是也不是?”
“是啊,当时是这么说的。”